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尹薇 曹宇悦)“此前,绝大多数被确诊非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只能接受开颅手术,或者进一步观察、等待,只有很少一部分病人能应用到脑膜中动脉栓塞这一微创创新疗法。而此项研究发布之后,有望很快改变指南。”11月24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及创伤中心主任刘建民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脑血管病中心及创伤中心主任刘建民(右)正在手术。受访者供图

11月21日,一项中国团队医学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级医学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该研究通过在中国12个省份31家分中心进行的开放盲终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脑膜中动脉栓塞这一创新疗法可以显著降低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复发、进展与死亡率。

刘建民介绍,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亚急性或者慢性的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早期诊断困难,传统治疗方法通常是通过开颅手术引流或清除血肿并结合药物治疗,但复发率仍高达10%~20%,且致死、致残率也较高。

刘建民表示,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专家开始探索通过阻断非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出血来源——脑膜中动脉,来阻止血肿进展和降低复发率。国内外采用脑膜中动脉栓塞微创手术的探索性治疗越来越多,但这一技术是否安全有效,全球范围内报道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在此背景下,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及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长海)指导,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领衔,携手国内31家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疾病中心,开展了4年严谨的高质量前瞻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Magic-MT),证实脑膜中动脉栓塞能有效降低血肿进展至手术需求的比例及术后复发和死亡风险。“我们已完成针对5个重大临床问题的高质量研究,其中3个与常规经验相符,另外2个则相反,这凸显了临床实验和循证医学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依据科学证据而非仅凭个人经验来治疗病人。目前,我们还有14项MT系列研究正在进行中。” 刘建民说。

“我认为这项研究不仅是将介入技术从传统脑血管病应用到创伤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还为所有的创伤救治提供了新思路。不管是颅脑、胸部、腹部还是骨盆创伤,都伴发不同程度的血管损伤,以前医生都是等伤员的出血达到手术标准再进行开刀干预,现在我们希望通过早期介入干预血管损伤,尽早终止出血,阻止持续出血导致病情进展,减少不必要的手术风险,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死致残率。”刘建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