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李村街道中崂路社区共有开放式楼座51栋,其中常住居民2516户、6000余人。开放式楼院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地处老城区、毗邻东山市场,均为无物业小区,因环境卫生问题、停车位紧张、污水管道冒溢等问题频频引发居民投诉。为提升小区治理水平,中崂路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关注百姓“小需求”,提供民生“微服务”,撬动辖区51栋开放式楼座居民自治管理的全面覆盖,实现小区治理的“大提升”,切实增强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牢牢把握基层党建的为民导向,积极发挥党组织在服务群众中的主体作用。一是延长链条,配齐社区“两长”队伍。进一步延伸为民服务的红色链条,一个单元推选一名单元长,一个楼院推选一名楼长,形成社区“两长”议事体系。其中,优先选取老党员、优秀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担任“两长”人员,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单元党员中心户”的四级组织架构,延伸党组织的工作链条入小区、入楼院、入单元,覆盖全体居民。二是三级分流,用好圆桌议事制度。居民有心事,圆桌会议见。探索开展居民圆桌议事制度,采取楼院议事会、小区议事会、社区议事会的不同形式,分别由两长、小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书记召集会议,分流化解小、中、大三级矛盾,实现“哪里有居民,哪里就有圆桌小会议”。今年以来,有效化解各级各类矛盾1000余件,实现了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院、难事不出社区。三是善于引导,激发居民参与热情。社区治理好不好,居民群众说了算。通过推行各类居民议事制度,聚焦服务群众、激发百姓热情,让居民从原本小区建设的局外人,变成了社区治理的主力军。组建熟悉小区情况、热心居民工作、群众基础好的“红色后备军”5支,引导小区在居民自治的基础上逐步向居民共治过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着眼百姓“小”需求,实现民生“大”服务,多维度推动居民自治管理。一是推动居民自治有精度。第一时间摸排梳理辖区开放式楼院点位,依据楼院特点和百姓需求,按照“一楼院一特色、一片区一整体”的模式,精准定位每个单元、每个楼院的居民差异化需求,有步骤、有计划、有节奏的推进居民自治管理。二是推动居民自治有温度。着眼民生“微”需求、办好居民“大”事情。选举楼院当中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代表作为发起人,组织单元长和楼长细化方案、通知到户,全面摸清居民意见需求,最终确定每个院内不同的缴费标准及挡杆门禁设置。通过创建干净整洁、停车规范的楼院环境,给居民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的生活体验,让居民自治更有温度、群众生活更有质感。三是推动居民自治有广度。实施动态化管理,依托单元长、楼长“两长”议事体系,深入小区、楼院、单元征求居民意见和建议,动态化兜底处理居民日常难题,不断强化居民自治与楼栋“微服务”的深度融合。利用结余资金,为中崂路1035号院加装院内监控及太阳能路灯,为夏庄路164号院聘请楼道保洁人员等,共完成上述为民服务事项100余件,实现问题兜底有密度、自治管理有广度,进一步满足了居民“微需求”。

抓基层、打基础,居民自治重在长远治理。一是大公无私,打好“公心牌”。在每个院区精心挑选经验丰富、大公无私的退休老党员牵头商议收取管理费用,收费标准低于市场价,获得居民拥护和支持。如在夏庄路136号院,自住房屋业主的车辆每部每年交费150元,租赁房屋业主的车辆每部每年交费200元,采取无人值守抬升杆的模式,让居民们花小钱、办大事。二是畅通渠道,打好“人才牌”。不断拓宽社区红色后备力量的挖掘渠道,在评先述优、发展党员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让有热心、有能力的居民不断充实到社区红色人才力量中来,保障自治力量的源头活力。建立“传帮带”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大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工作机制,及时补位补缺、畅通进出通道。截至目前,因个人意愿、工作原因调整楼长、单元长、志愿者等46人。三是科学规划,打好“美观牌”。既要“里子”也要“面子”,对楼院周边空地、边角地块等进行科学设置,将挡杆、门禁出入设置等与周边街区、环境融为一体。通过系列院内“微改造”,提升实用度和美观度。不断拓展楼院停车泊位的可利用空间,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带来美感,使得居民发自内心的热爱小区、爱护家园。截至目前,未发生因自治管理引发的矛盾,共有48座楼栋推行自治管理3年,其中10座楼栋已实现自治管理5年。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张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