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晚,南开大学发布讣告:叶嘉莹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下午15时23分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叶教授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她曾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为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传承而来,学术界亲切地称她为“穿裙子的士”、“诗词的女儿”。
2018年,94岁的叶教授决定:将自己的所有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用于设立“迦陵基金”。
那么,叶嘉莹教授究竟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为什么有人说她的婚姻非常凄惨呢?
叶嘉莹教授
回归故土、爱国之心永驻
1974年,定居在加拿大的叶教授回国探亲,在火车上,她偶然看见一些青年人在读《唐诗三百首》,这让她很惊喜、意外,于是下定决心——回国!
1979年,她的回国教书申请终于得到批准,她被安排到南开大学讲课,直到多年后,她仍然记得那天壮观的景象。
那天,教室坐满了人,台阶上、窗户上都是学生,她的板书也很好看,竖排繁体,一边说一边写,速度很快,学生们听都听呆了,这件事传来后,就连很多外校的学生也过来旁听,课桌椅一直排到了讲台、教室门口。
学校认为“这可不行”,人太多了,太乱了,于是想出一个方法:持听课证才能入场,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听到下课铃响了也不走,她与学生们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
2015年,定居南开后,她依然坚持每周给学生上一次课,帮助学生批改论文,即使听力不如往昔,她也从未改变,她始终心系祖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叶教授为什么会如此热爱诗词呢,这其实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
诗韵启蒙、乱世飘零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书香世家,她的家族在当时很有背景,本姓叶赫那拉,后来随了时代潮流,改姓叶。
她的祖父是光绪年间的进士,父亲叶廷元毕业于北京大学,母亲李玉洁出身书香门第,曾任女子职业学校教师,在她3、4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教她识文断字。
除了直系亲人,她的亲戚们也非同凡响,六岁时,姨母教她《论语》,让她接触到了儒家经典,她的伯父狷(juàn)卿公更是擅长诗赋、吟诵,经常以“古典诗歌掌故”为题与她聊天,引领她走进诗词世界。
在这样的熏陶下,11岁的叶嘉莹就写下了第一首诗,她的文学才华可见一斑,此后,《阶前紫菊》《窗前雪竹》等佳作频出,这印证了她在诗词方面的天赋。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嘉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迅速“占领”了北平,她的父亲不得不跟随单位步步南迁,但却与家人逐渐失去联系,最终杳无音信。
父亲失踪,她的母亲忧思成疾,身染重病,1941年,母亲去天津做手术,执意不要他们姐弟陪同,由于开刀感染,在回京途中的火车上去世。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悲痛欲绝中,叶嘉莹写下了《哭母诗八首》,当时的她仅仅才17岁,但她在战乱期间经历多事,深感生命的无常。
幸运的是,她的伯父伯母对她非常好,在他们的照拂下,她也得以继续求学,在这艰难的岁月里,叶嘉莹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对诗词的热爱,考入了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先生。
顾随先生授课旁征博引,别的同学觉得不成体系,叶嘉莹却认为先生的课很有深度,正是中国古诗词的精髓,由于勤做笔记、善做笔记,她也被同学们戏称为“录音机”。
日后内战烽火再起,颠沛流离中她丢过行李,却总是贴身携带恩师的授课笔记,在顾随的言传身教下,叶嘉莹也一改以前多愁善感的诗风,就连她的别号“迦陵”(一种鸟)也是顾老师亲笔。
1944年冬,抗战胜利前夕的一个傍晚,听着街上日本人的醉酒滥歌,她却在《冬日杂诗(其三)》中写下了对光明与胜利的持守和向往。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伐茅盖顶他年事,生计如斯总未更”,对于这首直面苦难、不求逃避的诗来表明她的志向。
被迫离乡、隔海相望
1948年,叶嘉莹随丈夫前往台湾,关于这段婚姻,叶嘉莹表示,这并不是她的选择,是她老师给他介绍的,她的传记中写着:她的一生从来没有恋爱过。
在台湾,叶嘉莹在多所学校任教,然而命运却给了她重重一击,1949年,她的丈夫被捕,她瞬间陷入困境,不仅要承受心理上的压力,还面临着生活的诸多挑战。
她丢了工作,带着女儿投奔丈夫的姐姐,只能睡在走廊上,日子过得极为艰难,但叶嘉莹没有被这些磨难打倒,她继续传播诗词文化,培养学生。
她的丈夫被释放后,很快就有了第二个女儿,但她的丈夫并不喜欢女孩,再加上,因为被囚禁了很久,他的性格变了许多,动不动就生气,叶嘉莹在那段时间非常痛苦,甚至想过自杀。
而且她丈夫出狱之后,一直没有上班,因此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她的身上,还好叶教授有才华,50年代,经过朋友介绍,她去台湾的大学教书,讲诗词。
在那里,她讲的知识非常受学生欢迎,她的课堂成为了学生们感受诗词之美的圣地,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诗词的世界里找到了慰藉和力量。
1966年,叶嘉莹应邀去美国、加拿大任教,在这段时间里,她用英语为北美学子们讲中国的古典文学,把我们古老东方的诗词之美,传播给了他们。
她深入浅出地为他们讲解着诗词的意境、韵律和背后的故事,吸引了无数学生的喜爱,通过她的讲授,我国古典诗词在北美高校非常受欢迎,叶教授为中华文化的推广做出了卓越贡献。
她不仅是一位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中华文化的使者,用诗词搭建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最终,她成为北美高校的终身教授,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传播着中华古典诗词的芬芳。
叶教授的作品非常多,种类也很丰富,为学术界和读者带来了宝贵的财富,她的学术论著《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等,她在古典诗词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
她深入剖析诗词的内涵、风格以及历史背景,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同时她还撰写了《叶嘉莹论苏轼词》《人间词话七讲》《迦陵讲赋》等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诗词之美。
无论是在艰难的岁月里,还是在和平的年代中,叶教授的诗词都能给人带来慰藉和力量,让人心灵不死,她曾写:我的人生不幸,一生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
叶教授学识深厚、气质优雅、热爱诗词,获得了“穿裙子的士”的美誉。
叶教授还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还捐献出了一半退休金——约十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用来鼓励后人学习我国文化,她用行动诠释什么是真正的“大爱无疆”。
叶教授曾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这份无私的奉献,足以证明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她为诗词的传承贡献了自己力量。
结语
叶嘉莹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会在11月30日举行,叶教授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照耀着后人,她的诗词,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人才,她的捐献,更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叶教授,千古!
信息源:
不舍!百岁叶嘉莹逝世,她尽毕生之力传承中华诗词精髓 京报网 2024年11月25日
追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曾自费回国教书,学生听到不肯下课 光明网 2024-11-25 07:28
叶嘉莹:我的遗憾都已过去了 南方人物周刊 2009-07-10
南开大学发布讣告:叶嘉莹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1月30日举行 观察者网 20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