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四大召开,毛主席叮嘱:名单上务必加上钱学森,背后原因感人
幻梦人生
2024-11-25 18:56湖南
1975年1月,北京人民大会堂气氛庄重。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陆续抵达。周恩来总理按惯例将参会人员名单呈递给毛主席过目。尽管身体状况欠佳,毛主席仍仔细审阅着每一个名字。当翻到最后一页时,他突然皱起眉头,沉思片刻后对周总理说:"这份名单上,应该再加上一个人。"周总理问是谁,毛主席坚定地回答:"钱学森同志。"为什么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上,毛主席会特意提到钱学森的名字?这位被美国人评价"一人抵得上五个师"的科学家,究竟有着怎样不平凡的经历?这背后,又蕴含着一段怎样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少年立志报国(1911-1935)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在杭州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钱均夫是清朝举人,后来成为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师。母亲龚汝芳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教导钱学森读书明理。
1917年,六岁的钱学森跟随父亲来到北京。那时的北京,军阀混战不断,列强还在虎视眈眈地觊觎着中国的领土。钱学森的童年,伴随着街头巷尾传来的枪炮声度过。一天,他在胡同里看到一群学生手举标语游行,高喊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这些场景深深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
1923年,12岁的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这所当时北京最好的中学里,钱学森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张锁林。张老师不仅教授数学知识,更常常给学生们讲述科学救国的道理。一次课堂上,张老师拿出一份《科学画报》,上面刊登着德国研制火箭的新闻。这是钱学森第一次接触到火箭科技,从此对航空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
1929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这一年,东北局势日趋紧张。在校园里,钱学森经常参加抗日救亡的学生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图书馆翻阅到一本介绍航空工程的外文杂志,文章详细描述了飞机设计的原理。这让钱学森萌生了专攻航空科技的想法。
在上海交大求学期间,钱学森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经常到图书馆查阅国外最新的科技期刊。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每当钱学森看到日本飞机在中国领空耀武扬威的新闻,心中就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
1934年夏天,清华大学公布了第二届公费留美名单,钱学森名列其中。这对当时的中国青年来说,是难得的深造机会。然而,钱学森没有因此沾沾自喜。临行前,他郑重地在日记本上写道:"学成归来,必为祖国航空事业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