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4年6月10日,朱德唯一的儿子朱琦在天津病逝,年仅58岁。
而年迈的朱德在十天后,才得知自己失去了唯一的儿子。
朱德与朱琦(右)
这位戎马一生的老人沉默许久后悲叹:“你们不该瞒着我,我就这一个儿子,他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么早就走太可惜……”
童年坎坷,被迫失联
朱琦的生母萧菊芳是朱德的第二任妻子。
可以说,朱德年轻时的成就离不开萧家的帮扶。
朱德自小就有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为此他瞒着家人远走云南,长时间只能依靠家书跟家里通信。
他在云南的开始并不顺利。
朱德考取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却因为不是云南籍而未被录取。
失意的他病倒在了萧家的客栈中。
这时,是萧父主动帮助了他,朱德也在养病过程中与这位萧家小姐暗生情愫。
要强的朱德向萧菊芳许下功成名就之日迎娶她的诺言后,便再次尝试加入革命的队伍。
1912年,朱德升为少校,升职后立刻向萧家提亲,两人喜结连理。
四年后,萧菊芳生下了朱琦。
对这个孩子的喜爱,朱德表现得非常明显,工作之余总和儿子在一处。
看着怀里的婴儿,他十分满足。
然而产子后没多久,萧菊芳就得了重病。
朱德得知后,赶忙回家要带妻子治病。
可等他回到家,萧菊芳已经离世了。
朱德从爱妻离世的打击中走出来,原本想自己带着孩子。
但当时他已经加入反袁的队伍,上级委派给他的任务实在太重,他也要上战场。
朱德与萧菊芳
看到这种情形,朋友纷纷劝说他给孩子找个继母。
一位友人向他介绍了陈玉珍。
陈玉珍思想进步,与朱德非常聊得来。
在友人的撮合下,两人结婚了。
此后,朱德为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前往上海,教养朱琦的担子便落在继母陈玉珍身上。
陈玉珍对朱琦一直视如己出,细心照顾,经常教育朱琦要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有贡献的人。
小小年纪的朱琦虽然对父亲印象不多,可对他仍然非常敬佩,向父亲学习的理想扎根在他的心中。
然而,命运多舛。
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后,朱琦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父子相认,投身前线
陈玉珍在给朱德的信中难掩愧疚,朱德安慰了她,但心中对朱琦仍然非常牵挂。
可当时抗战到了非常关键的阶段,他只能强忍悲痛把这件事放下。
后来,周总理得知了这件事,所幸朱琦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在他的帮助下,朱琦顺利来到了朱德身边。
朱德离开时朱琦才八岁,父子俩早就认不出了。
朱德上前摸了下朱琦的右耳,果不其然发现了“拴马柱”。
他激动地说道,“没错,就是我儿子!”
原来,朱琦生下来右耳就戴着一个“拴马柱”,他的小名“保柱”便因此得来。
抗战时期的朱德
令人意外的是,找回儿子的朱德并没有将其带在身边,也没有妥善的安置在别处,而是送入党校学习,学成后紧接着令其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在众人纷纷不解并试图劝说时,朱德不以为意道:“总指挥的儿子不去前线,谁去前线?”
朱琦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教导和期望,立即奔赴前线。
朱琦被派往太行山军区,在那里与其他士兵一起冲锋陷阵。
来到队伍的朱琦谨遵父亲教导,瞒着自己的身份,在任务中永远冲在第一线。
可是战场上的危险无处不在,朱琦在战斗中受伤了。
1943年,日军侵袭了朱琦所在的部队。
朱琦不幸受伤,右脚落下了残疾。
受伤后,他退出了前线,部队将其调回了延安。
据朱琦的儿子朱和平回忆,从前线回来后,爷爷送给父亲一本《德国野战教令》,上面密密麻麻都是朱德的亲笔批注。
因此,怀揣报国理想的朱琦并没有放弃为抗战奋斗。
他没有过多的沉浸在残疾的悲伤中,而是转入了抗大,在后方努力工作,继续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
看着努力的儿子朱德虽然心生怜悯,但依然没有给儿子任何不该有的优待。
朱琦也不负所望,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仍然踏实努力。
痴情一片,喜结良缘
在工作中,朱琦认识了革命者赵力平。
他努力克服自己因残疾而生的自卑心理两次告白,却都被赵力平拒绝了。
赵力平并非嫌弃他残疾,而是自认为家世差距太大,自己没有勇气做总司令的儿媳。
但痴心的朱琦苦苦追求了三年仍不放弃。
在此期间,赵力平也对这位总司令的儿子有了很大的改观。
朱琦没有架子,吃穿用度与旁人没有区别,也不愿接受他人因父亲身份给予的好处,并且在工作中非常踏实,没有一般年轻人的浮躁之气。
这让她对朱琦多了几分欣赏。
朱德夫妇得知儿子“追妻之路”后,委托贺龙给两个人说媒。
贺龙把两个人叫到跟前,直接问道,“你俩人到底能不能成?”。
他看两人一个难掩爱慕,一个娇羞不已,便知两人都有意思,于是立马把这件婚事定了下来。
在朱德夫妇的邀请下,贺龙主持了两个人的婚礼。
这对新婚夫妇因为时局动荡并没有遵循惯例及时去面见父母,而是投入了河北的土改。
在革命年代,这家人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了祖国的事业,在家庭生活上妥协了太多。
壮年转业,成为工人
1948年后,原本可以做团级干部的朱琦却转而去了基层,在石家庄铁路做了一名铁路工人。
在此之前,朱德告诉他:“你又不懂技术,怎么做管理层,就要从最底层一点点学习。”
朱琦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也知道当时的铁路局更需要人,因此毅然决然放弃了领导职位投身铁路工作。
朱琦带着父亲的期盼,从最底层的练习生做起,一步一步凭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火车司机。
朱德在给朱琦的信中肯定了他的工作,同时也毫不客气的指出了他的缺点:
你过去的思想是封建和资本主义的思想交叉的,总是想向上爬,越走越不通,屡说也不改。这是你混过了你的宝贵时间。
不仅如此,朱德还给他的工作进行了指导:
现在去蹲点,同群众看齐同吃同卧同劳动,深入了群众中去,就真正会了解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如何完成,就会想出很多办法,同群众一起创造出许多新的办法,推向前进。
事实上,朱德曾亲自坐过儿子开的火车。
当同事们看着朱琦对着首长喊爸时都惊呆了。
没想到这个其貌不扬,勤俭朴素又踏实能干的司机竟然是朱德的儿子。
朱德看着被熏的满脸黑灰浑身是汗的儿子,满意地说:“作为一名火车司机,责任重大,你必须时刻保持小心,不仅要保护自己的安全,保护好乘客的安全,在火车上工作,这就是你应当对国家所做的贡献。”
朱琦点点头,眼眶有些红了,他知道父亲这段话是对自己的肯定,这他就知足了。
严守家规,勤勉一生
作为开国元帅的朱德素来严以律己,他多次要求减薪,从开始的649.6元一次次降到60年的404.8元。
在工作生活中,他公私分明,绝不允许自己和家人占公家一分好处。
朱琦曾随父亲参加过延安的一个晚会。
晚会结束时已经很晚,朱琦便想搭乘公车回家。
朱德看到上车的朱琦,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呵斥他,“你给我下来!谁允许你坐车的!”
朱琦只得下车。
回家后的朱德竟然发现儿子也早早回来了,于是问他是什么情况。朱琦如实回答。
原来是警卫员看他腿脚不便,便让他站在外面的踏板上拽着门把手回来的。
朱德这下彻底发了火,将儿子训斥了一顿:“那是你该站的位置吗!警卫员把位置给你搭了方便,车子出事了怎么办!”
在朱德的盛怒下,朱琦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父亲保证再也不接受一点好处。
后来去铁路局工作的朱琦,每每回家,都要先搭乘火车回北京,再坐公交车,最后步行回家门口。
朱德工作人员曾想开车接他,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父亲教导我不许用特权,他知道了会生气的。”
在朱德的教导下,朱琦一生也保持着勤劳俭朴的作风。
爱子不送金缕衣。
朱德严格的家教深深影响了后代。
他唯一的孙女朱新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就是一个急诊科大夫,抢救病人,值夜班,和其他医院急诊科大夫没什么两样。”
黑发先逝,天人永隔
没想到的是,朱德培养出的如此优秀的朱琦,年仅58岁便去世了。
1974年6月10日,一个普通的工作日。
赵力平在吃过早饭后去了单位,朱琦则在家与同事聊天。
到了单位的赵力平却长时间感觉心慌,感觉到似乎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而另一边,朱琦心脏病发作,在家的客人赶忙给赵力平打了电话。
赵力平立马请了假赶回家。
当她满头大汗的跑进家门时,朱琦已经安静的离开了人世。
她回想起朱琦痴情的追求,回想起两人在革命时代奋斗的点滴和这些年幸福的家庭生活,忍不住趴在床边泣不成声。
朱德、朱琦、赵力平在北京西郊住所
此时的朱德还在北京,念着公公身体不好,赵力平先把消息告诉了康克清。
康克清不忍朱德年迈多病再受此打击,联合家人把这件事瞒了下来。
然而,纸包不住火。
朱德父子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天津,平日里经常电话联系,朱琦向父亲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
朱德连续好几天没有接到儿子的来电,自己打电话也打不通。
不得已之下,康克清只得告诉他儿子心脏病发作正在抢救。
思子心切的朱德得知后天天睡不好觉,挂念着儿子的病情,屡屡来电询问。
赵力平只能忍着悲痛告诉他还在抢救。
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赵力平忍不住落泪,“我们瞒着爹爹,但是爹爹当时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只是他不愿意相信,心里还存着一点希望。”
在朱琦去世十天后,赵力平知道瞒不下去了,回到了北京的家中,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朱德。
朱德忍不住流下了泪水。他看着赵力平想说些什么,最终动了动嘴唇,什么都没说。
老人已是耄耋之年,看着年仅五十多岁的儿子先自己一步走了。
这样的打击使他久久说不出话。
家人的安慰并没有宽解多少痛苦,他看着身边的众人,难掩悲痛,“你们开始不告诉我,这不对,我就这么一个儿子,这么年轻就走了。他上过中央党校,受过高等教育,走得这么早,太可惜了……”
恍惚中,他似乎看到了离家时年幼的儿子懵懂的眼神,看到了重逢时对方眼里的喜悦和激动,看到了儿子奋勇杀敌的豪迈,看到了那次坐火车,脸被熏的黑乎乎的儿子,在听到他的表扬时,露出的笑容……
这位居功甚伟的老人,在面对残暴的敌人时没有落过泪,在面对严峻的局势时也没有落过泪,只在得知这个令他骄傲的儿子去世时,浑浊的泪水不住的淌在了脸上的沟壑中。
长叹一声,无悔终身
后来的日子里,朱德想起对这个儿子的亏欠,便忍不住流泪。
但是他自问并不后悔,他相信朱琦也没有一丝后悔与埋怨。
丧子后的朱德并没有忘记自己和家人的使命,他教育子孙,不要因为一个人的去世就站不起来了,你们都有自己的任务。
工作人员曾提议将赵力平调回北京,这里条件更好,也方便照顾朱德夫妇。
而朱德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这一提议,他认为赵力平在天津有自己的事业,在天津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两年后的朱德在北京逝世。
而后,康克清谨遵其遗愿,将他积攒下来的两万存款全部交了党费。
后记
朱德戎马一生,为祖国的独立和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生活中,他携全家人不忘初心,勤俭自强,终其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奋斗。
据朱琦回忆,“父亲多次对我们说,我不要孝子贤孙,我要的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我的责任就是把你们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
正是不断有这样的人的无私奉献,我们的祖国才愈加繁荣昌盛。
参考资料
朱德.朱德给儿子朱琦的信[J].党史文汇,2016,No.345(12):36.
开国元帅的“儿子”们[J].云南党的生活,2013,No.536(01):51.
赵力平,周海滨.忆爹爹朱德及康妈妈[J].同舟共进,2012,No.289(07):42-46.
“你占了警卫战士的位置”[J].红广角,2011,No.187(04):8.
朱德:坚决不搞特殊化[J].共产党员(河北),2020,No.892(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