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课堂上手推硬核复杂公式,以整一黑板细腻的推演,引领学生走进了通信原理的宏伟殿堂;他大刀阔斧推进课程改革,清晰勾勒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他独运匠心搭配了AI“学习搭子”,让经典课程焕发蓬勃生机……
从教25年,任光亮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时间精力、事业理想投入到课程建设的长远发展中,为学生解难题、为课程开新篇、为教学注活力,成为学校通信原理课程建设历史进程中的新一代“铺路人”。
对教学,慎终如始——
“将每一节课当做第一节课来对待”
“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这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正是任光亮的育人写照。
“就通信原理这门课,从教材中随便翻一页,我能立即接上讲,只要给我一支粉笔,我可以一直讲下去”。在他看来,教师的第一责任和使命是教学,课比天大、学比海深,即便是讲了20多年的课,他依然要求自己于每节课前重新备课。数十年如一日,慎终如始。哪怕早已烂熟于心,他仍旧要课前想一想,增加哪些与时俱进的学习素材、分享什么“热气腾腾”的研究成果。
除了钻研课程内容,任光亮还持续创新教学方法与思路。“快乐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要‘保护’学生的这种快乐”,为此,他一直在尝试如何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门课、学好这门课。
任光亮在学习平台上发布研讨话题,多位同学积极报名
“冒着热气”的翻转课堂便是其中最受同学们欢迎的环节之一。每节课后,任光亮会围绕课内知识拓展、学术前沿热点等内容在“学在西电”平台发布话题,并在下节课预留10分钟研讨时间,鼓励同学们在广泛阅读课外资料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多维度分享个人学习成果或发表见解。单条话题下常有多名学生报名,同学们各抒己见、交流探讨,极大地扩展了知识面、有效开拓了学术视野。“本学期有同学做了400多兆的PPT,有的则专门围绕研讨主题制作了分析视频”,任光亮说。
不少同学还由此发轫,开辟出更广泛的课余爱好和更深厚的研究兴趣。“今天,我想结合‘中美两国发布相关政策强制新能源汽车加装模拟收音机’这一社会热点,向大家分享模拟广播在应急情况下的必要性……”本学期,大三学生朱昱奇报名了“模拟广播应用与存在的挑战”主题的研讨。“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充分了解到模拟通信的乐趣,以及其不可或缺作用。受此影响,我还报了下半年的无线电考试,成为了一名‘HAM’(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别称)”。
朱昱奇同学正在翻转课堂上作主题分享
“能讲出来非常重要,只要学生上台来讲,就肯定要下一番功夫”。为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任光亮还根据不同学情,开展差异化翻转课堂,通过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做到启智润心、润物无声。这样的匠心毋庸置疑地收获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最近五年,任光亮主讲的通信原理课程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平均评教得分超过了98分。
为学生,计之深远——
“让学生尝试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解决问题”,是任光亮教学实践的关键词。2016年担任通信原理课程负责人后,任光亮在传承前辈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面向现代通信系统发展的趋势和未来需求,带领课程组进行了重要的课程改革。
从2000年讲授通信原理课开始,任光亮时常发现同学们有着相似的疑惑——“像学了门数学课”“对理论吃不透”“没有系统实验”“与工程联系不起来”,类似的反馈引起了他强烈的反思。
出于就行业前沿动态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要求的洞察,任光亮决定在课程中大胆引入自主实践教学环节,并将其比重提高至课程内容的25%,构建了“理论课程+实验+实践”的新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小组为单位,开展兼具个性化与差异化的专题研讨、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并创新性地提出最终以答辩形式验收学生学习和实践成果。
“要试着激发学生迎难而上的斗志”,任光亮坚定地认为,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贯通、体现知与行的贯通。
任光亮和团队为自主实践编纂的指导书
然而,面对全新的挑战,总有学生望而生畏。为此,任光亮和通信原理教师团队利用课余时间集体编纂了一本专门的自主实践指导书,不仅囊括大量实践案例,还涵盖了细致入微的实践步骤,“类似于自主实践课的‘说明书’,只要按部就班跟着书中提示操作,就能完成”。
数次实验下来,学生们的变化清晰可见。“在这台电脑做出来的东西,通过天线电波可以传输到另一台电脑,太神奇了!”“这是本科阶段为数不多让我们有机会自己设计通信系统的课程,没有这段经历,现在在实验室操作硬件,没那么容易上手”……
让学生直面真正的通信问题,这正是任光亮设计自主实践的初心,“尤其在当前环境下,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设计能力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至关重要”。实践还让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了科学研究成功的快乐,从此以后他们对通信原理课程的理解,不再只是冷峻的公式或理论的条文,而是亲身经历过的一个个通信系统设计,以及充盈其中的喜悦感与成就感。
同学们在做实践课题答辩(左起第二个评委为任光亮)
在他和课程组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通信原理课程获得了国家一流线下课程,并以课程自主实践为基础,创立了“凌特杯”通信系统设计大赛,在通信领域为全国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开展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与协同创新的平台。仅2024年的赛事便吸引了全国163所高校参与,汇聚了2252名充满激情与创意的年轻学子以及434位指导老师,在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中体验创新与创造的快乐,有效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为课程,谋划新篇——
当传统课程碰上AI“学习搭子”
如何让传统金课在新的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这是接过前辈接力棒后,任光亮一直思考的事情。
智能科技浪潮下,“互联网+”“AI+”大时代方兴未艾。任光亮与团队凭借敏锐的行业洞察,嗅到了就新型业态提前布局的必要性。“自樊昌信教授撰写我国通信领域的第一部专业基础教材起,西电一直引领着全国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我们希望,能将这种优势延续下去”。
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西电通信原理课程自1973年开始设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基础深厚的教学体系。依托于此,2021年任光亮和团队着手利用信息化智慧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及课堂教学实践,并于2022年成功获批教育部通信原理课程虚拟教研室,成为教育部批准的第二批试点建设虚拟教研室。
通信原理虚拟教研室APP页面
当前,通信原理虚拟教研室正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推进通信原理课程教研工作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一方面,虚拟教研室将西电的教学经验向外传播,推动线上资源共享;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类各样培训、报告等教学科研活动,方便全国通信原理教师广泛开展课程研讨”,青年教师、虚拟教研室秘书李鹏说。
如今,通信原理课程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已囊括139所学校,289名各高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师或参与共建单位、共建企业人员。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大家在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共同推进通信原理课程建设持续发展,而学生则其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任光亮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止,目光长远的他又盯上了“AI虚拟助教”。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决定”,本学期初,青年教师姚卓蕙申请担任了任光亮主讲《通信原理》课程的助教,并主动提出要参与到课程智能化建设中来。“智能化课程能为不同学情的学生提供差异化服务,AI助教能在快速生成教学资源的同时24小时答疑解惑,并根据学生兴趣特征推广科研信息,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就所学知识与前沿探索展开联系,培养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做研究,脚踏实地——以科研沃土
铺就年轻教师成长“快车道”
从教25年,任光亮一直有个小习惯:不论工作多忙,他都每天坚持挤出时间看论文,跟进学术前沿最新进展。
从2009年考入西电到后来留校、成为同个教学组的同事,王奇伟已跟随任光亮学习工作了15年。“只要不出差,他每天都在工作岗位上,不在办公室就在实验室,一找一个准”。在他看来,教学科研就是老师最大的兴趣爱好,并以令年轻人都羡慕不已的充沛精力感染影响着团队成员。“有一回,我半夜突然想起一个教学细节,因为没有十足的把握,犹豫再三还是给任老师打去电话,没想到老师非常兴奋地和我一起探讨了很久”。
厚积薄发,行稳致远。近年来,任光亮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承担了移动通信重大专项等重要国防项目,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培育等多个项目,带领团队设计实现了变态电离层散射高速多载波通信系统,设计实现了高速OFDM电台,解决了高动态环境下微弱信号检测以及卫星信号的自动监测等问题,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文章六十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二十余项。正如他所从事的通信工程信道铺设一般,用汗水与实干垒筑下纵横交错的宽阔坦途。
任光亮还尤为注重发挥科研育人优势托举创新人才培养,围绕科研人才梯队建设、为铺就年轻教师成长“快车道”展开了多种尝试。担任通信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团队的负责人后,为提高整个团队的学术研究水平,他积极引导组织团队青年教师申请科研项目,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开展了一系列与中国电科22所、54所等合作单位的深度交流,帮助青年教师成功申请到多个科研项目,促进了团队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整个团队的发展,先后培养硕博士研究生一百多名,为团队科技人才梯队“蓄好水”“育好苗”,为国防通信和航天测控等领域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正是有他的坚持,我们才真正理解何为通信”,学生们的这句评价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
从教25年,任光亮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默默耕耘在通信工程理论与前沿技术的沃土上,将躬耕教育作为人生志向,以开阔的大局胸怀、敏锐的前瞻思维、乐观的爱岗精神,甘做每位学生前进坦途上的“引路者”、做专业建设臻于至善的“推动者”、做通信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行者”。
记者 / 史倩云
编辑 / 王冠玉
责编 / 王 格
出品 /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