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
驻足在北仑小浃江岸边
初冬的江面
时常氤氲着
一层层雾气
坐落在江边的学达小学
即将迎来百年校庆
先贤们曾在这里
留下各自的印记
学校附近的老桥、老祠堂
也有着一段段传奇故事
学达小学
下邵人历来有出门经商的传统,男孩子到了十四五岁就要出门拜师去学做生意了,留在家乡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这个仅有两百来户人家的村庄,务农的只有十来家。
做生意收入多,土地是固定财产,因此下邵人务农的虽然少,但拥有土地有不少,耕种的雇工大都来自台州、黄岩。据村内老人回忆,民国时土地每亩租金的多少有个规则,具体小港地区参照港口李家;下邵周边参照邵姻房。
出门做生意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旧时下邵村先后有两家私塾,一家是新屋邵锡九先生的家办私塾,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其孙邵宗杰成为了浙江省教育厅的厅长;另一家是后进邵旋生创办的私塾,但规模都很小。民国时期,私塾逐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924年,在旅沪绅商及家乡有识之士邵尔康、邵光黻、邵树华等十三位邵姓热心人士共同集资下,在村东河边的石作坊上建造了14间平屋校舍,于1925年春开学,取名“学达小学”。“学达”就来自御赐“学达性天”匾额的前两字。
邵锡九先生
查找民国《镇海县志》记载的十三位校董资料,确实还不一般。在百年上海《申报》资料上,有七八位在报上能查询到。
其中有民国时期上海、镇江荧昌火柴厂老板邵尔康;西泠印社会员、正谊社主干、华阳纺织染厂老板邵达人等等。
可以想象当时下邵人在上海滩的影响力。在上海说起镇海邵氏,最早想到的就是下邵人。也难怪后来邵逸夫先生寻找祖籍时,误以为自己是下邵人。
解放后,校名曾随行政调整几度更改。1955年-1980年为下邵小学,1981年-1991年为下邵乡中心小学,1992年-2003年为小港镇第三小学,2004年-2018年为小港第三小学,2018年8月30日,北仑区教育局批复小港第三小学改名“小港学达小学”;9月26日,学达小学正式挂牌复名。
2025年,学达小学将迎来百年校庆。在近百年时间里,一批批农村孩子从这里走向社会,学校为提高农村儿童文化水平、丰富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作出了贡献。
1959年和1960年学校毕业班合影
江边老桥
小浃江源于鄞州莫枝东钱湖与天童太白山麓,流经五乡碶,达渡头董即入北仑界。小浃江流过金银渡桥,穿过鄞镇江桥,在快到下邵界时江面陡然间变得宽阔起来。远远望去,小浃江上最长的七孔安乐桥犹如一位老人,静静地依偎在新桥旁边。
安乐桥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下邵村北,当地俗称“七眼桥”,东西向横跨小浃江。清光绪《镇海县志》载:“安乐桥,在小浃江,有五洞,阔三十丈,旧系东陵渡,因屡有覆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新建。”
现桥为六墩七孔石梁桥,与记载孔洞有出入。根据桥形及江面宽度分析,改建过的可能性不大,估计是记载失误。
桥中孔略高,桥面微拱,全长有61.5米。桥面由三块石板梁并列铺砌,净宽2.1米,每孔跨度为5.1米。两侧设实体栏板,栏板间置望柱,柱栏勾榫连接。
桥墩用长形条石层层叠砌,两端处理成分水尖。中孔桥栏外有桥额,刻有“安乐桥”三字,边款为“大清道光己酉岁仲吕月吉旦立、众姓仝建”。
在2007年因建设开发需要在桥北侧另造一座新桥,对安乐桥进行封堵保护。安乐桥在2000年被北仑区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邵氏宗祠
过桥后向东百米,就是下邵村的邵氏宗祠。下邵邵氏为宋代理学家邵雍后裔,于北宋末为避金兵之乱,随宋室南渡。始居慈溪,约明末迁居至小浃江边。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书为生,把自己居住的地方雅称为“安乐窝”。
下邵地处鄞镇(现为北仑)交界,东望巍巍灵峰山,西眺蜿蜒游龙山。江水四面环绕,形如小岛,航运便利,土地肥沃,旱涝保收。于是就把通向“安乐窝”的七孔长桥称作“安乐桥”。
据当地邵氏老人回忆,邵氏宗祠内原有多块匾额,其中一块“安乐窝”,一块“学达性天”还记忆犹新。其中“学达”和“性天”分别出自《论语》和《中庸》。
祠堂内的“学达性天”匾额是很有来历的。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满清经过多年的治理,天下大定。为了政权的巩固和统治需要,颁布圣谕,推崇儒学。
同年十一月十六日,康熙帝亲笔御书七块“学达性天”匾赐于天下,分别为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及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朱熹的祠堂。
消息传来,下邵的邵雍后裔欢声雷动,马上由邵氏族人士伦、育初、孝先等七人出资建造邵氏祠堂,于次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建成,把御赐匾额悬挂于祠堂中。
小浃江的水
静静地流淌着
这里的老学校
老桥、老祠堂
仍然每天在
讲述着光阴的故事
来源丨宁波档案
文图丨陈一鸣
一审丨支倩君
二审丨沈焰焰
三审丨陈旻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