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要论产品力,不少房企都要争一下。
但若论营销套路,尤其是在上海,大华则堪称顶流玩家。
近日大华业主爆料,“网红盘”大华公园柏翠,9月、11月两次开盘认筹名单,被细心的业主发现了端倪:
两次认筹名单出现大量重合,疑似“造假”虚增数据
比如大华公园柏翠9月开盘摇号公示结果中,仅仅名单第一页,12个人中就有3个人再次出现在了11月的第二次开盘摇号。
也就是说这些人花钱认筹参加开盘,结果排到前面却放弃买房,第二次又来?显然不是正常业主的操作。
可以说,大华凭借一己之力,捅出了上海楼市的隐秘角落,每天都在爆热销、抢房,到底有多少数据是真的?
总爷为了一探究竟,对两次认筹名单逐个分析对比,包括身份证号、姓名等,结果真的大跌眼镜。
不得不说,大华销售数据“水分”惊人,买房真的要当心
今天总爷就和大家聊聊,大华这个盘的疑似营销套路,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虚假繁荣”。
1
虚假热销?哄骗买房人上钩
今天的上海楼市,形成了一个独特现象:
客户买房都买红盘,如果认筹数据不佳,说明市场不认可,大家往往不敢买。
上海房管局为了确保楼盘销售规范透明,对于销售过程有严格的管控:
客户认筹之后在开盘前要摇号并公示,就是为提高开发商作假的成本和难度。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房企为了营造虚假热销氛围,逼定客户出手买房,会通过花钱请“演员”参与认筹的方式虚增数据。
而大华公园柏翠在两次摇号名单公布之后,被细心的业主们发现了端倪:
第一次开盘摇号的“幸运儿”1号筹,怎么第二次又去了?
要知道,上海认筹是需要冻结保证金的,客户花了时间、精力、金钱去认筹,拿到1号筹意味着所有房源随便选,几乎必上车。
然而这位陈姓客户操作却非常迷,第一次幸运获得1号筹,却又出现在第二次开盘摇号的名单上。
说明他主动放弃随便选房的机会,第二次开盘却又一次来参加认筹,这次摇号排在53位。
这个行为非常诡异,超出正常客户合理范围。
为了验证这种特殊情况在大华公园柏翠是否是普遍,总爷将两次认筹名单逐一筛选、对比,结果非常震惊:
第二次认筹的63组客户,竟然有32组都参与过第一次认筹
如果是那种每次开盘都售罄,存在很多购房者买不到的真正红盘,这种重复认购还能解释,但大华公园柏翠显然不存在这种情况。
数据显示,大华公园柏翠1批次开盘近2个月,网签率仅54%,也就是说1批次还有大量房源没有卖掉。
这些参与1批次开盘,明明有现成房源却没买的客户,依然跑来参加2批次,明摆着就是认筹表演。
目前,大华公园柏翠2批次认筹已经过了2周多,100套房源自称开盘当天全部卖完,至今却仅有13位网签。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我们的对比,大华公园柏翠2批次63组认筹客户中,32组都是1批次来过的,相信业内人士与懂行的都能掂量出其中的“含水量”。
当然,到底存在多少数据“造假”,可能只有大华自己知道,我们也是呈现数据中看到的问题,不过总爷听大华公园城市的业主说:
在认筹名单中,两次看到疑似物业经理的名字
2
套路不断,充满谎言的打法
下半年的上海楼市,在几针政策强心剂下,勉强维持住了体面。
高端豪宅依旧很火,但刚需市场后劲明显不足
尤其是大华公园柏翠,这个以“大宁”为噱头和卖点的楼盘,面向的是全市刚需客户,竞争尤其激烈。
于是大华公园柏翠剑走偏锋,虚假宣传捆绑上游板块大宁,碰瓷高能级板块拔高自己身价,以此来吸引客户关注。
这样充满谎言的营销打法,短期可能收效不错,但若想卖掉这个大体量楼盘,还需要源源不断的热度:
所以他们有动力制造虚假的“抢房”气氛,让买房人被节奏带起来
这也就是疑似“演员”出现的原因,大华肯定不是唯一这么做的,但可能是做法最简单、最无脑的一个:
“演员”第一次出场之后,第二次能不能换一批人?未免太懒了
尤其是第一次认筹出现的1号签,竟然还在第二次认筹名单中出现,这种离谱的情况,怪不得会被业主曝光并质疑:
大华凭一己之力,捅出上海楼市的隐秘角落
3
偏僻大盘,未来出手很困难
如今楼市前景仍然不明朗,大家在选择楼盘、开发商的时候要千万谨慎。
大华公园柏翠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从板块、流通性、口碑层面三重劣势,千万不要被营销牵着鼻子走。
首先是板块潜力不足,买房最重要的就是区位和配套
总爷之前讲过这个楼盘的问题,处于郊区、资源和配套都很一般,距离大宁商圈相隔甚远,所谓的静安大宁配套不过是镜花水月。
其次是未来流动性问题,买房要关注二手房市场增值潜力
大华公园柏翠北侧,是大华公园城市1-3期已交付房源,上千套的体量意味着挂牌量巨大,互相踩踏压价,未来二手房市场很难出手。
并且从目前的贝壳挂牌价、成交价来看,不仅是毫无性价比,已经出现明显的“期房比现房贵”的正挂现象。
另外是开发商的口碑,差的风评会让潜在买家望而却步
熟悉上海的客户对“大华”两个字非常敏感,大华上海楼盘经常因为质量和物业服务被业主投诉,资产价值更加难保障。
今年上海刚需市场,竞争可以说非常惨烈,除了产品层面推陈出新,各种营销套路也令人应接不暇。
面对楼盘营销的“碰瓷”、认筹数据的“灌水”,买房人稍有不慎就会落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