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小馆,对老舍来说有两层意义。一是会友,离开朋友,老舍是无法生活的,而下小馆就是会友的好形式。二是品尝风俗,吃点特别的。于是,下小馆就成了老舍的爱好之一。
但是,老舍并不嗜食。按饮食的档次分类,他只能归于“粗茶淡饭”那一类。他的肠胃不甚健壮。在他的眼里,最好吃的:早饭—豆浆油条,午饭一炸酱面,晚饭一酱肘子夹烧饼,还有小米粥。他很能将就,只要能按时吃饭就成。
如此看来,下小馆,最多的是为了别人。这一点,在老舍的许多朋友的回忆中都可以找到根据。像巴金、曹禺、臧克家、吴组缃、新凤霞、碧野、萧涤非诸先生,都曾在文章中提到老舍下小馆的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舍卖掉一身衣服请客的事,也是有的。譬如,老友罗常培先生由昆明来到北碚,老舍便有此举,一时传为佳话。
老舍被朋友请饭,也是常事。其中,几乎顿顿都请的事,发生过两次。一次是1941年他到云南,遇到了杨今甫、闻一多、沈从文、卞之琳、陈梦家、朱自清、罗膺中、魏建功、章川岛诸文坛老将,到吃饭的时候每每是大家一同出去吃价钱最便宜的小馆。这些教授当时极穷,在外面吃饭请不起,于是便轮流地把老舍请到家中,或包饺子,或炒几样菜,或烤几罐土茶,一谈就是几个钟头。
另一次是1946年2月,老舍到上海。根据叶圣陶先生的记载,15天之内,有叶先生本人参加的为老舍、曹禺作饯的宴会就有9次之多,出席者还有郑振铎、许广平、夏衍、胡风、吴祖光、赵家璧、叶以群、蓬子等。总之,老舍的人缘极好,出门大家争着约他吃饭,甚至连开车的司机也掏出钱请老舍喝酒。
解放后,老舍有了自己的小院子,他常常把小饭馆的菜叫到家里来。有一次,菊花盛开,他特意请了赵树理、欧阳予倩等好友来赏花。到吃饭的时候,只见一个老伙计提着两个大食盒走进院来。这种大食盒足有3尺直径,呈扁圆状,内分格。打开盖一看,里面分装着火腿、腊鸭、酱肉、熏鸡、小肚,都切成薄片,很是精致。在北京,这叫做“盒子菜”。大家吃得兴高采烈。饭后,桌子一撤,余兴开始,老舍打头,先来一段京戏《秦琼卖马》。赵树理站在屋子中间,仰天高歌,唱的是上党梆子,声音又尖又高,简直不是唱而是喊:“清早起来,出得门来,大腿朝后,屁股朝前!”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