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吗,一起去遥远的太空?

想象一下,你坐上火箭,挣脱地心引力,伴随强烈的推背感,飞船冲破重重大气层,身体进入失重状态,俯瞰是蓝色星球,抬头是星辰做伴。

这不是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是让人热血沸腾的现实。10月23日,我国民营航天公司深蓝航天宣布预售2027年亚轨道旅行的2个飞船坐席,每张太空船票售价15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蓝航天”淘宝店铺太空船票商品信息

10月24日晚,“交个朋友”淘宝直播间上架了两张太空旅行船票,全款定价150万元,在直播间到手价100万元,不到半个小时即售罄。据深蓝航天CEO霍亮介绍,18岁至60岁之间,且通过专业健康检测标准的人群均可购买太空船票。太空旅客届时可乘坐飞船穿越大气层,经过地球与宇宙的交界,看到地球的壮丽曲线,在到达对地静止轨道后,可以解开安全带,在空中吃一个漂浮的苹果,或喝一杯漂浮的水,享受失重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淘宝店商品页面显示,亚轨道飞行任务采用深蓝航天可回收火箭和飞船载人舱的组合形式。飞船载人舱高约4米,直径3.5米,飞船里有6扇全景舷窗,单次飞行可以搭乘6名乘客或不小于1吨的实验载荷。亚轨道旅行飞行过程约12分钟,飞船舱将穿越100km高度卡门线,经历不低于5分钟失重环境。

霍亮表示,太空旅游的成本中,火箭发射占了很大一部分。从长期看,随着可入轨回收复用火箭技术的成熟和投入使用,未来会大幅降低火箭发射成本。深蓝航天一直聚焦可回收复用火箭赛道,“星云-1”火箭是国内首款可入轨回收复用的火箭。因此,随着可入轨回收复用火箭技术的成熟和投入使用,“几十万元一张船票也可能很快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的商业太空旅行发展到了哪个阶段?

这次公开售卖太空旅行船票,引发广泛关注,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据媒体报道,有国内商业航天从业者表示,“把载人航天想得过于简单了,单就一个故障情况下的逃逸系统,就不是两三年能搞定的。”还有从业人士认为,先实现液体火箭入轨,再研发回收是比较合理的策略。而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深蓝航天尚未实现火箭入轨发射。

对此,霍亮表示,亚轨道太空旅游业务的技术难度比送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难度低,相关技术的成熟度较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星云-1”火箭模型。图源:深蓝航天

在载人飞船方面,中国航天从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将航天员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至今已经积淀了几十年的经验,并逐步外溢到商业航天企业,技术已经成熟。对于亚轨道飞行,所要做的主要是进一步提升舒适性,并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在各种极端环境和紧急避险情况下都能保证安全。

在火箭方面,霍亮介绍,虽然使用普通一次性火箭也可以进行亚轨道飞行任务,但还要考虑一个关键因素——成本。目前,深蓝航天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正在加紧研制中。今年9月,深蓝航天实施了星云一号首次高空垂直回收飞行试验,可回收复用的一子级箭体在飞行试验的最后着陆阶段发生异常。据霍亮介绍,接下来还会进行多次飞行试验,计划在2025年实现火箭的入轨加回收,“我们判断,技术已经成熟,接下来要做的是更多测试和安全性验证。”

此外,针对大家特别关心的安全问题,霍亮介绍,将从多方面保证。首先,在载人航天器的设计、制造和测试各个环节,都要遵循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保证航天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要进行充分的冗余设计和备份方案,保证一旦出现故障,备用系统能够立刻顶上。并且在载人飞行之前,会经过数十次至上百次的飞行测试,包括极端情况测试、故障测试、紧急逃逸和避险测试等。此外,还要对游客和安全员进行严格的安全培训,遵循严格的流程管理,等等。

霍亮强调,“我们要把所有能想到的安全措施都加上,并且再经过几十次、上百次飞行,将来才有可能真正载人飞行。”同时他也指出,太空旅行在发展早期更像带有探险性质的极限运动,具有一定风险性,参与的双方都要有这种意识。

不只太空旅行 中国商业航天值得期待

进行太空旅行船票预售,霍亮表示,这也是一种科普和推广,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预售太空船票是对未来产业的一种期待,卖两张是一个象征性的举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航天一直是“国家队”的事,事实上,商业航天早已成为我国最具有活力的未来产业之一。

商业火箭方面,相关机构统计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航天共实施30次发射任务,其中商业运载火箭发射就有5次。就在今年9月,由我国蓝箭航天公司自主研发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试验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我国商业航天在实现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迈出重要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9月11日,“朱雀三号”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商业航天也带动卫星产业迎来爆发增长,目前我国已规划3个“万星星座”计划,总计将发射超3.7万颗卫星。其中,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千帆星座”已进入常态化、密集型的组网阶段,今年目标是发射108颗卫星,预计到2030年底,将完成超1.5万颗卫星的组网,将释放大量需求,为上游卫星、商业火箭制造以及相关设备、零部件企业提供大量订单。

从商业火箭到卫星互联网,再到太空旅行,随着产业政策持续落地,我国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行业,正全产业链开足马力驶向“快车道”。

中国商业航天,值得你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