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先生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她的学术著作丰富多样,为中华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她的主要著作包括《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唐宋词名家论稿》《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数十种。 这些著作不仅展现了叶嘉莹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也体现了她对古典诗词的独到见解和热爱。

2021年2月17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一个名字再次温暖了无数人的心房——叶嘉莹。这位97岁的老人,以她一生的执着与热爱,将中国古典诗词的薪火代代相传,被誉为“最后的穿裙子的‘士’”。她的一生,是诗词的旅程,更是文化的传承。

绝句

(1979年叶嘉莹开始回国赴各地讲学时,所写小诗)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嘉莹手写“难忘诗骚李杜魂”

结缘诗词,童年的梦开始启航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11岁那年,她开始跟随伯父叶廷又学习作诗,这不仅是她诗词之路的起点,更是她心灵深处对美好事物向往的萌芽。在伯父的悉心教导下,叶嘉莹逐渐沉浸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海洋,那些优美的词句、深邃的意境,如同春雨般滋润着她的心田,为她日后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咏莲

(目睹沦陷区百姓生活疾苦所作)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3年与顾随(前坐者)及同班同学在顾家合影,后排右二为叶嘉莹

风雨飘摇,坚韧不拔的诗词人生

1945年,叶嘉莹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正值青春年华,满怀对未来的憧憬。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总是一帆风顺。24岁那年,她结婚并迁居台湾,不久便遭遇了“白色恐怖”,丈夫被捕入狱,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她的肩上。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叶嘉莹依靠教书维持生计,同时也在台湾的中学和大学讲台上,播撒着古诗词的种子。她的诗词教学,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慰藉和释放。

鹧鸪天

(辅仁大学期间所作)

一瓣心香万卷经。茫茫尘梦几时醒。
前因未了非求福,风絮飘残总化萍。

时序晚,露华凝。秋莲摇落果何成。
人间是事堪惆怅,帘外风摇塔上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50年代,叶嘉莹在台湾任教时给学生讲课

20世纪60年代,叶嘉莹远赴海外,继续在异国他乡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她不仅讲授古诗词,还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使课程生动有趣、细致入微,仅半年便获得了终身教授的殊荣。1990年,她更是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的称号,成为该学会历史上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这是对她学术成就的极高认可。

归乡讲学,用生命诠释热爱

尽管身处海外,叶嘉莹的心却始终牵挂着祖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她利用假期自费回国探亲,并在70年代末开始自费回国讲授古诗词。“我在假期自费回国教学,一分钱都没有拿国家的,完全是尽义务。”叶嘉莹如是说。这份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对诗词的无限热爱,让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教书,这是她一生中最坚定的选择,也是她心中最真挚的愿望。

向晚

(投递回国申请信时街头所作)

其一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
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其二

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迹可寻。
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

南开岁月,诗教传薪的感人篇章

叶嘉莹先生与南开大学的缘分,始于1979年,那一年,她带着对诗词的无限热爱与对祖国的深情厚谊,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教书,并将南开大学视为自己的第二个家。四十余年间,她在这里教书育人,建立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南开岁月,见证了叶嘉莹先生诗教传薪的感人篇章。

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岁月,南开大学一九八二级的学子们首倡并编成了图文并茂的《为有荷花唤我来——叶嘉莹在南开》一书。这本书不仅收录了叶先生在南开的教学与活动照片,还汇集了众多学子对叶先生的回忆与敬仰之情。书中,叶嘉莹先生以她深厚的学术造诣、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成为了他们心中永远的“诗词女神”。

浣溪纱

(在南开大学任教时所作小词)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
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
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4月,叶嘉莹先生第一次到南开讲学时,与时任校长杨石先(前排右二)、时任外文系主任李霁野(前排右一)、时任中文系主任朱维之(前排左一)等人合影

设立基金,传承诗教梦想

2016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设“迦陵基金”,旨在全球推广中华诗教。这项基金不仅体现了她对诗词传承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她对培养新一代诗词爱好者的殷切期望。截至目前,该基金已完成前期捐款近3600万元人民币,为中华诗教的传播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生只做一件事:传承古诗词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是与中国古典诗词紧密相连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传承古诗词”的誓言。无论是在加拿大、美国,还是在回归祖国后的南开大学,她都致力于研究和传承中华古典诗词,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她的学术成就、教学贡献、人格魅力,都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记写叶嘉莹与南开大学马蹄湖的一份情谊)

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
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嘉莹手写“为有荷花唤我来”

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

叶嘉莹先生,这位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用她的一生,书写了一部关于热爱、关于坚持、关于传承的壮丽诗篇。她的离去,是诗词界的巨大损失,但她的精神、她的作品、她对诗词的热爱,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在叶嘉莹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真正的诗人所应具备的品质和情怀。她的一生,是对“诗教”最好的诠释,也是对中华文化最深沉的热爱。

让我们铭记叶嘉莹先生,这位将一生献给中国古典诗词的伟大女性,她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有荷花唤我来:叶嘉莹在南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书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原院长沈立岩教授主编,叶先生亲自审定,附有最新的迦陵年表、著作目录、所获荣誉、捐赠情况等,集文学、史料、学术价值于一体。

书中首次勾勒了叶先生在南开园诗教传薪、延续古典文脉的感人事迹,完整梳理了叶先生南开情缘的脉络渊源,生动展现了师生间跨世纪、逾骨肉的情谊。并收录了叶先生手书诗词作品,及本书编委会多方收集的百余张珍贵照片,图文并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篇章第一页为叶嘉莹先生为此书特地重新题写的旧作诗词。先生对有些文章中所引用诗词的错误给予了纠正,对有的诗句平仄不当给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对有的文章还做了批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蒙、席慕蓉、白岩松等联袂推荐

叶老师是中华诗学的代表,是以中华文化作为立身之本的人。叶老师又是一个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全球交流切磋的使者,她把中华诗学带到了全世界,以国际视野、现代理论和自己独特的感受做了大量的工作,是老师中的模范。

——王蒙

叶老师所给我们的一场又一场的心灵飨宴,原来就是久已失传的诗教。历经忧患的叶老师,由于拥有这样充沛的能量,以及这样美好的生命质地,才终于成就了这罕有的与诗词共生一世的丰美心魂。

——席慕蓉

中华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人山人海,都是靠每个时代仅有的寂寞坚守者而薪火相传。叶先生最初就像一根火柴, 一路点亮,然后众人追随。好在叶先生这根火柴足够长,走到今天变成了一把火炬,它不仅聚拢、光耀,而且照亮前方的路。

——白岩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