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三年前(2021年11月24日)在德国柏林,(从左至右)自民党主席林德纳、社民党总理候选人朔尔茨、绿党联席主席贝尔伯克和哈贝克、社民党主席瓦尔特-博尔扬斯和艾斯肯在介绍组阁协议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合影。
最近,德国政坛陷入突如其来的动荡之中。由于缺乏"合作的信任基础",德国总理朔尔茨本月6日宣布解除自民党主席林德纳的财政部长职务。随之而来的是,自民党宣布退出联合政府,由社民党与自民党、绿党组成的德国执政联盟崩裂,新一届联邦议会选举被提上日程,朔尔茨及其所在社民党的民调支持率下滑,有议员提出应由人气更高的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代替朔尔茨作为社民党总理候选人。
但是,身处政治风暴中心的朔尔茨并未放弃最后一搏。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里约热内卢峰会期间,朔尔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暗示社民党会再次提名他,并坚称他和社民党还将在新的选举中取得胜利。皮斯托里乌斯21日也明言,不会参与竞逐社民党总理候选人,同时正式支持总理朔尔茨谋求连任。
对党内支持充满信心
朔尔茨今年7月宣布有意谋求连任。然而,他领导的社民党与自民党、绿党组成的"交通灯"执政联盟内部关于财税政策等方面的分歧日益尖锐,三党民意支持率持续低迷。随着朔尔茨本月6日解除林德纳的财政部长职务,三党联盟宣告破裂。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对本报记者说,外部环境变化、国内经济不景气以及执政三党在选举中的颓势,使得三党在经济财政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联盟本身就是两个左翼政党和一个右翼政党,立场的分歧在联盟成立之初就已埋下。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加剧了外部不确定性,加上德国经济不景气,三方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再加上执政党在欧洲议会选举及德国东部选举中的得票率大幅下降,令他们非常担心,决定在接下来的执政过程中更加凸显三党各自的立场,这也就为政府垮台埋下了伏笔。最终争论的焦点是德国经济到底应以何种方式重振,是更多削减社会福利,还是取消‘债务刹车’,三党对此无法达成共识,联盟最终瓦解。"
朔尔茨定于12月16日在联邦议院发起对总理的信任投票,他表示,希望再次成为社民党总理候选人,争取在明年的联邦议会选举中连任。但是,近日一项民调结果显示,66%受访选民认为应由皮斯托里乌斯带领社民党竞选,仅有18%支持朔尔茨。17日,有两名社民党议员公开呼吁朔尔茨主动让贤。民调还显示,基督教民主联盟与基督教社会联盟组成的联盟党将在大选中胜出,联盟党议会党团领导人默茨有望成为下一任总理。
不过,皮斯托里乌斯21日说,眼下,不确定性和紧张局势日益加剧,朔尔茨是领导德国这一欧洲最大经济体渡过难关的正确人选。当被问及皮斯托里乌斯作为替代人选的潜力时,朔尔茨也否认了有关他有可能被取代的报道,并表示公众知道他们可以依靠他在"危险时期""保持镇定"。他还指出,对社民党领导层的支持充满信心。分析认为,尽管德国民众对朔尔茨信心不足,但是朔尔茨身边人对他充满信心,而且默茨缺乏政府工作经验。
在外交上争取主动权
为了争取主动权,朔尔茨在外交上率先出击,主动实现了德俄领导人近两年来首次通电话。普京15日应约同朔尔茨通了电话,双方讨论了乌克兰局势、俄德双边关系、中东局势等问题。普京表示,俄方从未拒绝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俄乌冲突,并对恢复谈判持开放态度。朔尔茨则在通话中要求俄罗斯与乌克兰进行谈判,以"实现公正和持久的和平"。在与普京通话前,朔尔茨还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了电话。
郑春荣认为,朔尔茨主动打开与俄罗斯的对话通道,是希望在后面的俄乌冲突缓解过程当中,德国可以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而不是沦为旁观者。"一方面,德国一直强调要援乌制俄,这是‘政治正确’;但事实上德国政府也清楚,美国一旦撤除对乌援助,这个缺口德国或欧洲是补不上的,德国更多是希望用没收的俄罗斯资产的利息来援乌。另一方面,德国国内尤其是社民党内部,还是有一些人觉得,俄乌冲突延宕到现在应该要有一种方式去跟俄罗斯接触,为外交谈判解决做一些铺垫。特朗普称其有能力短期内解决俄乌冲突,德国方面意识到,如果完全把操作的空间让给特朗普,欧洲就会被边缘化。另外,朔尔茨这么做也是为自己在接下来的大选中做一些铺垫,说明他领导下的德国政府在外交上没有陷入完全被动的境地。"
本月,在第五届欧洲政治共同体领导人会议上,约50位欧洲国家领导人、政府首脑和欧盟机构领导人围绕欧洲的安全问题等议题展开磋商。与会者对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表示谨慎欢迎,但也呼吁欧洲采取更有力的防御态势,不再依赖美国。郑春荣认为,欧洲政界应对特朗普回归的办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向特朗普递"投名状"示好,另一种则是表示要更加自主,这种矛盾的心态在朔尔茨的对外政策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朔尔茨强调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成功,并向特朗普表达延续这种关系的愿望;另一方面,他又担心遭到特朗普的‘越顶算计’,为此顶住压力与普京重启沟通渠道。然而,朔尔茨必须小心行事,避免这一寻求平衡的做法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最终导致选民对其外交政策能力的进一步质疑。"
作者:顾文俊
文:本报记者 顾文俊 图:新华社 编辑:沈钦韩 责任编辑:刘畅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