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48年,国民党沈阳守军的最高指挥官廖耀湘带十万大军攻占彰武,切断我军40万将士的粮食。
众人皆知,粮食在军队中是极其重要的。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然而,面对这番危急情况,负责此战的林彪却放下心来。
他甚至笑着调侃说:“我只准备了一桌席,却来了两桌客人。”
最终,在这样的情况下,锦州战役的结局是我军获胜,成功解放锦州。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粮道被切,何以解困
早在锦州战役打响之前,国民党军队就进行了战略部署。
在此之前,国民党判断我军主力可能入关作战,故决定对东北采取“暂取守势”。
然后,再牵制东北人民解放军不能迅速入关,以助国民党军队巩固华北,支撑全国战局。
与此同时,我军经过长时间的磋商,最后将此战的目标放在了北宁线以及锦州城。
也就是说,党中央一开始,就不是要攻打东北,而是攻打锦州。
因为它是连通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一个关键交通枢纽。
所以,党中央命令林彪所带领的东北野战军制造进攻长春的假象来迷惑国民党,然后暗中将重兵调集到锦州的附近。
当时,蒋介石想到用一记“东西对进”攻打我军,并亲自飞往沈阳,单独给身为绝对嫡系的廖耀湘下命令,命令他立刻带兵增援锦州。
面对蒋介石想的这个战术,林彪也曾担心这个决定是否正确。
他怕蒋介石的“东西对进”会对我军带来极大危机。
毕竟如果一旦敌军的围逼形成,那么我军就必须分散战力,进行两面对战。
在那个时候,我军会遭受很大的危机。
所以,林彪曾想过改变计划,向党中央请示,我军可不可以将计就计,顺着假象转而攻击长春?
不料,林彪的想法遭到了毛主席的批评:“从四月到七月,都是打长春的好机会,你不打。如今,仅仅收到敌军援军的消息,就不敢打锦州了吗?我不同意改变计划!”
因为在主席看来,这个战术看似高明,实际有着致命的弊端。
那就是,两面夹击很容易因为我军夹在中间而形成强有力的阻隔。
这样的话会让东西两边部队无法及时取得沟通和联系,甚至是断开联系。
那么,敌军想要协同作战,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所以,对于我军来说,只要做好了准备,阻止敌方势力的渗透,就不用惧怕“东西对进”的战术。
反而在这样的情形下,还给了我军一个极好的、逐个击破的机会。
果然,如毛主席所料,坚持攻占锦州,才是正确的做法。
战争打响,暗藏玄机
原来,廖耀湘竟然带着自己十万人的部队,脱离计划,攻占了彰武。
此处是我军在华北地区调取物资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
但由于它实际的占地不大,所以被派遣守在这里的军队也就不多。
彼时,廖耀湘从沈阳带领的军队,很快就攻占了彰武。
彰武失守,也就意味着林彪所带领的40万大军失去了粮食供给。
对于廖耀湘和敌军来说,这是一件大功。
没有了粮食,我方该如何作战呢?
因此,蒋介石显然也没有为廖耀湘没有遵从他的死命令而感到生气。
但当廖耀湘正得意地指挥着军队清点彰武的粮食时,我党中央和林彪也松了一口气。
此情此景完完全全地证明党中央坚持首先攻打锦州的正确性。
正如林彪所说,“我只准备了一桌席,却来了两桌客人。”
廖耀湘如今的决定和举动,就是意味着他放弃了“吃”林彪事先准备好的“席”。
这下,林彪终于不用担心自己准备的宴席不够吃了,一心全力对付来自一方的敌军。
而后,他按照原计划执行,继续向锦州进攻。
当时,林彪快速带领部队准备阻击来自西面的敌军。
与此同时,我军已在锦州城外做好了准备,等候命令,一举夺取锦州。
只是这些举动无疑出乎敌军的意料。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打响。
林彪率领军队狙击敌军,丝毫不担忧物资问题。
原来这一切,我军早有计划。
早在辽沈战役打响之前,党中央就为解放东北有所准备。
其早已准备好一条秘密通道输送粮食,保证后勤。
而为前线40万大军提供粮食的“神秘人”,正是黄克诚。
他是西满根据地的创始人,多次为党中央提出重要建议。
两党进行重庆谈判时候,黄克诚一眼看穿该谈判背后的秘密。
即,就算谈判成功,蒋介石也不会履行相应的职责。
所以,黄克诚立马向毛主席发出电报,提出集中兵力于华北地区,防止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进攻的建议。
除此之外,他还建议,我军应当马上派足够的主力部队出发前往东北。
但上级领导认为这是一种没有纪律、无视组织、超越他自身职权的行为。
因此,黄克诚擅自提建议的举动遭到严厉批评。
可即便在这样的责备之下,他也没有放弃。
因为其洞悉出,这件事会关系到未来的国共内战。
所以,黄克诚又一次电报主席。
这一次,毛主席终于收到了他的电报。
看过黄克诚的建议后,主席认为他的想法具有先见之明,并且十分重要。
1945年9月,党中央发出指令,要黄克诚带领部队迅速赶往东北,并尽快在邻近锦州的地方,建立起西满根据地。
到达目的地后,黄克诚一方面迅速建立起根据地以及各级党组织。
另一方面,他迅速肃清了当地的匪患。
这样的举措,不但奠定了在当地建立根据地的良好基础,同时也为我军的后方安定消除了后患。
更值得一提的是,黄克诚在西满地区建立起一支秘密运输部队,开辟了我军专用的通道,帮助运输物资和粮食赶往前线。
党中央和林彪之所以不会担心粮食被切断,就是因为背后这条专用通道。
这是一条出乎敌军意料的运输道路。
因为黄克诚是根据古代遗留下来的商路所建立起的运输通道。
所以,当前线的将士们奋勇作战时,黄克诚也指挥部队有序地为前线40万大军送去大量的粮食补给和物资装备。
这一举措,最终保障了林彪部队的粮食供给,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立下大功。
英勇作战,解放锦州
1948年10月9日,我军进攻锦州的外围据点——配水池。
只是,敌军的强势防守再加上地形优势,大大提升了此次战斗的难度。
好在营长赵兴元于危难之际,果断地做出指挥。
在伤员急速增大,战斗人数骤然减少且弹药不足的劣势中,将士们连续27次击退敌军的冲锋,用生命坚守阵地。
可以说,我军的每一位战士心中都牢记使命,顽强战斗,坚持到底。
其中,一名叫谷振声的战士,冒着火力封锁,在又宽又深的堑壕里,没有丝毫犹豫地化作躯体桥墩。
他用就近取材而来的钢轨作为桥身,搭起一座热血便桥,保障自己的战友迅速通过外壕,顺利炸掉了大池堡。
后来,我军通过互相默契配合,对敌军进行三面围攻,最终横扫敌军,成功地夺取了敌方据点。
就在配水池发生激战时,我军已经到达锦州城下,并安排好了兵力。
这时的林彪虽然人在锦州城外,却满心想着塔山。
当时,为了夺取锦州,东北野战军的两个纵队在锦州西南的塔山地区与敌军进行了一次艰苦的阻击作战。
在此战之前,每位将士的心中都已经做好了“与阵地共存亡”的准备。
10月10日,面对敌军初战偷袭成功,且集中炮火向我军重要的塔山阵地发起全线猛烈进攻的时候,我军顽强抵抗。
终于,在海潮退落时,我军部分战士攻上了岛,夺回了阵地。
后面接连几天,敌军向我军核心阵地塔山堡发起强势突击。
在恐怖的炮火打击过后,我军几乎所有阵地上的工事都被摧毁,阵地上的战士也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些伟大的战士们,不是被炸死,就是被炮弹震晕。
更是有很多战士被炮火震起的漫天沙土活埋。
但即便如此,我军战士们仍拼尽全力反扑,将敌人彻底击退。
10月14日,我军开始向锦州城进攻。
彼时,我军发出猛烈炮弹集中向锦州城墙实施连续的轰击。
很快,众人就打开敌方的缺口,有效地压制城内敌军的火力。
后来,被俘虏的范汉杰回忆道:“我去哪里,炮火就轰到了哪里。”
其实,不是我军的炮火追着他轰,这只不过是全城都被威力巨大的炮火覆盖罢了。
在此之前,除去大炮,还有15辆坦克被运到前线。
当时,无论是火炮还是坦克,其数量都创下了我军史上的最高纪录。
随后,我军各突击集团全线发起猛烈攻击,迅速突破。
然而,守军也在全力抵抗。
战士梁士英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将冒着白烟的爆破筒塞进地堡,并用双手死死地顶住,终于成功炸掉敌堡。
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战友们打开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
为了把红旗插上锦州城头,3分钟之内,我军4名无畏的战士前仆后继。
直到让红旗在锦州城头迎风飘扬······
在长达三十多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后,我军终于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锦州的国民党守军10万人全部被歼灭,指挥官范汉杰被我军俘虏。
10月19日,中央军委发出电报,夸奖在锦州战役中的部队“精神好、战术好、指挥得当”。
在我军占领锦州后,廖耀湘慌了神。
因为一时间,他不知道是要选择迅速逃走,还是选择先撤离,然后进行固守。
但是实际上,廖耀湘早已经成为我军和党中央时刻关注的目标人物。
那个时候,我军即将向他进攻。
得知此事后,廖耀湘迫切想要尽快回到国民党控制的安全地区。
但当时,他得到的却是带兵牵制住我军的命令。
所以,廖耀湘的部队不但无法撤离,而且还要迅速加入战斗,袭扰林彪,帮助友军尽快撤离。
可是,他没有发现,自己所带领的十万军队,早就被我军重重包围。
甚至他心中设想的“出逃路线”——南下到营口的退路,也都被我军所截断。
与此同时,之前约定好帮他逃走的友军也没有了音讯。
至此,廖耀湘彻底断开联系。
撤退无望,军队被围,退路被截,友军断联,可以想象这是多么绝望的境况。
自然,廖耀湘的军队里士气几乎全无。
在这样实力不济的情况下,廖耀湘的军队在和解放军战斗的时候,一触即败。
最终,十万大军被全部歼灭。
而在这样溃乱的局面下,廖耀湘趁机逃走,藏进民间。
为了抓捕廖耀湘这位在国民党内的拥有实权人物,我军在清理完战场后,立马派遣大量的兵力外出寻找。
那段时间,我军士兵在当地附近的乡村城镇中仔细寻找廖耀湘的身影。
甚至有一句广泛流传的口号:“不要走了廖耀湘!”
1948年11月,我军在战场附近的一个称为北镇的县城,发现了一位酷似廖耀湘的商人。
廖耀湘
廖耀湘怎么也想不到,仅是因为他的南方口音,就将自己暴露出来。
经过审问,确认身份后,这位沈阳守军的最高指挥官就此落网。
辽沈战役基本上胜局已定。
这次胜利实属不易,是通过我党的明智决策和将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最终换来的。
幸而,在这一场战役之后,敌军和我军双方的对战态势也发生了彻底的反转。
先是有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英明决策。
然后有东北野战军的英勇奋战,战士们的不畏牺牲。
最后加上黄克诚的后勤配合和根据地的支持。
多方因素综合起来,产生强大的力量才让我军取得这场至关重要的胜利。
结语
这场战役的胜利,让我们不得不想,没有未雨绸缪,事先做好两手准备,失去了粮食和物资的供给,锦州战役的结果会是如何呢?
如果党中央的领导人没有用发展的、长远的、全局的眼光看待整场战役,我军又如何扭转乾坤?
每每回头看待和审视这场战役,我党伟大领导人和干部那防患未然、有备无患的想法和做法实在让人敬佩。
正是有他们,才能指导我军在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赢得胜利,保家卫国!
参考资料链接:
[1]广艳辉. 1948:伟大的战略决战——解放锦州和辽沈战役的胜利[J]. 党史纵横,2021(6):4-5.
DOI:10.3969/j.issn.1003-8361.2021.06.003.
[2]黄刚. 支前 打进锦州去——锦县人民支援辽沈战役纪事[J]. 党史纵横,2015(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