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本报记者 崔立东

11月7日,立冬。

轻霜和薄雪将田野、屋舍、农机具涂抹上一层白色,薄厚不均,若隐若现;薄雾紧贴着江面升腾、飘荡。冷空气笼罩下的小朱家村愈加安宁、和乐。

走进村里,却是一片火热的劳动场面,石板米仓在地文化主题民宿升级工程正在加紧施工。

程连坤老早就来到了施工现场,工人们来得更早,偶尔传来施工的声响在村子里回荡,让村子显得愈加宁静。

对于即将到来的冰雪旅游季,程连坤和村民们不敢懈怠,紧张、兴奋,充满期待。

别人眼中的风景,曾是小朱家村人的窘境

旷世久远的火山运动造就了神奇的镜泊湖,牡丹江宁安市渤海镇小朱家村就在镜泊湖畔火山熔岩台地之上安了家。

牡丹江水毫不吝啬地将小朱家村揽入怀中,构成了小朱家村三面环水,背倚火山熔岩台地的半岛之境。

三面环水导致小朱家村成了几近与世隔绝的“孤岛”。

村民依靠丰富的渔业资源生活也曾有滋有味,自得其乐;不过,百余年来,小村饱受水害之苦,在江水连年冲刷下,小朱家村水土严重流失。

火山喷发留下了冰冷的火山熔岩台地,让小朱家村成为“石板一块”的贫瘠之地,全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种地不打粮,除了鱼只有石头,而随着渔业资源的减少,靠打鱼,村民的生活也不好过。

早年,当地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好女不嫁小朱家,破船烂网坏鱼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程连坤站在希望的田野上。

“客土造田”,打造鱼米之乡

穷则思变,如何变?是摆在当年小朱家村人面前的重大问题。

1985年,小朱家村举全村之力栽树固土,保护生态,控制水土流失,在这座“孤岛”上栽下了一百余亩的防护林。

十几年前,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村民客土造田,在石板上覆土种水稻,到现在,累计在石板上客土造田五千余亩,种植的“石板水稻”不仅解决了全村老少吃饭问题,还对外打出了“小朱家石板大米”的名声。

小朱家村的生存与发展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针对水土流失和耕地不足困境,政府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对小朱家村进行土地治理,为小朱家村扩展了四千多亩水田,经过多年努力,小朱家村一跃成为万亩水稻大村。

2015年,程连坤父亲程继光接过小朱家村村党支部书记的“接力棒”,他和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重新梳理发展思路,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扬长避短,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

“每年400多万斤的水稻产量是小朱家村生存和发展之本,是村里发展二产三产的基础。”程继光告诉记者。

在保证水稻稳产的基础上,村里积极扩展经济作物种植,无公害畜禽养殖,打造具有小朱家村特色的绿色有机产品品牌。在牡丹江市区域市场上,小朱家村村民自产农副产品都带着“身份证”。打着小朱家村名号的地瓜、花生、笨鸡、鸭蛋等农副产品成了金字招牌。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打出了一套发展乡村游的组合拳。

村民们发现,习以为常的“江水炖江鱼”被打造成了“渔家乐”,“江鱼乱炖”被赋予了新寓意:鲢鱼、鲶鱼、鲫鱼、鲤鱼加在一起炖被起名“连年锦鲤”,再加上一条鳌花鱼,就叫“独占鳌头”!

村委会闲置的房间被打造成村史馆,将镜泊湖特有的渔猎文化和一百多年的小朱家村史结合,就成了“小朱家村渔猎文化馆”。

村民闲置的破旧农舍,被原汁原味地还原成东北特色民宿。平日安静的小渔村,一下热闹起来。

“还是原来那些东西,变了个样,就不一样了,就赚钱了!”村民们赞叹之余也感到纳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里走进小朱家村。

打造新时代的小朱家村

“背后一定有高人指点!”村民一致认为,这个“高人”就是程继光的儿子程连坤。

村民们注意到,变化是从近年开始的。2015年,程连坤回到村里,张罗兴办乡村旅游项目。

“我是货真价实的小朱家村村民,我的户口一直就没迁走。”程连坤从小就有一个目标,长大了一定回来报效家乡。

过去村民们纷纷逃离的家乡,现在却是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在程连坤眼里,最美的风景都在家乡,曾经在村里度过的艰难的日子如今都已经成了他最美好的回忆。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他,回乡第一件事就是对小朱家村进行包装、营销、宣传。

2018年,程连坤在村里成立了黑龙江省春风十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并建立了小朱家村大米专业合作社、米业加工厂。打造以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渔猎文化体验、渔家乐、民宿为主的乡村旅游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别具小朱家村特色的主题民宿。

经过9年发展,小朱家村如今已成为集乡村旅游、新型农业、精品民宿为一体的现代化村庄,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年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

一边引进来,一边走出去。去年开始,程连坤带领年轻的营销团队,研发了“汤饭”项目,并成功打造了“小朱家村汤饭”品牌。一年多时间,在牡丹江市开了8家连锁店,在成都开了3家连锁店。

当日中午11点刚过,位于牡丹江一繁华地段的“小朱家村汤饭”一下子坐满了人,程连坤说:“每家店都这么火。”

小朱家村汤饭的爆火,出乎当地业内大咖意料之外,可却在创始人程连坤的运筹之中。

“小朱家汤饭的特点是汤现熬、菜现炒、米现焖,家常菜,亲民价。重要的是米饭3元一位不限量,大米全都来自小朱家村的新米。”程连坤说,顾客多是冲着小朱家村石板大米饭来的。8家店一天营业流水接近10万元,仅大米就消耗好几百斤,真正成了小朱家村大米的体验店。

记者注意到,饭店装饰处处体现小朱家村田园风光、民宿民俗,稻作文化、渔猎文化等,构成独特的小朱家村元素装饰风格。

原来,程连坤之意不在汤也不在饭,而是在乎小朱家村的山水之间。他的目的和目标是以“小朱家村汤饭”为媒,推介家乡美景好物,让游客看见并走进小朱家村,用一碗米饭的故事和情怀叫响小朱家村大米品牌。

“乡村振兴给我提供了一个回乡创业,回报家乡的大好机遇和发展环境。”35岁的程连坤说自己已不年轻,时不待我,他要和村民们一起,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记者手记

程连坤很忙,与他沟通采访事宜,属实不畅,他常常是电话不接,微信迟复,即便回应,也只言片语,让人颇费思量。

出乎意料的是,中午时分,他竟然出现在火车站接站口。

一路上,他说个不停,从小朱家村汤饭连锁店发展规划到打造“冰村”项目,从生态优势到产业优势,从绿水青山到乡村振兴。

他声音不大,我在后座需要探头听仔细。

“小朱家村这方山水滋养了我,那里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车内交流的时间不长,他这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从大山里走出的我,感同身受。

我的家乡在小兴安岭密林深处,两山夹一沟。但那也是我见过的最美的风景,永远是我心中的“诗和远方”。

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好呢!

小朱家村是镜泊湖下一块风水宝地,那是外人眼中掠过的风景,却是小朱家村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程连坤的话不时被电话铃声扰断,我此时才明白他为啥这么急着与我分享创业的体会。

他说,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富有,更需要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于是他身边吸引并聚拢了一批青年人,他们当中有不少本村走出去的大学生,还有跟随他的一众学弟学妹。

夜幕降临,车内昏黄的灯光映照着程连坤侧脸,那是一种岁月沉淀的成熟与坚定。

他的眼神里闪烁着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那是刻在骨子里的乡土情怀。我知道,像程连坤这样的年轻人,正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在黑土地上的乡村,无数像程连坤一样的青年正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诗篇。这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蝶变,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采访结束,车窗外的夜色渐浓。我想,对于根植于这片土地的人来说,家乡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情感的底色,是生命中最柔软的记忆。

程连坤用行动诠释着这份乡土情怀,用梦想点亮了小朱家村的未来。

这,就是乡村振兴的真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