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兰溪荸荠高产栽培秘籍,农民们快来学习!
朱思怡等
荸荠 ( Eleocharis dulcis ),浅水性宿根草本植物, 以球茎作蔬菜食用,因其形如马蹄,又像栗子而得名,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江苏、安徽、浙江、广
东等省份的水泽地区。 荸荠是主要水生蔬菜种类之一, 其可食用部分为地下膨大球茎,生食熟食皆宜, 很多地区用于制作清水罐头,口感清甜,气味宜人,亦可提取淀粉及榨汁;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有消食止渴、生津化痰的功效,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 兰溪市荸荠种植面积近 500 亩 ( 33.33 hm 2 ),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上华街道有关村。 荸荠产量较高,一般每667 m 2 产量 2 000~2 500 kg ,收入 12 000~15 000 元,是农民致富的好门路。 由于兰溪市荸荠栽培技术尚未规范化, 现将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荸荠性喜温暖湿润, 不耐霜冻干旱,全生育期 170~190 d 。整个生育过程中,要求较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条件, 球茎形成期要求冷凉的环境条件,平均气温 10~20℃ 最为合适。兰溪市年平均气温 18.3℃ , 无霜期266 d , 光照时数 1 583.3 h ,且兰溪市当地以砂壤土为主,土壤肥沃, 气候和土壤条件都较适合荸荠生长, 兰溪市种植的荸荠品种主要为本地大红袍荸荠和安徽荸荠。
2 整地与施肥
荸荠种植应选择表面土层松软,肥沃,阳光充足,温湿度高的砂壤土地块。选定地块后,进行耕耙,并拣除田间枯草、老草,耙平田面待种。 最后 1 次耕耙时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 每 667 m 2施牛羊粪 2 000 kg 、 三元复合肥( N-P-K=15-15-15 ) 25 kg 。 耕深20~25 cm ,翻耕入泥,耙平泥面。
3 种子处理
3.1 选种
荸荠利用球茎进行无性繁殖, 催芽前需对种荠进行选择。最好选球茎不厚但圆润,表面没有损伤,饱满不干秕,表皮光滑,皮色深褐,大小合适,顶侧芽饱
满,较为粗硬,带 2~3 个芽眼的作种。 选好种荠后,摘除种荠顶芽上已萌发出的细弱叶状芽,以便种荠吸水。
3.2 浸种催芽
一般于 6 月上旬浸种催芽,兰溪市本地种植大户通常采用清水浸种的方式,将种荠直接放入水塘中浸泡 4~5 d ; 部分种植户为有效防治秆枯病,在用清水
浸种的同时加入 8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浸种完成后,用清水洗净表面,沥干水分,即可播种。
4 育苗
播种前做好苗床, 苗床宽1.5 m ,长 2.0 m ,上铺一层细沙,将种荠挨个排放, 用细沙覆盖,并搭建荫棚, 遮阳网覆盖面为90%~95% 。 中午光照强, 温度高, 6 月温度可达 35℃ , 需通过每天浇水的方式保持苗床湿润。无需炼苗,苗龄 20~30 d (苗高20~30 cm )时即可定植。 定植前10 d ,待种荠露白后,可用 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预防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 1 次。
5 定植
于 6 月底 7 月上旬移栽定植,最迟不晚于 7 月 20 日,定植行株距 80 cm×80 cm ,每 667 m 2栽 1 000 穴,每穴定植 1 株。荸荠大田定植深度一般为 10 cm 。 移栽前 3 d ,每 667 m 2 用 60% 丁草胺乳油 50 g 对水 30 kg 喷雾除草。
6 田间管理
6.1 灌水除草
荸荠对水分要求严格,适宜生长在浅水环境中。 生长前期,要求田间保持一层薄水,栽植时灌浅水 3~5 cm 。 至 11 月下旬荸荠充分膨大后方可断水,但仍需保持田间湿润。
定植后,拔除杂草,灌水养苗。 整个生长过程中,一般在荸荠分蘖、分株后期除草 2 次。 除非后期田间植株过密,对通风和光线造成一定影响,一般不再下田除草或拔去弱苗,以免踩伤地下匍匐茎。
6.2 追肥
追肥视植株生长情况而定,一般追肥 3 次, 移栽后 20 d ( 7月 20 日), 施第 1 次分蘖肥,每667 m 2 施三元复合肥 ( N-P-K=15-15-15 ) 7 kg ; 第 2 次在间隔20 d 后, 观察植株长势情况,如植株长势弱, 则每 667 m 2 追施三元复合肥( N-P-K=15-15-15 )10~15 kg 。 第 3 次追肥在 9 月下旬进行,此时,植株开始结果,此次追肥也被称为壮果肥, 可每667 m 2 追施三元复合肥( N-P-K=
15-5-20 或 15-5-25 ) 10~15 kg ,以促使荸荠叶色青绿, 防止早衰, 促进球茎充分膨大且充实。荸荠的施肥原则是重施基肥,轻施追肥。 荸荠整个生长过程中,每 667 m 2 共施三元复合肥 30~40 kg 。 钾在荸荠整个生育期中是不可或缺的,结果期一旦缺钾会导致地上部分不够粗壮,球茎干秕。
7 病虫害防治
7.1 病害
① 秆枯病 偏施氮肥,种植密集的田块,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 该病主要为害荸荠茎秆, 叶鞘与花器也会受到侵害。
症状主要表现为秆上有黑色斑点的水渍状暗黄色病斑。 主要发生在江苏、广西、浙江等地,一般6~7 月开始发病, 8~9 月发病最盛, 10 月下旬病情减缓, 11 月逐渐停止为害。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耕翻深埋,并实行 2~3 a 合理轮作, 可与水稻、马铃薯、茭白等作物轮作 2~3 a ;清除病株,灭杀病原菌,种植过程中直接使用组培苗;合理施肥和排灌;催芽前,将种球茎用 8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 5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浸泡 24 h ;带药移栽,将秧苗根系用 25%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50 倍液浸泡 18 h ;定植后, 定期使用药剂喷洒植株,及时对病株喷药;移栽成活后, 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洒,施用次数不超过3 次,每隔 20 d 喷 1 次。
② 白粉病 主要对荸荠的茎秆和花器造成为害。 症状主要表现为茎秆表面出现白色粉状物,由于白粉真菌的生长速度迅速,很快会覆盖整条茎秆,造成植株早枯。 防治方法:发病后,喷施 15% 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 40% 多·硫悬浮剂 6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进行防治,每隔
3~5 d 喷 1 次,连用 2~3 次。
③ 锈病 主要为害荸荠茎秆。 发病初期,表现为茎秆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褪绿斑点,颜色为黄或褐,后长出粉疱,为夏孢子堆,茎秆上布满夏孢子堆时植
株易倒伏枯死。 主要集中在 9~11 月发生。 防治方法:用 40% 氟硅唑乳油 1 000 倍液、 68.75% 噁唑菌酮可湿性粉剂 1 500 倍液、1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或 50% 萎锈灵乳油 800 倍液喷雾防治,每隔 15 d 喷 1 次,可用 1~2 次。
7.2 虫害
白禾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江苏、浙江一带常有发生,发生期为 8 月上旬至 9 月下旬,主要以第 3 、 4 代幼虫为害荸荠,幼虫咬食荸荠茎秆基部,可在茎秆
上找到虫孔。 剥开荸荠茎秆,可看见虫道,虫道内有虫粪和灰白色幼虫,数天内即可导致茎秆自上而下黄化褐变, 直至枯死,最终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劣。 防治方法:荸荠采收后,清除田间遗留的残茬枯茎, 并集中烧毁;利用白禾螟成虫趋光性的特性,在田间悬挂诱虫灯诱杀;使用天敌寄生蜂防治白禾螟幼虫;采用化学药剂重点防控第 2~3 代,及早防控第 4 代,第 2~3 代盛孵高峰后 2 d ,使用 95% 敌百虫晶体1 000 倍液和 80% 敌敌畏乳油1 000 倍液喷雾防治, 施药期间保持水层,以提高防效;或每次每 667 m 2 用 80% 敌 敌 畏 乳 油
150 mL 对水 400 kg 浇泼,第 2~3 代卵高峰后 1~2 d 开始用药,间隔 7~8 d 重复用药 1 次, 第 4代宜在卵高峰前 2~3 d 用药,定植前 2~3 d 亦应用药防治。
8 采收
白露( 9 月 7~9 日)后开始形成小球茎, 11 月底可开始收嫩荸荠,但味淡而不甜,产量较低,不耐贮藏。 翌年 1 月荸荠表皮呈现红黑色,此时果实完全成
熟,口感清甜,产量高。 成熟的荸荠需在泥下越冬,可根据行情于发芽前陆续采收, 分批供应市场。 采收不得晚于 3 月下旬,否则品质变劣,产量下降。 作种的一般在春节后收获, 挑选个大,饱满,没有明显病斑,色泽均匀的作种荠,擦干表面水分,埋入干燥细沙中,放置在阴凉处。 采收时排干田水, 用镰刀割掉荠秸,边割边采,翌年 1 月荠秸枯萎后,可直接拔除,用手翻泥摸取采收。 荠秸拔除后需及时采收,否则荸荠易腐烂。
9 产量和经济效益
采用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荸荠年平均 667 m 2 产量 2 000 kg左右,高的可达 2 500 kg 。 产地平均批发价 6 元 /kg , 667 m 2 产值在 12 000~15 000 元,去除生产成本(包括地租、人工费、农资费)7 000 元,每 667 m 2 纯收益 5 000~
8 000 元。如种植户自己采收,不算人工费的话, 每 667 m 2 纯收益可达 10 000 元, 效益十分可观。 除供应本地市场外,一般外销到金华周边县市区,以义乌地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