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就是先自教,而后教人。

‍孩子的行为,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每一个孩子的模样,都是原生家庭的教养。

就像蒙台梭利博士所说的,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总是把言传身教挂在嘴边。

可在实际生活中却发现,教育孩子,很多时候言传是没有用的,道理讲的再多,孩子也不听。

父母若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模仿,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01

每个孩子的模样

都是原生家庭的教养

海边沙滩上,一只母蟹对小螃蟹说:“孩子,你怎么老是横着爬,为什么不直着走呀?”

小螃蟹委屈地答道:“妈妈,我是照着您的样子走的呀!

虽然是一个小故事,却能带给我们无限的深思:孩子,就是那个踩着我们脚印行走的人。

你暴露给孩子什么样子,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孩子的样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映射的是家长的问题。

所以,当下一次你看到孩子的行为有问题的时候,先不要急着批评孩子,可以先反省一下自己:

我对孩子的要求自己做到了吗?自己平时的言行和举止有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三观的建立,都直接来源于对父母的模仿。

  • 0-3岁的孩子在无意识吸收阶段:

会对身边所见、所听的一切信息,比如语言、习惯、行为能力等照单全收,吸收进自己的大脑。

  • 3-6岁有意识吸收阶段的孩子:

喜欢通过感官体验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开始喜欢模仿成人,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探索、去尝试。

这个阶段的孩子经过不断地尝试、经验分类、提炼,将感官的认知慢慢内化成自己的心智。

所以,对6岁之前的孩子,父母的身教,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孩子模仿的秘密

越早知道越好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就会模仿父母的动作,比如点头、吐舌头、打电话等;

2岁左右就喜欢过家家,每次玩小厨房的游戏,就沉溺于锅、铲、各种玩具蔬菜当中,真的是爱到不行,怎么玩也玩不够。

5岁大的时候,时长调皮地学父母说话,简直就是一个复读机,你越是不让他学,他越是觉得有趣;

还经常模仿老爷爷拄拐杖的样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模仿的高手,他们从小就模仿大人的表情、动作、说话,还能把看到的动画片情景、桥段等,融入自己的玩耍当中。

特别是0-6岁的孩子,在吸收性心智的帮助下,对模仿的热衷和吸收能力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当孩子的模仿敏感期来临,面对孩子的模仿行为,家长怎么进行引导呢?

孩子的模仿敏感期大概出现在2岁左右,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的比较晚一些。

如何判断孩子模仿敏感期来临呢?当孩子表现出这些行为,比如:

总爱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学的有模有样;

看到身边或动画片中有趣的动作或语言,就会记住并加以模仿;

模仿成人做家务、重复大人说话等

这些行为都在向成人表明:我的模仿敏感期来啦!

孩子通过模仿来学习动作、语言,进而掌握生活技能,成为自身的一种经验。

孩子模仿的过程就是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在孩子模范敏感期来临的时候,家长要保护孩子爱模仿的天性。

03

父母若不做好榜样

所有的教育都是无用

只有失败的教育,没有失败的孩子。

想要让孩子变优秀,父母就要做好榜样。

只有自己变得优秀了,孩子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变得更加优秀。

1. 父母要以身作则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

反映在教育中,就是吸收性心智对孩子的影响。

最好的教育,在行动中。下面这段短片,我想很多家长都看过,《children see,children do》。

已关注

重播 分享 赞

关闭

观看更多

退出全屏

切换到竖屏全屏退出全屏

国学文化已关注

分享视频

,时长01:00

0/0

00:00/01:00

切换到横屏模式

继续播放

进度条,百分之0

播放

00:00

01:00

01:00

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继续观看

你在家里的样子,决定了孩子10年后的人生

观看更多

转载

你在家里的样子,决定了孩子10年后的人生

国学文化已关注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视频详情

整个灰冷的视频,令人感到背后一阵冷汗,原来孩子照着我们做的样子这么可怕!

孩子会用情绪去感受周围的环境,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环境,会照着他们看到的事情做。

至此,我们也明白了,最好的教育在行动中。

家长不要总是在孩子身上找问题,埋怨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

在发现孩子的不足时,请先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给孩子做了一个负面的榜样。

2. 保护孩子模仿天性

生活中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的一些模仿行为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好笑,有的家长甚至把这当做笑料。

孩子的模仿行为,尽管滑稽可笑,殊不知,家长无心的大笑或流露出的反应。

往往会让孩子感到不好意思,之后动不动就把“害羞”两字挂在嘴边,对一些事情不敢去尝试。

模仿是孩子最先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并逐渐形成自我意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

所以,我们应该理解、保护孩子的这种学习权利,而不要嘲笑和限制它。

当孩子有模仿行为时,我们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这样不仅能让他们体验到模仿带来的愉悦感觉,还会强化他们的良好行为。

作为家长,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模仿天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及时纠正不好的模仿行为

如果孩子喜欢盲目从众,胡乱模仿,对于一些不好的模仿行为,家长就要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干预。

比如,动画片中一些危险的动作,或者听到的一些脏话等,当孩子出现模仿的时候,家长要及时进行纠正。

孩子的不良模仿背后,隐藏的是判断力的缺乏。

6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正确判断是非观,不能判断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

比如这两年火热的动画片《小猪佩奇》,有些孩子看了之后就学起了猪叫,有时候还一天到晚在家中各种跳,床上跳,沙发上跳,泥巴坑里跳……

行为可以模仿,但要在规则之下。

比如,动画片中小猪佩奇和弟弟乔治想跳泥坑的时候,猪妈妈是怎么做的呢?

她从来不生气,永远和颜悦色;

不慌不忙,就算不高兴也只是一小会儿,

甚至从来不大声讲话。

她告诉佩奇跳泥坑的时候,穿上靴子就能尽情地跳。

模仿也是如此,好的行为可以模仿,比如孩子热衷的跳跳游戏。

坚守规则即可,给孩子指定一个地方,就可以尽情地跳。

当孩子出现一些不好的模仿行为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判断力,从而让他有选择地模仿。

规则之下,模仿自由。教育,就是先自教,而后教人。

育儿先育己,当你自己变得优秀了,孩子有了模仿的对象,才会成为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