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目的】探讨江西特色乡村的空间特征,为其关联发展、异质协同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方法】以国家公布的827个江西特色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数据采集,结合ArcGIS和地理探测器从宏观探究其空间格局特征及关联发展路径。【结果】特色乡村的聚集性分布,为特色乡村关联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结论】(1)江西特色乡村空间分布在市域层面具有较强非均衡性,总体呈现“三核多点”集聚分布格局;(2)影响江西特色乡村分布的因素由强到弱分别为:与中心城市距离、高程、城镇化率、水系、坡度、公路密度、人均GDP、人口密度;(3)单因素解释力均小于双因素共同作用解释力,尽管有些因素影响力较弱,但与其他因素交互能产生较大解释力。
关键词:江西;特色乡村;空间分布;地理探测器;关联发展
引言
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人类既适应环境,又塑造环境,其相互作用影响彼此并交织成一个整体。乡村聚落是城镇建成区以外农村居民聚居的地域,是人地关系互动的现象与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国务院近年出台多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乡村建设提供政策依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必然要以探究乡村形态塑造的外因内核为基础,特色乡村作为区域乡村聚落的特色代表,具有重要的示范和驱动效应。如何将相关特色资源整合,构建更为精准的区域发展框架,对于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品牌塑造、全域联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以特色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主要集中于传统村落研究,且多立足于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例如全国尺度、省域尺度、 市域尺度以及某特定地理区域上的研究。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日渐深入,但研究对象局限于传统村落,缺乏横向关联分析,缺少对异质化资源的综合保护、开发和利用,缺乏系统的顶层架构。因此,本研究尝试突破研究对象的局限,以江西地区被收录的“特色乡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分布的空间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江西特色乡村聚落关联发展、异质协同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江西省地处中国中东部(北纬24°29′-30°04′,东经113°34′-118°28′) ,总面积 16.69万km² ,总人口4527余万,辖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江西境内地形复杂多样,中北部为鄱阳湖平原,地势平坦,东西南部分别由武夷山脉、 罗霄山脉、九连山脉所围合,整体地势南高北低,中部丘陵起伏。境内河流众多,鄱阳湖水系覆盖面积达94%。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变化分明,雨量充沛。
2 数据与方法
江西省特色村落数据按国家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林草局及住建部联合有关部门分别公布的国家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森林乡村、传统村落等进行选取,截至2021年,纳入特色乡村名录合计827个,其中国家美丽休闲乡村4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2个、森林乡村430个、传统村落343个。
借助百度开放平台坐标拾取工具获取827个特色乡村的空间信息。导入ArcGIS10.6软件构建江西省特色村落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其中,DEM数据、江西行政区划界限等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人均GDP、城镇化等社会经济属性数据来源于《江西省统计年鉴(2022)》和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本研究通过最邻近指数分析、核密度分析及地理探测器(见表1)三种研究方法探析江西特色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最邻近指数测定江西特色乡村集聚或分散分布特征,但其无法测出点要素的主要集聚区域,因此,在该基础上引入核密度测度江西特色乡村主要集聚区域,并以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器及交互探测器测度出特色乡村主要影响因素。
3 空间分异特征
3.1 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从市域层面数据看,目前,江西省827个国家级特色乡村在全省11个地级市均有分布,总体分布不均衡(见图1)。位于江西东部和南部的上饶、吉安、抚州、赣州4个市域拥有数量较多,其数量之和占全省总量的64.86%。其中,赣州最多,占总数量的17.87%;其次是抚州,占比16.89%;除上饶、吉安、抚州、赣州以外的其他7个地市特色乡村数量之和约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
图1 江西省特色乡村空间分布
从县级层面的数据分析可知,上饶市婺源县以53个位列全省县级区划首位,紧随后面的是金溪县45个、浮梁县25个、吉水县18个、安福县16个,省内数量排名前5的县域特色乡村总数接近全省总量的五分之一。
而从不同类型特色乡村来看,美丽休闲乡村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少且分散,森林乡村多并呈“U”型分布,主要受到江西三面环山的地形影响,传统村落则呈簇群状分布,分别集中于赣北的婺源县、赣东的金溪县、赣中的吉水县等山脉与平原的中间地带。
3.2 空间集聚特征
利用ArcGIS平均最邻近工具计算,结果显示,江西827个特色乡村的点要素分布最邻近比率为0.676148,小于1,说明江西省特色乡村空间上呈明显的聚集型分布。
为进一步探究特色乡村空间分布的主要集聚区域,通过ArcGIS10.6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计算核密度。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西省特色乡村分布不均衡,总体呈现出“三核多点”集聚分布格局,分别是赣东北部上饶市的婺源特色乡村聚集区,抚州市北部的金溪县特色乡村聚集区,吉安市的吉安县、吉水县和泰和县区域聚集区(见图2)。
图2 江西省特色乡村核密度
4 影响因素分析
4.1 特色乡村与自然环境因素
4.1.1 海拔高程
运用ArcGIS10.6将江西省地形DEM与特色乡村点要素进行耦合分析可知,江西省特色乡村大多分布在地势较高的中南部山地、丘陵区域,以及北部小丘陵地带,而平坦地势的中北部区域特色乡村数量明显偏少(见图1)。但在不同类型特色村落间存在差异,森林乡村更多分布于山地,而传统村落多分布于丘陵及平原间地带。
4.1.2 水系
水系亦是影响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村落通常选择近水而居,既保持与水源相对安全距离,避免洪涝灾害,又满足村落日常用水取水的需求。江西省水资源丰富,通过分析水系数据和特色乡村的地理位置数据发现,江西省特色乡村空间格局具有显著沿河流走向的分布特征(见图3),这也表明水系对乡村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
图3 江西省特色乡村与水系关系
4.2 特色乡村与社会环境因素
4.2.1 与区域中心城市距离
随着社会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特色乡村分布受城市的影响越发显著,已有学者研究发现,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会影响村落分布。本文选取江西省11个地级市驻地作为特色乡村的中心城市,分析中心城市与特色乡村的空间关系。其中,最临近中心城市的特色乡村容易受到城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逐渐与城市建设发展步调一致,原有的乡村传统特色逐渐衰退甚至消失。而在20-80km范围的特色乡村既会受到城市经济建设的带动影响,又保持一定距离,较好地保留了乡村原有的文化习俗和特色产业,客源流通量也较大,有利于特色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
4.2.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为了探讨江西各地市区域社会经济发达程度与特色乡村分布之间的关系,以现行统计资料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特色乡镇所在地市域的城市化率、人均GDP、人口密度、公路密度等四个指数,研究江西省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项指数与特色村庄数量间的关联性。据表2所显示,江西省特色村庄数量分布与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特色乡村越多的市域,四项指标均越低,且都低于整体均值。这是因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到工业化、现代化冲击小,村落毁坏少,大部分可较为完整的保留下来(见表2)。
5 江西特色乡村空间分异成因
5.1 特色乡村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江西地区特色乡村分布格局是多种因素相耦合的结果。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遵循区域特性和数据可获取性、可离散化、可量化原则,选取与中心 城市距离(x1)、高程(x2)、公路密度(x3)、坡度(x4)、人均gdp(x5)、城镇化率(x6)、人口密度(x7)、水系(x8)8个指标作为影响江西特色乡村空间分布的相关因子。利用ArcGIS将研究区域格点化为10km×10km的网格单元进行分析,借助自然断点法将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分级,通过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器,计算出各个自变量的解释力q值(见表3)。
从分析结果可知,影响江西特色乡村分布的因素解释力由强到弱递减为:与中心城市距离(x1)>高程(x2)>城镇化率(x6)>水系(x8)>坡度(x4)>公路密度(x3)>人均gdp(x5)>人口密度(x7)。结果表明,与城市中心距离和高程对特色乡村聚落分异影响最显著,解释力q值分别达到0.9461、0.8208,说明地城市距离的区位条件和地形地势对特色乡村空间分布有关键影响,其次为城镇化率、水系、坡度三个因素对特色乡村的影响较大,而公路密度、人均gdp、人口密度这些因素对江西省特色乡村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力均较弱。
5.2 特色乡村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
在因子探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交互探测器,探索维度因素对空间分布的交互作用影响程度,即2个因子共同作用时,能否增强或减弱对因变量的影响(见表4)。
从交互形式上来看,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为双因素增强型,任意2个因素之间不存在减弱或独立关系,这说明与单因子作用力相比,不同形式的双因子相互影响比对特色乡村于空间分异的因素作用能力更强,是多因子相互联合作用的结果。人口密度(x7)在单独因子探测中解释力q值仅为0.1993,和与中心城市距离(x1)交互作用的数值为0.9926,是交互作用探测中最大解释力,强于这2个因子本身的解释力,这说明与城市中心距离和人口密度的共同作用下更有助于影响特色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
6 特色乡村关联发展路径
6.1 特色乡村发展现状
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城市的虹吸效应也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人口的大量减少使得村落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乡村的生产经营和经济发展都面临新挑战。乡村单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发展目标,村村联合发展模式势不可挡。而具有特色和资源禀赋的村落更是未来乡村振兴发展的可持续场所,这也要求在乡村振兴中更多关注特色村落的发展建设。在制定江西省特色乡村的关联发展途径时,基于前述分析结果,城市化率高的区域可能需要更注重保护乡村传统特色;地势较高的乡村可能更适合发展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项目;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应当加强社区合作;在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乡村则强化自给自足的农业模式;在规划管理层级建设时,应重视那些具有独特地理和文化特征的乡村,位于高程较高或接近水系的乡村应被视为发展潜力大的区域,以此来吸引投资和发展资源。简而言之,以江西省特色乡村分布特征为基础,因地制宜,细化特色乡村的关联发展途径。
6.2 实现关联发展途径
6.2.1 经济联动是发展方向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背景下,乡村关联发展模式能更好地稳固提升相对区域内特色乡村的经济建设效益。主要可分为三点:一是,强村带弱村的联村发展模式,强村与弱村之间的不平衡发展现状制约了区域整体经济的提升,由于村村之间缺乏交流往来,一些有限资源和个体优势得不到互通带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强村的发展,构建强村带动弱村发展模式,改善弱村的滞后状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流通;二是,以镇乡为导引的多村联建模式,不同村庄发展程度不一,部分村庄规模过小,发展缓慢,应当实行“多村联建”的发展模式,以当地乡镇为区域管辖,统一调度,结合各村特色要点,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关联发展;三是,建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开拓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村产业数量,丰富农村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特色乡村之间的产业融合。
6.2.2 文化建设是核心关键
江西区域文化可以区分为临川文化、庐陵文化、徽文化、浔阳文化、豫章文化、袁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这七个领域。江西的特色村落文旅发展模块以七大地方文化为主,形成了江西的文旅品牌,形成产业链条后,就必须要形成相应的发展规模。而特色村落的核密度分布核心,正是实现集群效应与规模效应的关键。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特色乡村,提出以下三点建设思路;一是,深入挖掘江西特色乡村文旅资源,重点打造区域特色文旅;二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统筹兼顾,核心村级文化效应带动外围村落建设发展,重点打造特色文化及发展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外围村落分级提供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实现以点带面,分层建设,促进外围村落协同发展;三是,挖掘乡土文化,展现特色乡土风情,保留村落自然风貌,打造田园景观,邻近村落打造不同康养旅游项目侧重点,使得村村有亮点,提升游客的消费欲望。
6.2.3 交通建设是连接纽带
交通可达性是影响特色乡村空间分布及其关联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江西省大部分村落都面临交通路网缺乏规划、连贯性不足、公路道路等级混乱、道路空间狭窄、行人安全保障度低的问题。基于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和高程是影响特色乡村分布的主要因素,应优先发展那些地理位置优越、易于游客访问的乡村。同时,依据不同乡村的地形特征,建设优化乡村道路,完善交通设施,提供特色客运服务,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
图4 江西省特色乡村五公里缓冲范围
考虑到乡村间5公里内的交通时间在5-10min车程,具有较好的可达性关联价值,因而分析江西省特色乡村进行5公里缓冲范围。结果可以发现整体上能够较好的将各个村落串连(见图4),以村落为点,交通为线,以点带面,建设区域性交通路网,将特色乡村与周围传统村落连贯起来,从宏观上为构建邻近村落的组团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建设优化乡村道路,合理串联村级道路,将一定区域内具有条带状分布特征的村落整合规划在一条游线上,增加特色乡村在交通域网的曝光性和可达性。
6.2.4 管理层级建设是内在支柱
乡村发展要注重异质化发展路径的构建,避免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关联发展乡村规划的发展思路,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貌的异质格局,同时积极联接各个主体之间的紧密关系,协同发展并形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产业链条,结合全域旅游的宏观规划,构建特色游线。从区域视角而言,由于基层政府难以进行宏观层面把控,因此,乡村产业的宏观发展布局应由省市一级政府主导,县乡一级政府细化实施,才能实现有效的异质化发展。同时,乡镇积极引导促进建立村级合作社或农村合作社,共同开展农业生产和销售。村村之间建立交流平台,定期召开联合会议,分享各村庄的优势资源和经验,制定联合发展规划,共同争取政府支持和资金。
7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采用核密度预测法、最邻近指数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江西省特色的农村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和发展驱动原因展开研究,并得到了如下结果:(1)从总体上看,村落呈不均衡态势,呈现两个主要“三核多点”集聚分布格局;(2)从市域层面看,主要集中分布在抚州市、吉安市、赣州市、上饶市,约占总数的64.86%,特色乡村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地域空间关联性及空间近邻分布效应;(3)区位对特色乡村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距离中心城市的尺度是影响特色乡村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之一,且具有一定规律性,特色乡村数量总体呈现为低—高—低的态势;(4)江西省特色乡村空间分异格局是多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由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在自然因素奠定宏观格局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因素进一步强化格局分布,此外,特色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因素,其参与了特色乡村空间格局外在导向作用;(5)乡村发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必然受城市化影响,而特色乡村作为广袤乡土中最具有资源禀赋的场所,其关联发展也是国家城乡振兴战略推进的必然选择。
特色乡村的形成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更有时间维度的积淀,因而对其的研究更需要从历史的尺度去探讨其形成发展的机理机制。但由于历史的社会形态难以获得可靠的数据统计资料,本文以时间维度中单一时间节点的统计数据加以分析,这也导致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乡村振兴发展要有序有度,不搞大拆大建、盲目无序的运动式发展,这也要求对特色乡村的关联发展的方式要因地制宜、适地适业、保障根本、科学发展。
作者:孙怡、刘青、张晖等
来源:《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4年第6期
选稿:贺雨婷
编辑:郑雨晴
校对:宋宇航
审订:贺雨婷
责编:杜佳玲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