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84年2月,正当大家欢天喜地过完春节,一个噩耗却悄然无息地传来。
开国大将粟裕不幸去世。
身为一代战神,曾指挥百万大军作战,他是无数人心中的榜样。
从班长到大将,粟裕的传奇之路历历在目。
在送别粟裕最后一幕时,四名老者一身素衣,在老将军面前笔直而立,足足静默了三分钟才默默离去。
他们究竟是谁,和粟裕将军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就不得不先从粟裕将军的辉煌一生讲起......
辉煌战绩,料事如神
粟裕是1907年生人,从小便刻苦学习、立志报国。
在校期间,他曾因宣传进步思想,遭到校方迫害,被组织秘密送往了南昌。
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胜利的第一枪。
粟裕也参与其中,担任警务处班长的职务。
南昌起义后,粟裕紧随朱德的脚步来到了井冈山。
也正是在此,他结识了毛主席。
在粟裕来到井冈山两年后,红四军七大召开。
遗憾的是,此次会议中,有关毛泽东的决案被否决。
最终,毛泽东决定回到漳州。
但此时局势混乱,大家担心他一人独自回漳州会遇到危险。
于是,众人便要求粟裕随同,并保护毛泽东。
在保护毛泽东的这段日子,粟裕兢兢业业、事无巨细。
对于安保工作,他都是自己亲自上手。
每到一处地点,他都要先实地考察后,才放心让毛泽东前往。
不仅如此,粟裕还特意嘱咐,不要把所有兵力全安插在身边,要在外围也有暗哨。
粟裕所做的一切,毛泽东都记在心里。
平日里,他还会时常教导粟裕一些共产主义理论知识和军事谋略,也会同他探讨当下局势。
这段日子,粟裕可谓受益匪浅。
但他也是个知分寸的人。
虽然知道主席待自己很好,但粟裕从未有过越界行为。
每当毛泽东在写作,读书,或者思考时,粟裕都会主动退下从不叨扰。
进退有度、责任心强的粟裕很快便被毛泽东委以重任。
而粟裕也凭借着高明的指挥技术,过人的胆识没让他失望。
例如孟良崮战役,这场战役是粟裕一生中最难,最险的一场战役。
1947年5月,国民党企图对我党山东解放区进攻,为此集结了四十五万的兵力,来势凶猛。
此时的粟裕决定,自己率部歼灭其敌精锐七十四师,来压压国民党的锐气。
事实上,七十四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全军美械装备,常年接受美式训练,单兵素养极高,是一块极其难啃的硬骨头。
就连国民党方面也没想到,我军居然会主动对这支精锐发动袭击。
但胆识过人的粟裕通过分析认为,只有歼灭第七十四师才是最好的改变战局的方法。
随即,粟裕便和陈毅讨论作战方案。
最终,他再次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敌军中央切入,直面对方精锐,切断其余残余部队的联系。
5月13日,战斗正式打响。
我军势如破竹,在炮火的掩护下犹如潮水般冲向敌军。
敌军很快便抵挡不住,狼狈逃窜。
16日,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带着随从人员躲到一隐蔽山谷,疯狂向蒋介石求救。
此时,正面战场已被我军拿下。
参谋处经过统计发现少了7000余人,同时张灵甫也不知去向。
粟裕瞳孔一缩,立马意识到一但让张灵甫等到援军,到时候遭殃的就是我军军人。
他随即迅速命令部队全面搜山,终于在下午五时找到了张灵甫及其随从人员。
至此,第七十四师彻底被消灭。
据统计,此战共歼敌3.8万余人,极大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彻底打乱了蒋介石原本的计划。
再比如一战封神的淮海战役。
此时,粟裕善于大兵团作战的威名早已传开。
毛主席也极其信任粟裕。
1948年9月,我军在济南大获全胜,成功解放济南。
至此,国共双方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时,党内高层认为,应该先稳固现有的革命果实,对于蒋介石的残部,应该循循渐进一步步来。
但粟裕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国民党军如今实力已经大不如前,由原来的四百万人现在已经下降到两百余万人,且精锐大损。
而我军如今人数已经翻了三倍足足有三百万人,正是士气正旺的时候。
此时若不乘胜追击,无疑是在给蒋介石喘息的机会。
于是,粟裕坚持迅速发动第二次战役,彻底击溃蒋介石残部。
事实上,这个想法和毛主席不谋而合。
他认为转守为攻的时机已经到来,随即命令粟裕指挥了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参战人数达到了上百万人,是我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也是决定国共双方存亡的生死之战。
作战前,粟裕让我军在山东地区布置许多大功率电台,一天二十四小时运转。
这套障眼法让国民党误以为我军还呆在山东地区,错误地估计了战场形势。
殊不知,我军主力已经随着粟裕悄然赶往了徐州。
突如其来的60万大军打得徐州的国民党毫无还手之力。
尽管蒋介石后来调集重兵前去支援,但都被粟裕一一瓦解。
此战后,毛主席曾公开评论道:“淮海战役,粟裕功不可没!”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担任总参谋长一职,足以体现毛主席对粟裕的重视。
粟裕作为一名伟大的老革命家优秀且卓越,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国家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1984年,这位伟人离开了人世,众多好友权重前来吊唁,人群中有四人则显得格外显眼。
那么这四人又分别是谁呢?
共事多年,骁勇胜战
首先便是粟裕的老友张爱萍上将了。
在解放战争初期,张爱萍曾与粟裕共事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
两人性格相仿且都是骁勇善战的勇士,很快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张爱萍,1910年出生于四川达县。
他早在16岁便加入了共青团员,18岁入党,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
后来,张爱萍负责在浙江组织抗日武装斗争。
那段时间,他积极宣传,不断地扩大群众基础,很快把党的队伍壮大起来。
万里长征,遵义保卫战,四渡赤水等重要战役张爱萍都有参与。
他一直是我军主力部队的将领。
后来抗战时期,其又来到东北建立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渡江之战,后续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之战。
张爱萍的一生可谓战功显赫。
不过可惜的是,在粟裕指挥的淮海之战中,张爱萍因病,没能与自己的老战友并肩作战。
不仅仅是战场的一把好手,他还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面对苏联的背信弃义,众人都垂头丧气认为我国不可能完成两弹一星的研制了。
此时,张爱萍却异常坚定。
他时常告诉大家,做科研就一定要勇于尝试,要不畏艰险。
同时他还向大家保证,成功了,功劳和荣誉是大家的,失败了也不要怕,所有后果由他来承担。
也正是张爱萍这种不服输不怕输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大家。
众人一鼓作气,凭借着严谨的科研态度在经历一次次试验后,终于实现了我国在导弹方面零的突破。
这与张爱萍的坚持与努力离不开关系。
张爱萍一生豪爽,与粟裕关系甚好。
据说,曾经粟裕不知受了什么委屈前来找张爱萍诉苦,还掉了眼泪。
结果他反倒被张爱萍一顿数落。
当时,张爱萍告诉他,男儿有泪不轻弹,遇到困难我们就要去克服。
他曾这么评价粟裕:“在粟裕部下的时候,是我最愉悦的时候,那也是我认为部队发展最好的时候。”
后来在2003年,张爱萍老将军也因病逝世,享年93岁。
几面之缘,早有耳闻
第二位则是杨尚昆同志。
他当时担任军委常务处副主席,是代表中央军委来看望和送别粟裕老将军的。
本质上,杨尚昆与粟裕的联系不多。
但他曾实打实地见证了粟裕的辉煌人生。
杨尚昆是1907年生人,曾经远赴苏联留学。
但他并不是一位军事家,更多的是在后方协助毛泽东与周恩来等处理政治事务。
1951年,粟裕在苏联痊愈回国。
回国后,组织上立刻对其委以重任,希望其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去总参任职。
其实,当时的粟裕并不想去总参。
他深知总参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自己刚刚痊愈也没什么文化,恐怕胜任不了这一职务。
于是,其百般推辞迟迟不去上班。
此事引得主席亲自下令,吩咐杨尚昆去做粟裕的开导工作。
随即,杨尚昆找到粟裕,向其传达了中央以及毛主席的请求,希望粟裕能回到总参任职。
同时,杨尚昆对粟裕的能力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对粟裕做了不少的思想工作。
这才说动了粟裕重返岗位。
三年后,粟裕因为优异的工作表现被升任为总参谋长。
杨尚昆也见证了这一历史的时刻。
在粟裕去世后,杨尚昆还接手了其后事的处理问题。
当时,他还特意询问其粟裕子家人是否有何地方需要帮助。
闻言,粟裕的妻子楚青回答道:“别的都没什么,只是老粟他生前一直心心念念想完成一本战争回忆录,但是至今还没有完成,我想替他完成这个心愿。”
杨尚昆听后,当即表示没有任何问题。
于是在他的帮助下,1988年《粟裕战争回忆录》顺利出版。
再到后来1991年,杨尚昆已经担任国家主席,还特意为粟裕修筑了“粟裕纪念馆”并亲自提笔。
后继有人,心中偶像
第三位便是杨得志上将。
他此时已经接过粟裕的担子,担任总参谋长。
这次是代表着总参,来见老上司最后一面的。
其实说起来,杨得志与粟裕的交集并不多,最多只是上下级关系。
杨得志是个煤矿人,1911年出生。
早年他便追随共产党来到了井冈山与毛泽东等人一起闹革命。
对于红军的许多经历,杨得志也都有参与。
抗战期间,杨得志创建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担任第二纵队司令员。
当时,他自创了“掏老窝”的战法,多次击退日军的扫荡,为我国抗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后来解放战争时期,他一鼓作气拿下了石家庄这一硬骨头,成为我军城市攻坚战的典范。
同时,在抗美援朝中,同样有杨得志的影子。
最为著名和惨烈的上甘岭战役,杨得志硬是凭借小米加步枪抗住了美国的飞机大炮。
他率部在上甘岭守了143天,极大打击了美国的锐气,为朝鲜战争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78年,粟裕率领代表团访朝。
这也是杨得志距离粟裕最近的一次。
当时粟裕是团长,而杨得志则为副团长辅助粟裕处理相关事宜。
那时候,粟裕与他相谈甚欢,还推荐他担任支部书记。
可转眼间已经天人永隔。
杨得志虽然没有粟裕那么会指挥大兵团作战,但是也凭借自己的努力为我党我国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同时凭借在朝鲜战争的突出表现,杨得志也顺利成为了粟裕的接班人。
此次代表总参悼念粟裕,也算是表达了总参全体人员对粟老的缅怀。
虽不熟悉,敬佩不减
第四位则是政治部主任余秋里中将。
此次他是代表政治部来送粟裕老将军最后一程的。
其实余秋里是四人中与粟裕交往最少的一位同志了。
但余秋里也非常尊敬粟裕。
余秋里是江西人,15岁便参加了赤卫队.
后来,他被调到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中受到器重。
在长征途中,余秋里为掩护大部队撤退不幸中弹。
当时情况紧急没法医治,余秋里硬是凭借顽强的意志扛了过来,最后无奈左臂截肢。
但是受伤的手臂丝毫没有影响到余秋里革命的热情。
他依旧骁勇善战,后来进入抗大学习,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我国的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余秋里被任命为石油工业部部长。
当时石油对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央任命其为部长也体现了对他信任。
余秋里也没有辜负党的信任,在石油部一干就是7年。
最终挖掘出来改变我国命运的大庆油田,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依赖进口“洋油”的局面。
当年,粟裕去世前余秋里便去探望过,并说:“你是我们国家的功臣,你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们,我们去帮你办。日后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还需向你汇报呢。”
后来,余秋里还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成为唯一一位中将军衔担任副总理职位的将军。
余秋里一生廉洁为公,为了党和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值得我们缅怀。
后记
粟裕老将军的逝世令人哀痛。
张爱萍,杨尚昆,杨得志,余秋里分别代表了粟裕的老部下,中央军委,总参全体人员以及政治部前来悼念。
可以说整个新中国高层都派出代表前来慰问。
这也体现出粟裕老将军对我国做出的贡献之大,愿粟裕老将军一路走好。
参考文献
张瑞安.“常胜将军”粟裕[J].文史春秋,2021,No.281(04):21-26.
张晓蕾.“两弹一星”领军人张爱萍[J].决策与信息,2014,No.380(Z2):47-50.
吴济夫.冀鲁豫边区抗日名将杨得志[J].文史月刊,2020,No.375(09):28-33.
马英林.余秋里:大庆精神的培育者和实践者[J].大庆社会科学,2016,No.195(02):13-17.
熊华源.在四个重要岗位上的杨尚昆[J].百年潮,2017,No.236(08)
:20-27.DOI:10.16624/j.cnki.11-3844/d.2017.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