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隔三年,李子柒回归,并再次成为互联网顶流。如何看待李子柒及其商业价值?新消费IP能否强势出海?11月20日,在第一财经主办的《投资人说》圆桌沙龙上,盛景网联董事长、盛景嘉成创投创始合伙人、盛景研究院院长彭志强分享了他的观点。

小编将发言全文精编如下,希望对您有所启发,enjoy~

第一财经高远: 李子柒这次回归依然将唯美的制作视为核心追求,对商业化的运营似乎没有做更多考量。作为投资人,您如何看待这样的创业者?

彭志强:我认为,无论是打造IP、内容产品,还是开发任何产品,都需要具备两个关键因素:独特的差异化和长期主义。这两点在李子柒身上都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也是任何商业化和资本化的前提条件。

商业化与资本化是不同的逻辑。未来的李子柒可能会逐步考虑适度的商业化。目前,她似乎更注重非遗的传承,因此在商业化方面显得非常谨慎。但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资本化的潜力才是关键所在。投资人不仅关注商业化是否可行,更关注其是否能够长期可持续、更大规模地实现商业化,同时能否接受资本市场的各种规则和挑战。这一点往往与创始人自身的愿望和追求密切相关。

第一财经高远:李子柒目前似乎并未对自己的商业化路径做出清晰的规划,您对此有何建议?

彭志强:对于一个创业者,尤其是像李子柒这样具有强烈个人IP色彩的人,投资人很难直接给予具体的商业化建议。她之所以成为“李子柒”,正是因为她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如果强加外界的商业化路径或方向,反而可能会让她失去自我,不再是原本的李子柒。

我的建议是,她需要首先追随内心的声音,因为商业化的难度并不亚于内容创作。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强烈的愿望,她很可能会在商业化过程中反复犹豫,最终陷入停滞。因此,商业化必须是她自愿选择的方向,而不是外界强加的结果。特别是对于女性创业者来说,感性是她们的一大特质,过于强势的商业化要求可能适得其反。

第一财经高远:李子柒与前东家的纠纷尚未完全解决,前东家仍然拥有其过去品牌的使用权。对李子柒未来的商业化发展,您有何建议?

彭志强:李子柒的经历为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如果要给李子柒具体建议,我认为她首先需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她希望商业化或资本化的程度是什么?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个人色彩的IP,适度的商业化是必要的,否则她和她的团队都将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另一方面,资本化是一个和商业化完全不同的话题,商业化不等于资本化,资本化它需要满足资本市场的规则,而非单纯基于个人意愿。

资本化的核心在于能否实现长期的复制、扩张和规模化。从目前看,李子柒尚未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建议她先聚焦于“如何实现适度的商业化”,待充分准备后,再考虑是否走向资本化。这种渐进式的策略可能更适合她的节奏。

第一财经高远:许多内容创业者从个人IP发展为机构化运作模式,例如从几个人的团队发展为机构型自媒体,甚至试图复制传统媒体的架构。对此,您怎么看?

彭志强:从个人IP到机构化,这是一条充满诱惑但极具挑战的道路。无论是内容创业者转型机构化,还是个人天使投资人转型为机构化投资,其过程都需要克服巨大的难题。

短期来看,李子柒作为一家“小而美”的机构或工作室是一条可行的道路。然而,要真正成为资本市场中长期发展的平台化企业,例如迪士尼或奈飞,这需要完全不同的运行逻辑。

第一财经高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传播领域,个人IP的突出程度似乎是成功的关键因素。您在接触创业者时,会特别关注他们是否具有鲜明的个人IP特质吗?

彭志强:个人IP是否鲜明并不是我们投资决策的核心因素,只是一个相关的考量因素。在某些商业模式中,如果个人IP能为企业发展带来加成效果,我们会将其纳入考虑,但它不是决定性因素。资本化的企业与个人IP之间仍然有本质区别。

从投资角度来看,我们更关注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本化要求企业具备可复制、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而这通常超越了个人IP的范畴。因此,个人IP的突出与否,只能作为我们评估企业潜力的一个补充因素。

第一财经高远:对于那些具有鲜明IP特征的创业者,例如科学家或专注硬科技的匠人,您会引导他们去强化自己的个人IP吗?

彭志强:首先,我们非常鼓励企业打造品牌IP,因为品牌是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至于企业家个人是否需要塑造IP,我们持中性态度。如果个人IP和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例如能够增强企业影响力和融资能力,我们会鼓励他们强化这一点。但如果两者关联性较弱,过度强调个人IP意义就不大。

第一财经高远:在当下的资本市场环境下,您如何看待消费类企业和科技类企业的融资与发展?

彭志强:资本化对消费类企业来说仍然有很大的机会。目前港股和A股并购渠道依然敞开,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真正优秀的企业仍然太少。无论是科技企业还是消费企业,融资难或资本市场遇冷的本质原因在于缺乏高质量的企业。

我一直强调,每个企业家、创业者都是自己企业最大的投资人。创业者需要站在投资人的视角,规划企业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路径,而不是被短期利益驱使,盲目扩张。在这样浮躁的环境中,学习李子柒的长期主义和耐心尤为重要。

我称这种心态为“沉静领导力”。“沉”是下沉的沉,“静”是安静的静。今天的中国并不缺资本,也不缺机会,真正缺的是创业者的静气与耐心。无论投资消费还是科技,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找到并支持真正优秀的企业。

第一财经高远:在今年年初的专访中,您提到硬科技投资需要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布局,短期内对就业和市场影响有限。结合李子柒回归的现象,是否应该更大力度扶持消费类项目的发展?

彭志强: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看,一直都在大力鼓励消费产业和消费类企业的发展。虽然阶段性地在A股IPO上对消费类企业有所限制,但背后的逻辑是明确的:消费类企业相较于科技类企业,更具“自我造血”能力。

消费类企业可以通过C端用户直接盈利,代理商或加盟商可以为其放大杠杆,扩大市场规模,从品牌商角度,他们可以实现轻资产扩张,工厂等供应商也能提供账期支持。理论上,消费类企业不缺资金支持。而硬科技企业则不同,他们需要长期研发,可能耗时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资本市场优先支持科技企业是合理的。

对创业者而言,只要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将业务做到扎实、有价值,就不必担心资本化问题。国家政策和资本都会支持真正优秀的企业。

第一财经高远:您如何看待创业激情的重要性?

彭志强:创业激情对创业者来说至关重要,但这并不仅限于“做老板”。如今将创业等同于“做老板”的难度越来越大,“做老板”是很难的,99.9%的人都不适合去做老板。

创业精神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可以展现创业者的精神,那种全力以赴的劲头是无价的。

李子柒的意义恰恰在于她启发了更多普通人,让大家在自己的工作中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沉稳与静气,用心把手头的事情做到极致。无论是创造美感、提升品质,还是保持审美在线,这些都是普遍适用的职业态度和精神。

真正能去创业、当老板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但将创业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可以让每个人都更接近成功的轨道。

第一财经高远:AI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否会对内容创业产生冲击?例如李子柒这样的个人IP,未来是否还能保持竞争力?

彭志强:AI技术无疑会对内容创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正如Sam Altman所说,“未来一个人,一万块GPU,就可能成为一家独角兽公司。”AI的核心在于将个人能力极致化、最大化,这对个人IP来说反而是一种利好。未来的个人创意者需要学会驾驭AI工具。你的创意越独特,对AI的调动能力越强,创造力就越能被放大。

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未来可能只需投入1%的创意,剩下99%的执行都交给AI完成。这为个人IP和创意者打开了巨大的窗口期,也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李子柒这样的现象级IP,尽管会面临技术变革的挑战,但只要善用AI,仍将持续扩大其影响力。

第一财经高远:随着消费类IP逐渐走向出海,您认为他们应该注意哪些关键点?

彭志强:消费类企业及IP出海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经济格局的优化也有深远影响。当前,美国加征关税背景下,中国企业在海外如何提高自身的控制力和定价权显得尤为重要。而IP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例如,泡泡玛特凭借其强大的IP能力,在海外市场表现出色,其市值在港股中重回千亿港币级别。

未来,企业出海的重点不应是依赖低价格竞争,而应专注于创新、品质、差异化及文化内涵。与其在价格上“卷”得两败俱伤,不如通过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国际市场的尊重和消费者的喜爱。这不仅能提升品牌的国际声誉,也能实现长期的商业可持续性。

面对海外市场的复杂性,中国企业在出海时需要深入理解每一个区域市场的核心客户群及其核心需求,并据此调整核心产品和销售系统。只有通过“全球本地化”策略,企业才能适应并满足不同市场的独特需求。

正如我即将出版的新书《极简增长》中提到的,企业需要通过“四个灵魂追问”来回答核心问题:核心客户是谁?核心客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核心产品满足核心客户核心需求?核心销售系统如何实现规模化销售?

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企业在本地市场建立竞争优势,也能确保企业出海战略的成功。如果企业只是简单依赖在中国市场的低价格优势或“降维打法”去开拓海外市场,很可能面临失败。只有在尊重并融入当地市场的基础上,中国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全球化目标。

第一财经高远:类似胖东来的商业连锁店在海外扩张时,应注意哪些策略?

彭志强:对于商业连锁店,最重要的是在目标市场实现“统治性的密集开店”。零星布点或试水阶段可以积累经验,但长期成功必须依赖密集布局以提高单店的生命周期价值(LTV)。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扎根于目标市场,成为当地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

举例来说,日本7-11仅仅在泰国通过超高密度布局就开设了14,000家门店,成为泰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统治性的密集开店策略,不仅提高了经营效率,也增强了品牌认知度。对于中国企业,单纯依靠点状分布的门店仅仅是一种品牌试水而已,战略意义非常有限,只有在区域市场形成稳定的消费者习惯和品牌忠诚度,才能实现长期的增长。

第一财经高远:泡泡玛特的成功出海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彭志强:总体而言,泡泡玛特的成功核心并不依赖生产与供应链等中国传统优势能力,而是基于其强大的IP塑造和商业化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像迪士尼这样的公司能够在商业化上做到极致——它们以动画IP为基础,通过高度专业化的运营,将商业化和资本化成功结合。

相比之下,个人IP如李子柒,往往受到个人价值观和情感考量的影响,商业化的推进只能更为谨慎。因此,未来更具有资本化潜力的IP往往是企业IP或动画类IP。

在出海问题上,我们需要认识到,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成为全球化巨头。尽管实现全球化是少数雄心勃勃企业的宏伟目标,但对于更多创业者而言,出海是一种建立区域性好生意的机会。许多中国创业者都有可能在全球各地打造年利润数千万的成功生意,首先做好商业化,少些考虑资本化,这可能是目前出海的最大机会。

个人IP与迪士尼等经典IP对比,通常缺乏长期规划和以终为始的商业化策略。商业化和资本化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大多数个人IP适合商业化,而真正能实现资本化的案例极少。因此,创业者需要区分这两者的意义,将重心先放在做好一门好生意上。

第一财经高远:李子柒式的IP未来的商业化可能的路径选择是什么?

彭志强:李子柒凭借流量和原创内容能力完全可以走通商业化的道路,但关键在于她愿意走到什么程度。

未来的企业生态将是“大者越大,小者越小”,超级平台型公司与小而美的小企业并存。

对李子柒而言,仅从外在观察者角度观察,她现阶段可能更愿意建立一个小而美、符合自身审美和价值观的小型公司,而非追求成为大型平台型企业。

商业化必须以终为始,从目标市场的需求倒推内容设计,而非简单地将内容生产后再思考如何售卖产品。例如,孩之宝通过为电影导演提供玩具销售分成激励,使导演在影片中植入更多角色,为后续孩之宝玩具衍生产品的销售打下基础,实现电影内容与玩具植入式广告的完美融合。这种从商业化目标反推内容设计的闭环,值得内容创业者思考。其实这对内容创业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既要内容受欢迎、审美在线,又要润物细无声地植入商业化的种子,这在内容创意上显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内容源自第一财经《投资人说》圆桌沙龙直播内容整理。

人生只有四千周,而企业生存期更短,跨越10年经营期的企业少之又少,企业要想有质量地活下去,活得更好更久,“极简增长”就是看透并掌控事物本质的那个关键点。

选对了路,路就不会远。盛景推出《极简增长 立竿见影》在线课程,期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企业走上增长道路。未来有多近,在于我们已经走了多远。未来有多远,在于我们与谁同行。期待与你同行、共勉。

欢迎大家点击底部【阅读原文】观看《极简增长 立竿见影》的在线视频课程,了解如何用极致简单的增长方法论,实现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