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供应链这套东西,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太过在意。毕竟供应链简单来讲,就是把货物生产出来,运到目的地,然后卖出去。所以在大多数人看来,供应链没啥技术含量。
然而,在供应链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蜕变过程。随便拎一个领域出来研究,都能养活一批专家。
话说全球的供应链,究竟是如何形成今天这个规模的?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流水线的诞生
在几千年前,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条供应链,就是古丝绸之路了。商队们骑着骆驼,带着货物,穿梭于东方和西方之间,跨越千万里赚取利润差价。
像这种方式,虽然效率不高,但好歹把货带过去了。让东方和西方的人们,可以有机会享受到异域风情的味道。
到了20世纪以后,全世界的人们,开始在供应链方面追求效率了。
毕竟当时全球已经实现工业化,对各种工业产品的需求暴涨。人家客户买你一个产品,还得等你手搓?这像啥话?
于是乎,在某些有识之士的带领下,全球流水线模式慢慢开启了。而美国的福特公司,就是流水线领域的鼻祖。
福特采用流水线生产后,直接改变了以前独立的闭门造车模。在工厂里,一个人只负责一个环节。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产量果然增加了。
然而,流水线虽然增加了产量,但这也无形中形成了大量库存。面对这个问题,诸多工厂主又开始犯难了。
要知道,时至今日,很多企业都是被库存给压死的。只要产品卖不出去,企业就等着破产吧。
福特那时候也不例外,当时福特的销售部门、生产部门,完全没交集。厂区源源不断的造车,而门店那边却卖不出去。在这种情况下,福特就只能把多余的车辆,当成废铁砸了。
像这种情况,直到JIT模式的出现,才扭转了局面。
JIT全称Just In Time,是丰田当年设计出来的供应链系统。这套系统全靠供应商的动态供货,客户来什么订单,丰田就产什么,主打的就是一个即时生产、降低库存。
当然了,要想玩好这套模式,就得跟供货商搞好关系,比如入个股啥的。不然的话,人家凭啥给你做专门的供应链?
总之,JIT系统最看中的就是人脉。人脉旺,则JIT系统强。
想客户之所想
当JIT解决了压货的问题以后,接下来各个企业主就开始追求市场反馈了。唯有抓住客户的心,才能挣到更多的钱。很快,苹果和耐克等企业,便搞出了ERP系统。
这个所谓的ERP系统,涵盖了库存动态、产能报告、销售预测、甲方需求变化等内容。依靠ERP系统,企业就能预测客户对什么产品有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能提前扩大产量了。
假如客户没有想要的,他们还能构思出几个可能爆火的产品。然后将其打入市场,静等新的反馈。
有了反馈之后,就按照老规矩,继续迎合客户的喜好。什么东西火,就扩大什么东西的产量,最终步入一个正循环的生产轨道。
后来ZARA、H&M、SHEIN等企业,学到了这个操作,一天狂推几千个新品。大单小单,灵活上架、出货,一度赚的盆钵满满。
可见,要想真正做好一门生意,不能说别人下什么订单,你就生产什么。你得抓住市场热点,“引导”顾客下订单,这样才能赚大钱。
无人工厂的到来
好了,等市场做大了以后,接下来又得继续追效率了。在这种情况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闪亮登场。
靠着PLC的助力,工厂流水线慢慢从有人模式转为了无人模式。比如小米的黑灯工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小米的汽车制造厂里,有超过700个智能机器人,在彻夜不停的工作者。像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步骤,全是机械臂在做。
靠着这些无人机械臂,小米工厂每76秒就能生产出一台崭新的汽车,极大的保证了小米汽车的产能。
期间,小米工厂还引入了X光智能质检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在关键工序上,100%高精度的在线监测。在这种情况下,就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的质量了。
总之,当无人模式进军制造业以后,许多工厂的效率开始大幅提升。
除了制造业以外,在物流领域,无人工厂也在发挥着作用。比如京东亚洲一号无人仓,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在京东亚洲一号无人仓里,流水线靠大大小小的机械臂,每小时处理着数万件包裹。这要是雇人,怎么也得几百上千号员工吧?像衣食住行,都是成本。
可见,无人工厂的降本增效能力,还有挺强的。
在无人工厂的整个流水线,几乎全是传感器和视觉识别系统。无论是精准分拣,还是搬运包裹,都能把错误率降到极低。如此一来,就能让快递业的效率猛增了。
当然了,无人工厂在升级以后,还能用在农业领域。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就研发出了首座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
这个植物工厂位于四川成都,于2023年12月投入使用。在工厂的多层建筑内,全是营养液自动供给系统,人工模拟光源,以及基于AI的智慧管控系统。
利用这些高效系统,无人工厂每一个月就能收获一茬生菜,而且还不受地域和季节影响。无人工厂不光能种生菜,还有萝卜、西兰花、番茄等,皆可种植,基本上想吃啥就种啥。
如此看来,今后城市蔬菜的供应模式,就能利用无人工厂来突破限制了。到时候网上一下单,工厂就能在最短时间内给你生产出来,根本不用在乎农业歉收、自然灾害等状况。
总之,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供应链渐渐由机器掌控。人只需鼠标点两下,就能让供应链快速运转起来,主打的就是一个“一机控万物”。
供应链离不开全球化
值得一提的是,供应链越是庞大,越是发达,就越离不开全球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咱们某个国产手机品牌来举例。众所周知,很多手机制造厂商在供应链上,和世界各地的供应商,都保持着合作的关系。
无论是芯片、显示屏,还是电池、摄像头,都来自海内外的几百个供应商。但凡缺其中一个环节,生产线就得停工。
曾经,我国某手机厂商在和韩国企业谈判的过程中谈崩,关系破裂,韩国企业干脆切断了我国某品牌手机的AMOLED屏幕供应。
可见,接入了全球化以后,这些所谓的供应链,既显得庞大,也显得脆弱。
全球供应链的集大成者
当然了,关于供应链的集大成者,无疑是客机了。
就拿C919来说,一架C919上,居然有着400万个零部件。里面光是管线,就长达200公里,至于设计图纸,更是达到了7万张。
中国商飞想自己生产全部零件?这个肯定做不到,所以就得依赖全球化的供应链,才能把飞机给造出来。
不光C919做不到,波音也做不到。别看波音是老美的王牌杀手锏,其实波音的零部件,来自全球1500个大企业和1.5万个小企业,其供应链涵盖了65个国家。
可见,要想造出一架飞机,在全球没有充裕的朋友圈是不行的。
至于C919的话,情况也差不多。从有关资料来看,C919的国产化率是60%,而那剩下的40%则来自外购。
比如发动机,就是采用的CFM公司的LEAP-X1C发动机。假如没有这些外国发动机的话,飞机根本没法上天。
虽然后面咱们搞出了CJ-1000A,但产能有待提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C919还是离不开国外供应链的加持。
此外,像FAA适航认证,也是个问题。不光飞机要适航认证,飞机零部件也得需要适航认证。
面对这类困境,我国干脆采用欧美零部件。比如探照灯、氧气面罩、充气滑梯等,皆来自英法美。在这种情况下,C919上的零部件就相当于免检产品了。
从C919的研发制造中也可以看出,航空体系的供应链搭建,是有多麻烦。这都不是全不全球化的问题,还得兼顾各方利益,才能把飞机给做出来。
你以为它只是一架普通的飞机,实际上它汲取了全球供应链和制造业领域的精华。
总之,供应链这种东西,说易不易,说难不难。在外行人看来,它就是生产、运输、销售三个环节罢了。
但在内行人眼中,里面涉及到的门门道道可就多了去了。随便一个小小的蜕变,就能引发一场行业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