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观
智能文化旅游
智慧旅游,也称智能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
01
热点聚焦
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在北京举办
11月21日,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启幕,展演季持续至25日。来自国内各地的350多位农民演员、150多位乡村工匠、200多种乡村非遗项目、500多个农业文化遗产特色产品进行展演展示。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中国文联等有关单位紧紧围绕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组织开展“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系列活动,推动文化铸魂、文化培根、文化养德、文化兴业。各地创新形式,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活动办在村里、把资源引入村里、把消费留在村里,促进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应用和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是“大地流彩”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包括乡村文化成果展、乡村非遗展、农遗良品展、优秀农民画展、特色美食展等,同期还举办了多场乡村文化艺术专题演出和研讨发布活动。展演季邀请2024年“村BA”冠军队和各地农民篮球爱好者开展交流展示活动,在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举办“村BA”菁英赛、公益捐赠和乡村特色文化展示等活动,发布“艺术点亮乡村”计划和首批乡村文化艺术基地培育名单,以及《大地流彩·乡村新风尚》农民宣传画、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乡村文化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着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要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强化文化遗产发掘认定和保护利用,繁荣兴盛乡村文化产业,把文化艺术与古村落、古民居等活化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民宿、研学、康养等新业态。要培育引进乡土文化人才,把艺术引入乡村,鼓励引导各类文化艺术人才、专家学者参与和带动当地文化建设。(人民日报)
文物保护与利用博览会启幕 开启文化传承新征程
11月22日,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文物学会共同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具体执行的“2024文物保护与利用博览会”(以下简称:文保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启幕。
本届博览会以“深化文物和科技融合 推动系统保护与有效利用”为主题,共设置文物保护、文物利用等多个展区,参展面积达5000平方米,参展企业80余家,共吸引专业观众近8000人。
展馆内,汇聚首都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杜甫草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云冈石窟研究院、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机构集中展示文物展览陈列、古建筑模、文创产品等内容。
展会期间,举办包括2024文物保护与利用合作大会、蜀道论坛、北京古建遗产保护与利用论坛、长城保护论坛、近现代遗产建筑保护论坛等在内的多场论坛和专题研讨会。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古建究专家、蜀道专家、长城保护专家、主题游径建设专家、博物馆馆长、青年学者、文保企业代表等专家学者,齐聚蓉城畅谈学术、共商共享。(中国新闻网)
02
《全国智慧旅游发展报告2024》解读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智慧旅游图谱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智慧旅游经济总体规模从2019年的432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0382亿元,5年间规模增长了1.4倍。预计2024年,中国智慧旅游经济总体规模将达到12500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
“中国数字技术与旅游行业的融合越来越深入,智慧旅游为游客出行提供智慧化、网络化的服务初具成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王晓丽说,未来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旅游场景的融合创新将不断深化,扩大中国旅游生态发展空间。
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多部门印发《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工信部等部门发布30个“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推出42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的培育试点项目;截至目前,中国已建成近30个综合性智慧旅游平台。
近年来,中国智慧旅游产业相关基础设施日渐完备。截至2023年5月,中国已有3382个4A和5A景区实现了5G网络覆盖,占4A和5A景区总数的89%;截至今年7月,中国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25.4亿,智能闸机、智慧大屏、智能摄像头等物联网设施在景区大量布设。(央广网)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解读
《通知》共有9条,包括:注重研学旅游正向引导、丰富研学旅游资源供给、发挥研学旅游标准引领作用、制定推广研学旅游合同示范文本、强化研学旅游安全管理、防范出境研学旅游风险、加强研学旅游市场监管、培育研学旅游专门人才,以及落实研学旅游主体责任等。主要内容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促进研学旅游业态发展。《通知》提出丰富研学旅游资源供给,鼓励文化、历史、艺术、科技、教育、体育、自然资源等领域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行业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研学旅游资源。提出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制定研学旅游产品、服务、营地、基地标准,鼓励行业组织制定研学旅游相关的质量标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和行业自律作用。提出支持将研学旅游从业人员纳入文化和旅游行业人员培训体系。支持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开设研学旅游相关的专业和课程等。
二是规范旅行社与消费者签约履约行为。《通知》提出由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制定推广研学旅游合同示范文本,积极引导旅行社参照示范文本与消费者签订书面研学旅游合同,规范旅行社在提供研学旅游产品时与消费者之间的签约履约行为。
三是强化研学旅游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要求旅行社在经营研学旅游业务时选择具备资质的供应商、合作商,与具备开放条件和接待服务能力的机构开展合作,落实旅行社用车“五不租”规定,对研学旅游产品进行安全评估,不得将未开发开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区域纳入研学旅游产品。要求旅行社和在线旅游经营者发布研学旅游产品时要对内容及宣传进行严格把关,确保赴境外研学旅游内容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等。
四是加强研学旅游市场监管。《通知》强调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和相关执法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对旅行社经营研学旅游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力度,畅通举报投诉渠道,依法查处旅行社、在线旅游经营者在经营研学旅游产品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03
实践动态
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二十周年庆典举行
近日,湖南省湘江新区城市馆迎来了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二十周年的庆典盛会。此次庆典不仅是对协会二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设计艺术领域发展的展望与期待。
这场盛会汇聚了来自湖南省文联党组、高校美术与设计学院、协会及设计企业界、媒体界的240余位嘉宾,共同见证了协会二十年的辉煌历程。
作为二十周年的亮点活动之一,庆典在入场处特别设置了品牌设计草地展。这一展览不仅展示了优秀设计的理念与成果,更是一次文化、设计和互动的完美融合体验。观众们可以在这里近距离感受设计的魅力,与设计师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探讨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庆典现场还展示了一场震撼的裸眼3D秀。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观众们沉浸式体验了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独特魅力。这场裸眼3D秀不仅为庆典增添了亮点,更让观众们深刻感受到了设计艺术在现代科技支持下的无限可能。
在庆典的展望部分,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宣布纳新了一批学生会员,旨在通过协会的引领,培养更多设计领域的未来之星。同时,协会宣布成立了跨媒体艺术中心,这一新机构的成立标志着协会在跨学科、跨领域融合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跨媒体艺术中心策划的跨媒体音乐表演秀,以其多元化和立体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
此次庆典不仅是对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二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期待。协会将继续秉承初心,砥砺前行,为湖南设计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谱写新的华章。(中国新闻网)
云南携手多地启动“世界遗产游计划”
11月19日,在2024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召开之际,拥有6项世界遗产、排名全国第二的云南省,联合福建、山东两省,以及泰国孔敬市、老挝琅勃拉邦省、柬埔寨暹粒省等多地,共同启动“世界遗产游计划”。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往来、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旅游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世界遗产旅游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追捧。
此次启动的“世界遗产游计划”,旨在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汇聚文旅、友城、媒体、学界、企业等领域的专业力量,探索世界遗产保护的新策略、新方法;推动跨境旅游线路设计与服务提升,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制定传播策略、加大世界遗产传播力度,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同时,“世界遗产游计划”还倡议共同举办“世界遗产游”城市文旅嘉年华、“世界遗产游”达人体验&沙龙分享会、“城市印象”全球摄影大赛及展览等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世界遗产旅游品牌。
当日,来自中国福建、山东、云南以及湄公河国家的代表推介了各自家乡的世界遗产地,新华网“游云南·看吴哥”融媒体频道和中新网“游云南·看南亚”融媒体专栏上线。现场还推介了“星光漫游佛都秘境”中老奇幻之旅、“游云南·看吴哥—中柬自然人文双遗之旅”两条“世界遗产游”精品线路。(中国新闻网)
04
国际视角
2024旅交会在上海举办 超80个国家和地区展商参展
11月2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4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
本届交易会以“你好!中国”为主题,会期3天。交易会展览面积约5.3万平方米,共设置6个专题展区,包括国内文化和旅游展区、文化旅游科技展区、文博创意展区、入境旅游便利化和旅游服务展区、文化和旅游体验区、海外文化和旅游展区。
交易会吸引了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国际参展商及近600位海外旅行商参展参会,同时开展600多场线下买卖家专业洽谈。海外旅行商还将赴部分省市考察优质入境旅游资源和产品,为打造更多来华旅游精品线路开展市场调研。交易会期间,配套举办“你好!中国”推介、中国入境旅游政策宣介、专业洽谈、各地文化和旅游推介等系列活动。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推动入境旅游发展,各部门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紧贴入境游客需求,推出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不断优化完善支付、签证、通关、住宿、交通等入境旅游服务便利化水平,推出一系列入境旅游精品产品线路,着力提升入境游客获得感、体验感和满意度,让更多入境游客“进得来”“游得好”。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4年前三季度,入境中国旅游合计9462.83万人次,同比增长78.8%。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意愿不断增强,中国旅游的国际热度稳步提升。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以主要口岸城市为枢纽,连通节点城市,点、线、面结合形成区域联动,打造入境旅游精品产品线路,逐个打通外国游客面临的堵点难点问题,提升入境旅游综合服务质量,推动中国旅游的国际热度不断提升。(中国新闻网)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大会在吉隆坡举行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大会在吉隆坡举行。此次大会的主题为“本土遗产智慧:传统医药”,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以及产业领袖共同参与,探讨传统医药与现代健康产业的融合之路。
本次大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信息与网络中心发起,旨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传统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大会特别设立“推动传统医学贡献奖”和“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学(中医药)贡献奖”,以表彰在传统医药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和机构。
受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及文化部国家文物遗产局委托,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成为本次大会的战略合作伙伴。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通过多项文化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推动本土传统医药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人民网)
05
数据洞察
北国雪域燃情启幕 冰雪经济乘着冬风“热”起来
随着冬季的来临,各地雪场纷纷开板迎客,从北国边疆到中原腹地,冰雪旅游项目遍地开花。美团数据显示,11月以来,“滑雪”相关搜索热度环比增长83%,其中TOP5搜索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和成都。
去年爆火的哈尔滨在今年冬天升级回归。今年冰雪大世界扩大至100万平方米,相当于140个足球场的面积,此外还发布了梦幻冰城、万国巡礼、极限滑雪、穿越自驾、激情亚冬等12条冰雪季旅游线路。去哪儿数据显示,哈尔滨搜索量环比增长三倍;途牛数据显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备受瞩目,搜索及咨询热度增长155%。
11月15日,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开始正式营业。据介绍,本雪季北大湖滑雪度假区设施设备全面升级,新增雪道10条,从64条增加至74条;新增索道2条,从11条增加到13条;新增造雪机100台,新铺设造雪管线3000米。除此之外,美食中心空间进一步外扩,滑雪服务中心一层整体翻新,每天可接待游客2万人次。
冰雪旅游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还促进了冰雪经济产业链的延伸。从冰雪装备制造到冰雪旅游服务,从冰雪赛事举办到冰雪文化推广,冰雪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涵盖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产业。各地政府和企业纷纷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冰雪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一些地区还依托自身优势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冰雪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冰雪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人民网)
红色旅游别样红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90后、00后成为红色旅游的主力军。
上海红色旅游资源丰富,612处红色资源、41家革命场馆、12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遍布上海各处。如何让传统红色旅游产品“游出新意”,成为像上海一样的“老牌”红色旅游目的地着力探索的方向。
10月下旬,上海红色旅游专线车焕新升级,以新外观、新线路、新站点、新服务串联起更多红色资源。据了解,这是继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示后,红色旅游专线车身首次集体“换装”。
由原先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景区、五卅纪念碑等5个站点扩充到10个,设计形成的“初心之地·光荣之城”红色专线,既保留一大·二大·四大景区的接驳功能,也加入了修缮后新开放的一批特色革命场馆,如茂名北路毛泽东旧居、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等。
“新时代·新上海”主题红色专线,跨浦东、浦西运营,途经浦东开发陈列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9处地标建筑,将新时代红色印记串珠成链,让市民游客充分感受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上海改革开放新风采。这两条专线在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站交汇,方便游客换乘体验。这也是红色旅游专线车首次“走进”外滩区域。(人民网)
图片 | 网络
清研智谈
清研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