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名场面”——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巧舌如簧,把孙权手下的那些投降派文官驳斥得哑口无言。这一片段也让“江东群儒”的形象与卖主求荣的小人联系在了一起。当然,这一片段也是作者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机智而杜撰的,但一大票的东吴文官就成了衬托诸葛亮的“牺牲品”。在真实历史上,江东群儒可是个比演义中要复杂得多的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功绩斐然的优秀文官

要说这群儒中最有存在感的人,自然非张昭莫属了。无论是在正史还是演义中,在赤壁之战前夕他都是名副其实的投降派头子。在演义中,罗贯中借鲁肃之口,展现了一个只顾自己苟活,不管主公安危的老滑头形象。应该说这个形象还是比较还原的,但也不尽然。

作为从孙策开始就帮着孙家治理天下的老臣,张昭的忠心还是肉眼可见的。孙策临死前,张昭成了他最信任的托孤重臣之一,孙策甚至像刘备死前对诸葛亮嘱咐的那样,给了张昭在孙权不能成事时取而代之的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权继位之初毫无从政经验,张昭就在旁辅佐,手把手地带着他逐渐熟悉了朝堂的运转。在孙权能力和威望都不足时,是张昭稳住了局势,用自己的名誉给孙权背书。说他是孙吴政权的奠基功臣一点也不过分。

从这点来看,张昭劝孙权投降未必就是背主求荣。他本人是一个有着根深蒂固正统观念的封建士大夫,因此自然也很容易地着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阳谋的道。对于他而言,向曹操投降并不是什么卑躬屈膝的投降主义,而是被收编到正规军中,是一种自身实力和地位的体现。

而事实上,张昭自身也不是什么特别贪生怕死的人。他不仅带兵打过仗,还敢于一次次地犯颜直谏。为此他和孙权闹过不少矛盾,最严重的一次甚至还被孙权堵在家里,当时孙权为了逼他就范甚至还不惜放火烧屋,但这也没吓着他,足以见其个人立场的坚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么看来,演义中那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总结得还是相当到位的。张昭的个人能力和对孙家的忠诚度都是经得起考验的,但作为一个思想传统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外交大事上还是容易犯糊涂的。

到了后来,随着孙权年龄的增长,其从政经验也逐渐丰富,张昭也就逐渐放了手,并没有像司马懿和曹爽那样利用托孤重臣的地位专权。后面尽管孙权跟他翻过不少次脸,但始终还是相当尊敬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义中向诸葛亮发难的顾雍、步骘和陆绩尽管没有像张昭那样大的功劳和地位,但在地方任官时都有一定的政绩甚至军功,完全没有演义中那样“百无一用”。初出茅庐、尚且缺乏经验的诸葛亮要和他们辩论,恐怕是不会像演义中那么轻松的。

  • 无所畏惧的坚定大儒

当然,演义中既然专门挑了这么几个“没用的腐儒”,自然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多少还是要有点符合历史原型的要素在里面的。

演义中,有一名叫虞翻的吴臣尽管话没有张昭多,攻击性倒比张昭强得多。他非常犀利地把刘备的败绩罗列了一遍,然后狠狠地嘲弄了一番,但最终还是被诸葛亮轻易说得无言以对。

应该说,虞翻是这帮儒生中最符合历史原型的一个了。他的功绩不算很多,最出名的还是他的铜牙铁齿。他可以称得上是东吴第一大喷子,一见到不顺眼的就要喷上两句,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他总有办法让对方难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自己的主公孙权,他也是一点都不客气,无论如何都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许他也有一定的才华,因为他提的意见中总有那么一两条是对的,但他刚而犯上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被重用。最终他被孙权扔到了遥远的交州,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这种嘴皮子比真本事厉害的人无论哪个时代都不会受人欢迎,被当作反派描写也是很正常的。但罗贯中把他划到投降派中倒是有点冤枉他,毕竟他顽固地坚持的价值观之一,有一条就是臣子一定要对主子忠心。对于任何投降派,包括投降到东吴的于禁和糜芳,他几乎都是遇着就骂的。他再没用,应该也能做到“临难一死报君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百无一用的才子

当然,“舌战群儒”之所以能成为传世经典,并不在于它的描写有多么贴近史实,而在于他确实把封建社会上的很大一部分儒生的典型特征给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群儒中有一个叫薛综的,演义中他讲了一大通曹操取得天下是天心人意,却完全忘了自己已经犯了封建社会最忌讳的“政治错误”,最后被诸葛亮斥责得羞愧难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上的薛综博古通今,才高八斗,真要他做一篇“申论”出来估计很难挑出一点刺儿。但他的一生却是政绩平平,唯一拿得出手的就只有提的那么一两条意见。他的文采在东吴是公认的好,但能做的也就只有一些歌功颂德的文书工作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薛综其实是与诸葛亮辩论的七个文臣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因为历史上的他正是作者最想通过“舌战群儒”的情节想要讽刺的一类人,那就是“空谈误国”的绝大多数封建文人。这种人看似才华横溢,实则主要是纸上谈兵,很多时候放到重要岗位上就是尸位素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权毕竟算是个善于用人的明主,表面上给了薛综很高的地位,实际上军政权力都没给多少,让他呆在他该呆的位置上。但在很多封建王朝发展到末期,体制逐渐腐朽,往往就是他这样的人长期霸占高位,使得国家日益萧条,最终走向灭亡之路。

  • 结语

总的来说,“舌战群儒”这一情节虽然“冤枉”不少江东名儒,但其对于封建文人这一群体的刻画还是相当入木三分的。借用诸葛亮在驳斥程德枢的话,儒生也分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读书人不能读死书,成为“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小人之儒”,只有知行结合,才能真正成为众人敬仰的“君子之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