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穿运动内衣,紧一点更好"

“运动当然要穿运动内衣啦!”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在运动内衣的选择上却有一些争议,很多人说:“运动时最好选择紧一点的运动内衣,越紧的运动内衣防止胸部下垂的效果越好!”

流言分析

并非如此。

尽管运动内衣的功能就是固定,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总是需要穿着十分紧绷的运动内衣。我们挑选运动内衣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我们运动强度来选择。

每个女孩子运动时,都会面临着同一个问题——究竟应该穿什么内衣?

“运动当然要穿运动内衣啦!“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在运动内衣的选择上却有一些争议,很多人说:“运动时最好选择紧一点的运动内衣,越紧的运动内衣防止胸部下垂的效果越好!”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运动内衣到底怎么选!

穿运动内衣,真的很重要

想要知道哪种运动内衣好,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运动内衣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由于乳房主要由脂肪组织、腺体组织、结缔组织等构成,并通过乳房悬韧带连接于胸大肌上。因此,乳房本身是缺乏肌肉支撑的,在运动中很容易出现位移。

研究表明,在跑步等剧烈运动中,女性胸部会在上下、左右、前后三个方向上出现位移。尤其是垂直方向上的位移,能达到 4~15 厘米的范围。即使是 A 罩杯的女性,在运动中也会有 4 厘米左右的位移。而这种位移,会让女性在运动中的动作受到限制,运动效率和效果都大受影响。尤其是在跑步、跳操、打球等高强度运动中,这种晃动会更为明显。

尤其是运动过程中会出现跑跳等动作的运动类型,未受到恰当保护的胸部更是会对女性的运动表现产生影响,甚至造成疼痛。2019 年的一项在中国女性群体中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 62.6%的女性经历过运动中的乳房疼痛。

而这种乳房疼痛,不仅仅存在于当下,甚至可能持续产生影响。乳房疼痛,会严重影响到女性的生活质量,乃至精神健康,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的出现。

如果长期剧烈运动时,乳房都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就有可能会出现乳房内组织的撕伤。尤其是脆弱乳房悬韧带,更是很容易在一次次的运动颠簸中承受巨大压力,就像皮筋一样过度拉升,长期下去就会失去弹性。而当韧带损伤产生,乳房就会出现下垂,而且很难恢复了。

除此之外,运动过程中体表还会产生大量的汗液,如果没有穿着排湿、排汗的内衣,汗液积蓄在皮肤表面,就可能出现闷痘、炎症等问题。如果运动内衣没有比较强的固定内衣,随着我们的动作,内衣移位还会导致皮肤磨损乃至擦伤。

那么,穿上运动内衣,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吗?

普通内衣通常没有针对运动时的特殊设计,在运动过程中,随着身体的活动,很容易出现移位、上滑等情况。这不仅会让我们在运动时不得不频繁地调整内衣,打乱运动节奏,还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运动积极性。

想象一下,正在跑步或者进行其他高强度运动时,却要时不时停下来去拉扯内衣,那种烦躁感不言而喻。而且普通内衣的包裹性也不够,稍微大幅度运动,胸部脂肪就会剧烈上下左右晃动,无法起到辅助塑形的作用。

而运动内衣主要通过织物和裁剪的压力,将乳房进行整体的固定,以减少运动中的位移。而根据相关研究的结果,在正确穿戴运动内衣后,乳房的运动幅度将会缩小 53%-59%,这可以极为有效地减少疼痛,同时保护乳房健康。

运动内衣,不是越紧越好

让我们回到开始的问题,既然运动内衣起到塑形的作用,还能保护乳房健康,真的紧一点效果会更好吗?

尽管运动内衣的功能就是固定,但这并意味着我们总是需要穿着十分紧绷的运动内衣。我们挑选运动内衣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我们运动强度来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通常,运动内衣可以根据运动强度分为:低强度支撑、中强度支撑和高强度支撑。

像是普拉提、瑜伽、简单力量训练等跑跳动作少的运动类型,选择低强度支撑的运动内衣就足够了。而滑雪、徒步、骑自行车等有一定身体移动,但并没有那么剧烈的运动类型就可以选择中等支撑强度的运动内衣。而跑步、跳绳、跳舞、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等跑跳动作非常多的运动类型,就最好是要选择高强度支撑的运动内衣了。

运动内衣没必要一味追求高强度,在一些舒缓的运动类型中,如果总是被运动内衣禁锢地紧绷也并不利于我们运动。

此外,运动内衣的尺寸也十分重要。运动内衣的尺寸也需要根据上下胸围来选择,为了减少运动中的晃动,可以选择比日常内衣稍微近一些的尺码。但需要注意,即使稍紧也应该是可以正常呼吸,不会明显压迫胸口的程度。穿上运动内衣后,最好做几个开合跳等简单动作测试运动内衣的舒适度。

尽管运动内衣能很好地承托胸部,但并不建议日常长期穿着运动内衣。毕竟运动内衣是为了运动场景专门设计的,功能性比较强,日常穿着并没有那么舒适。而且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不会有很多会出现胸部晃动的场景,穿日常内衣甚至不穿内衣都足够了。

照“谣”镜

这类谣言多来源于网络或非专业人士,缺乏可靠的医学以及科学依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抓住某个看似合理的点夸大,但却忽略了其复杂性和全面性。识别这类谣言,我们要注意合理建议通常包含条件、例外或补充,而非“一刀切”。

策划制作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丨海德拉 科普作者

审核丨纪刚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策划丨一诺

责编丨一诺

审校|徐来、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