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在加沙不断的炮火轰炸声中,一个5岁的小男孩死在了自家门口。
孩子的母亲在屋内泣不成声,各国记者对着尸体一顿狂拍,甚至有记者抱怨:
“现在巴以冲突的照片真难拍,没什么新东西。”
一旁的周轶君在看到这一幕后胃里翻江倒海,狂吐不止。
“小男孩躺在冰柜里,眼睛没有完全闭上,剩两个灰色的空洞。细细的黄头发耷拉在脑袋上。”
这种场景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悲伤吞噬了周轶君的心脏。
这是周轶君第一次见到尸体。
一、
周轶君是上海人。母亲是个会计,虽在教育上严谨认真,却又足够尊重女儿。
周轶君小时候的兴趣爱好很广泛。
她从小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还喜欢听摇滚音乐,看武侠小说。
父母给予了周轶君充分的自由,对她的特立独行并不多加干预,让她独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周轶君从小便学习很好,以她当时的成绩本可以在清北读书的,但是清北当年在上海没有招生名额了。
可是周轶君一直对北京很是向往,最后还是选择报考北京的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阿拉伯语。
当时的周轶君也没有想到这个决定对她以后的记者生涯有这么大的帮助。
1998年周轶君毕业后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入职了新华社。
2000年,巴以冲突爆发,死伤无数。加沙成了一个尸骸遍野的悲伤之地。
2002年,周轶君听说新华社有一个加沙战地记者的职位缺人。
得知这个消息的周轶君踊跃申请前往,然而却被多次拒绝。
理由也很简单,女性的力量相比男性要小,战场对她来说更危险了。
然而周轶君不肯放弃,多次请求前往。
她给领导写信强调女性耐力在长期外派任务中的优势,写道:
“长期的外派任务,女性的耐力比男性的爆发力更重要。”
周轶君的不懈努力最终说服了社长,她得以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
于是,26岁的周轶君于2002年成为了当时国际上唯一常驻加沙的女战地记者。
二、
她因自己的女性身份在加沙遭到诸多歧视,被骚扰,丢石头,在这里,没有人看得起女性。
军官跟记者一一握手却唯独介意这位女记者。
周轶君告诉自己:“所谓的性别强势弱势在这里太常见了,必须要忘了自己是女性。你要是成天想着自己是女性,会不会被人欺负,那就别干了,天天想这些,就哭去吧。”
加沙危机四伏,到处都是动荡与不安。枪支,炸弹,空袭已经是家常便饭。
周轶君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某次周怡君去邮局的时候,正好碰上战机投弹轰炸邮局。
她距离邮局只有短短的五十米距离,邮局在周怡君面前被轰塌,她差点就丧身其中了。
还有一次她遭遇暴徒持刀拦车,暴徒让她把相机交出来。
周轶君不肯屈服,尖刀已经抵到了周轶君的脸颊,但她还是坚持没有相机。
幸运的是官方部队及时赶来,她才逃过一劫。
周轶君白天逆着逃跑的人流赶往战场一线去采访,晚上加班熬夜写稿发往国内·。
她见过被轰炸成碎片的尸体,见过鲜血流遍大地,见过无数人接二连三地死去。
她的每双鞋子都无一幸免,被血迹和汽油染成了暗红色。
周轶君爬电线杆去屋顶上架机位
她见过一个小孩说自己明天将会成为“人体炸弹”,开心地让周轶君用相机给他拍照。
炸药空袭是这个地方的常态,你完全无法预料自己的头顶是否会有一个炸弹从天而降。
无数个人民流离失所,无数个家庭千疮百孔,这里哀嚎遍野,鲜血满地,如同人间地狱。
周轶君镜头下手持枪械的加沙小孩
周轶君记录道:
“进入加沙地带那一刻,我的心狠狠地下沉。街上没有一堵墙壁是空白,涂满了红红绿绿的阿拉伯语:“血债血还”“自杀爆炸”……话语触目惊心,还看到他们画着公共汽车被炸开的样子。”
年轻的记者周轶君在这边土地上迅速成长。
她用自己的双手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她的笔尖写下一篇篇报道,她想让全世界了解到加沙战场的真实情况。
她不顾导弹轰炸的危险,多次联系战场被重点打击的对象,“哈马斯”的精神领袖亚辛做专访。
亚辛是哈马斯的创始人及精神领袖,曾带领巴勒斯坦抵抗运动。
在以色列人的长期迫害下,他四肢瘫痪,双脚也萎缩了。
即便如此,在接受采访时亚辛依旧双眼放光,详细地跟周轶君讲解哈马斯的组织理念以及他对巴以冲突的看法。
周轶君的报道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他们背后的故事,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了巴以冲突及中东地区的复杂局势。
三、
回国后,周轶君依旧深深有感于自己在中东的所见所闻,她决定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她陆陆续续出了很多书,《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中东生死门——巴以行走观察》等等,生动地展现了中东地区的多方面情况。
2006年,周轶君加入了凤凰卫视。
她的视角从中东拓展到了世界局势,在一些更广泛的领域发表时事评论和见解。
2019年,周轶君又亲自拍摄导演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她走访了芬兰、日本、英国、印度、以色列。去拍摄这些国家的孩子,感受这些国家孩子所受的教育。
有人会认为这些哪有国际局势来得宏大深刻。
其实不然,该纪录片通过探寻不同国家的教育传统和未来发展,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本质和模式的深入思考,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关注。
周轶君的魅力就在于此,不管在哪里,她都能用自己的视角展现出很多东西,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深度思考。
结语:
周轶君用自己的勇敢与坚守让世界听到了巴以冲突背后的声音。
她用自己的身躯为中国新闻事业赢得了荣誉。
更是以自己的能力,打破了性别观念对女性的束缚。
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作出了积极贡献。
部分参考资料:
Green BAZAAR芭莎美好生活:周轶君:这是一场冒险
美嘉时代:周轶君:全中国最“勇猛”的女人!
百度新闻:《“驻巴沙战地记者”周轶君:讲述亲历巴以土地上的那些事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