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镰刀落下,彻底斩断了苏联这个庞然大物最后的生机。1991年12月,当戈尔巴乔夫在全世界的注视下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时,这个横跨欧亚的红色帝国轰然倒塌,化为历史的尘埃。
就在这一刻,远在北京的王震将军正坐在电视机前,目光紧盯着那面飘扬了69年的镰刀锤子旗缓缓降下。这位老将军的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的心情就像北京凛冽的寒风一样难以平静。
“原来我们当初都误解毛主席了啊!”王震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感慨。作为毛泽东的老战友,他曾经也对毛主席对苏联的严厉批评心存疑虑。可如今,历史给出了最有力的注脚。
让时光倒流回1965年,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特
殊的历史节点上。国际形势风云诡谲,台海局势剑拔弩张,越南战争的硝烟正在蔓延,中苏关系更是降到了冰点。而在国内,一股令人不安的歪风正在悄然滋生。
毛泽东站在中南海的湖边,望着碧波荡漾的太液池,心中百感交集。他看到了一些令人忧心的迹象:有些干部开始追求特权,有些人盲目崇洋媚外,还有人沉醉于官僚主义的温床之中。这些现象,与他在苏联看到的何其相似。
“苏联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这个问题日日夜夜萦绕在毛泽东心头。他清楚地记得,当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一场“去斯大林化”运动席卷了整个苏联。表面上是纠正斯大林的错误,实则是一场深刻的路线之争。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苏联的问题不仅仅是领导人的更迭,更是整个社会制度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特权阶层逐渐形成,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革命理想在物质诱惑面前节节败退。
一个细节让毛泽东记忆犹新。1957年,他在莫斯科参加会议时,看到苏联的一些高级干部豪华轿车成群,住着豪华别墅,过着与普通工人完全不同的生活。这种现象,与十月革命时期布尔什维克提出的理想背道而驰。
回到国内,毛泽东发现类似的“病症”也开始在中国蔓延。有些干部子女仗着父母的权势横行霸道,有些人迷恋外国商品,崇洋媚外之风愈演愈烈。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领导干部开始脱离群众,在机关大院里过起了“特殊化”的生活。
1965年初春,毛泽东决定重返井冈山。这看似是一次怀旧之旅,实则是他在寻找治病良方。站在当年战斗过的山头,看着那些依旧贫困的山村,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决不能重蹈苏联的覆辙。
就在这一年,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苏联领导人指责中国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毛泽东则直言不讳地批评苏联已经走上了修正主义道路。双方的分歧不仅仅是意识形态之争,更是两种不同发展道路的较量。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年赫鲁晓夫推行“自由化”改革,结果动摇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根基。到了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更是彻底摧毁了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的覆灭,印证了毛泽东26年前的预言。
在王震将军看来,毛泽东对苏联问题的判断堪称一种历史的预见。早在60年代,他就警告说:“苏联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我们不警惕,不及时纠正错误倾向,就可能重蹈苏联的覆辙。”
这种预见性不是凭空而来的。毛泽东深知,一个政党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部的进攻,而是来自内部的腐化。当特权思想蔓延,当官僚主义盛行,当革命理想被功利主义取代,一个政党的根基就会动摇。
1965年的一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当时,市面上出现了不少日本制造的收音机,一些干部子女竞相购买,引发了一股“崇洋热”。对此,毛泽东严厉批评说:“一个收音机就把你的革命意志收买了?这样的干部,早晚会把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卖掉!”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偏激,但历史证明它一点都不过分。在苏联解体前后,不少高官要员正是被西方的物质文明迷住了眼睛,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背叛自己的信仰。
王震将军回忆说,当年他们有些人觉得毛主席对苏联的批评太过激烈,对特权现象的警惕太过敏感。可是现在想来,毛主席是在拿着一把尺子丈量历史的深度,看到了很多人当时看不到的危险。
那场始于1965年的思想交锋,实际上是两种发展道路的较量。苏联选择了所谓的“自由化”改革,结果走向了自我否定和最终解体。而中国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始终警惕特权阶层的形成,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