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周恩来总理为新中国的建立以及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逝世让全世界都陷入了悲痛,联合国都曾降半旗默哀。这位人民的好总理曾留下三条遗愿,但是邓公却直接拒绝了他的请求。作为革命同志,为何邓小平会对此反应如此激烈?什么原因才会拒绝一位将死之人的请求呢?本期文章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人物以及他背后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别忘了点赞关注,就不会错过以后的精彩呦!
敬爱的周总理
异国他乡的相互依靠
国家大难临头,岂能独善其身?
说起来邓小平与周恩来的过往,可谓是革命友谊十分深厚,他们从初相识直至最后这段时间内,经历了战火纷飞和革命硝烟的洗礼,从未置对方于不顾,一路携手并进。
1920年,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邓小平作为国内的一批优秀革命青年,被国家批准给予了其前往法国留学的机会。当时年仅16岁的邓小平就穿着整洁的西装,脚踩着尖头皮鞋,承载着内心的一腔热血来到了法国马赛。虽然年纪小,但是邓小平在那个时候就在内心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和理想。
青年邓小平
那个时候,青年们大多都激情澎湃,他们都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承载着革命事业的重担。说起来虽然前往国外留学更让人羡慕,但是这些革命青年们在异国他乡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他们怀揣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完成学业,但是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残忍,就算是勤工俭学省吃俭用也终究是穷途末路,而且这些中国来的穷学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待遇,别说上学了,连填饱肚子都是一件难事,也令人唏嘘感慨。
当时邓小平去到法国五个月之后,就因为承担不起高额的学费被迫辍学了,本意就是赴法勤工俭学,但现在却无学可上,甚至活都活不下去了,无奈,只好先打个工挣些钱,填饱肚子再说。刚开始的时候,邓小平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钢铁厂,成为了一名工人,但是却并没有因此好过一点点。
邓小平
随后,他在饭店做过服务员、清洁工,在码头当过搬运工,不管是什么工作,只要是能够解决眼下的窘迫,邓小平都愿意去试一试。随着时间的发展和身体的劳累,自己已经是自顾不暇,当初来到法国的热情悉数被浇灭,现实就好像是给了他当头一棒,使得现在不得不认清楚现实。自己曾经的远大抱负和救国的理想也逐渐看不清楚了,当时他们的思想一度变得很消沉,一腔热血无处挥洒,救亡图存也没有具体的方法,国家的出头之日在哪里?
就在这个时期,邓小平遇到了周恩来,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爱好者。1919年周恩来在五四运动中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成为了先进思想的领军人物,1920年11月,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也就是此后,认识了邓小平。
与邓小平相比,周恩来到法国的时间相对晚了一点,而且在这些青年中,邓小平的年龄最小,周恩来年长他六岁,一直都把他当成弟弟照顾。而此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邓小平也一直把周总理当成自己最尊敬的兄长来看待。
周总理和邓小平
1921年,周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巴黎的共产主义小组,且一直都坚持着共产主义思想,旨在影响广大爱国进步青年行动起来。次年,与赵世炎等人组织了一个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虽说规模不大,但是里面都是重量级人物。周恩来主要负责宣传工作,对于这项工作,他还是很有信心的,毕竟救国之心迫切,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正愁无处可去。
当时的年纪轻轻的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走投无路之际,加入了周恩来领导的中共旅欧支部,他们还共同出版过许多刊物,邓小平负责油印。不仅工作认真,还得到了周恩来的欣赏,这个年纪小小的青年却有着宏大的志向,两人也就一拍即合,经常彻夜长谈,从此结下了深刻的友谊。
一生为国却受病痛折磨
动荡时期的相互扶持,病重依旧不忘老友
在两人的朝夕相处中,邓小平对周恩来的领导风范颇为欣赏,也认为此后肯定能有一番大作为,而周恩来也十分认可邓小平的工作能力以及他的新进思想。周恩来虽比他年长六岁,但却是那批人当中,与他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也使得在遥远的法国能有人可以诉说心中的理想,可谓是惺惺相惜的情感。
邓小平和周恩来
后来,周恩来学成归国,但邓小平却没有回到祖国,而是继续选择到苏联深造。直至1927年春,国内时局动荡,党组织也急缺各种人才,受到中共的派遣,邓小平回到国内,开始了政治革命生涯。待在革命根据地的日子里时刻都面临着被抓捕的危险,但是邓小平先生没有抱怨,仍旧一丝不苟的工作。不管是在白色恐怖侵袭下的上海,亦或是中央苏区,邓小平与周恩来都一直携手并进,互相信任,选择陪伴在彼此的身边,风雨同舟。
对于这个早期就经历过风雨的弟弟一样的人,周恩来也是十分照顾,在平常的工作中,面对着一丝不苟的他,周恩来很是放心,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恩来发现邓小平身边连一个像样的警卫员都没有,顿时觉得特别生气,若是人身安全受到了影响可怎么办,就亲自给邓小平挑选了值得信任的警卫员,要求他们时刻保卫其人身安全。
周总理
就这样,两人一起经历了建国之前的硝烟弥漫,还有建国后的种种隐患时期,打下了坚固的革命友谊。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调入政务院担任副总理,再次与周总理并肩作战。1952年8月,在周总理作为代表出使苏联的时候,在临行前召开了一次会议,表示在此期间由邓小平代为行使总理职权,此举既是两人之间相互信任的见证,也是对邓小平工作能力的认可。可以说,在邓小平同志的政治生涯中,也少不了周总理的提携之恩。
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1972年,例行体检的时候周总理被发现患上了膀胱癌,但他还是想为人民多做出一点贡献,就拖着病重的身体依然坚持工作。其实在1970年的时候,当时九届二中全会召开,周总理就曾操劳过度导致心脏病发作,在医院治疗的期间,还惦记着未完成的工作,并且希望邓小平能够恢复工作。
邓小平
因为此时的邓小平在动荡时期受到了牵连,但是看不到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周总理总是不放心,甚至不肯上手术台。直到中央确定了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各项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后,周总理才接受了他病重后的第一次专项检查。要知道,就算是时至今日,癌症都是医学上最难攻克的大问题,更别说是在医疗条件各项上都不好的当时了。周总理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希望邓小平同志能够解脱困境,继续为党和国家工作,在和病魔抗争的时候,也不忘为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怎能不让人敬佩!
尽管毛主席在得知周总理病重后,也下令让医院竭尽全力去治疗,找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但是都没能组织病情的再度恶化。但即使是这样,周总理还是不忘自己的初心,坚持工作,忍着病痛前往一线场所,希望为党和人民做出最后的贡献,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憔悴的周总理
不仅是周总理对邓小平十分放心,就连毛主席也曾夸赞邓小平是一把好手。在众多期待之下,邓小平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带领着新中国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周总理的病情却是越来越严重了,1975年,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全身,他的体重已经下降到了六十多斤,曾经为了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我们的总理,此时竟然虚弱的不成样子。
三条遗愿交付挚妻
周总理弥留之际竟遗孀留下了大难题?
在邓小平复出后一年,周总理都选择不遗余力地支持,纵使是躺在病床上不能起来的时候,也还是心心念念着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他也想一直支持老战友的工作啊,他也想一直为党和人民做出贡献啊,但是身体情况已经是不允许了。
周总理
1976年1月,在进行了最后一次的手术之后,周总理基本上都是在昏迷中度过的,偶尔清醒的时候,还会询问邓小平的工作情况,这不仅是对老战友的记挂,更是对全中国的牵挂,此种大义实在令人心痛。1月8日,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周恩来总理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彼时邓小平同志正在参加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但是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的汪东兴突然推门而入,向大家宣布了这个沉痛的消息,乍闻噩耗,大家都久久没有缓过神来。邓小平虽然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却还是强撑着身子下达了对周总理身后事宜的一些命令。
之后便头也不回地直奔北京解放军305医院,一路上邓小平同志心中无比焦急,自己没有见到周总理的最后一面,是最大的遗憾。随后邓小平见到了一直守在周总理身旁的邓颖超,面对着丈夫昔日的战友,她也是悲从中来,久久难以释怀。
周总理和邓颖超
周总理和邓颖超相识的时候,正是中国最为黑暗的时期,邓颖超虽然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但是后来父亲遭到了贬黜,后来也没落了。邓颖超从此以后便和母亲相依为命,在五四运动时期就和周恩来一起组织了觉悟社,当时21岁的周恩来闪闪发光,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本来周恩来也是一个独身主义,但是遇到了邓颖超之后就改变了自己的信仰,这样一位不屈不挠的革命女战士,也深深地吸引了周恩来。当时周恩来很少与异性来往,但是对邓颖超却是特例,两人时常通书信,还一起探讨家国大事,彼此都情根深种。
但是两人刚结婚后不久,就遭受到了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无奈只好到处奔走,此时邓颖超已经怀孕了,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早前第一个孩子被邓颖超自主主张打掉了,因为她不想影响到丈夫的革命事业,不想给他添麻烦。但是却差点连命都保不住,周恩来也是非常心疼,直说她不能因为在考虑革命的同时,不把自己的身体和孩子当回事。
周总理和邓颖超
后来为了躲避蒋介石对共产党的大肆屠杀,孩子生产的时候惨烈异常,很有可能造成一尸两命的结果,所以孩子最后不幸夭折了。而此后,邓颖超的身体也受到了极大的损伤,丧失了生育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周总理没有留下子嗣的原因。得知此事后,周恩来十分心痛,更是心疼自己的妻子,但是却又无能为力。
丈夫去世的时候,邓颖超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看着冰冷的遗体,之前两人经历的一幕幕闪现在她的眼前,步履蹒跚的她几乎就要崩溃,眼眶中的泪水止不住的流。但是她作为中央的干部,更是周恩来的妻子,深知眼下不能过度悲伤,之得强撑着精神打理好身后事,让丈夫早些入土为安。
见到邓小平同志后,邓颖超向他陈述了周总理弥留之际特别叮嘱过的三点诉求。那就是不想搞特殊,不举行遗体告别式;身后事一切从简,不举行追悼会;最后一个就是不保留骨灰,把骨灰撒到他挚爱的祖国的土地上。
周总理和邓颖超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九州共奋进
邓颖超向组织如实转达了这三个要求,听到这里,前来看望的中央同志们都沉默了,李先念率先表示不能答应,无论是他们看来,还是在全国人民的眼中,周总理都是人们敬爱的好总理,身后事怎么能草草了事呢?
李先念是后来才和周恩来结识的,但是也是一起经历了大风大浪,周恩来的晚年,正是依靠邓小平、叶剑英和李先念等老干部,才得以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并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政治遗嘱。邓小平自然也是表示坚决不能答应,他不希望自己敬爱的兄长,不希望这位全国人民热爱的周总理,走的时候是平平淡淡的。这些总理的遗愿,不仅他邓小平不会答应,中央不会答应,全国人民都不会答应!
李先念
一边是周总理的遗愿,一边是爱戴他的人们,这件事情最后陷入了僵局,最后只能请毛主席来决定。毛主席年事已高,本就对周总理的逝世极为痛心,现在还要面临这三个艰难的抉择,一时间也是难以接受。但是出于对昔日革命同志的尊重,他还是决定遵从这三个遗愿的最后一条,就是可以不保留骨灰,把周总理的骨灰撒向大地,与中国人民同在。
剩下的两条自然是不可行的,毛主席考虑到人们对于周总理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没有答应,就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就算是中央答应了,全国人民也不会答应的。他们不会想看到,自己热爱敬爱的周总理,到最后了还希望不给国家添麻烦,连悼念的机会都没有。
1月11日下午4点40分,举国哀痛,周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向八宝山革命公墓,长安街两侧,沿途三十里,几十万群众自行前来为总理送行。在凛冽的寒风中,人们流着泪为周总理默哀,灵车开过后,大家的感情再也不能自抑,纷纷痛哭不止,那是大家所敬爱的周总理啊,那是为了党和人民奉献了一生的周总理啊,他们多么想再多看他一眼,深深地铭记在心中。
十里长街送总理
一时间万民同悲,九州共哀,在追悼会结束后,大家还久久不愿离去,前来悼念的群众依然站在道路的两旁,无声地送别周总理,十里长街送总理,也是人们心中永远不能忘怀的一幕。1月16日,载着周总理骨灰的小型飞机,将这位伟人的骨灰撒向了密云水库,北京上空等地,完成了周总理的最后一个心愿,即使是长眠之后也能和祖国大地深情相拥。
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在1982年立下了遗嘱,她请求不保留骨灰,撒向中国的土地,这一点和周总理如出一辙,夫妇二人都是人民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人。
周总理为党和国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如今每一个中华儿女都选择为国之崛起而读书,也了却他的一桩夙愿。
当年送别的十里长街,如今已是十里荣华,我们多想告诉周总理,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如今这盛世,如您所愿!至此,本期内容也就结束了,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