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否见过叶先生,只要读过她的书,读过她的文章,多多少少都会被她的精神所感染,也使得我们有一种使命感,要继续好好地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告诉澎湃新闻。2024年11月24日,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对方笑一而言,叶嘉莹在中国古典诗词学界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也激励了许多像他一样的古典文学学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嘉莹

“对于我们70后、80后这一代的古典文学学者来说,叶先生以新颖的视角解读古典诗词的那些文章、她所推广的诗教观念和她提出的‘弱德之美’有很深远的影响。”方笑一说。在他看来,叶嘉莹对于古诗词研究有独一无二的影响,首先是在于她的学术渊源,“她从小就接受良好的传统诗词教育,青年时代又受到老师顾随的亲自教诲。”来到海外以后,叶嘉莹很快又接触到西方文学研究的新观点和方法,“她较早地把这些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对于文本的细读,运用到古典诗词的研究当中,当时我们在中国大陆的学术界,看到叶先生这样的成果,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方笑一指出,除了这些学术研究上的影响,晚年的叶嘉莹回到中国,在南开大学任教,并积极推广诗教等观念,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诗词在怡情悦性之外,还承担着社会教化的功能,“她让我们看到,古典诗词里不仅有文学的内容,还有很多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向引导,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传统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1945年,叶嘉莹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海外高教任教,为欧美汉学研究者讲解中华古典文学。改革开放后,她给国家教委写信,请求回国教书。1979年春,叶嘉莹回国,在南开大学开始任教,培养了大批的古典诗词学者,传承古典诗词文化与诗教观念。到了晚年,叶嘉莹仍然在以各种方式亲力亲为地传播诗词文化,录音频、拍视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广大读者讲解古典诗词。2020年,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讲述了她传奇的人生故事。

“当很多古典文学学者还在书斋里的时候,她已经走到了广大的学生和古典诗词爱好者当中,尽可能地把诗词讲得深入浅出,对于推动当代的诗词繁荣有很大的作用,”方笑一说,叶嘉莹给后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人文的学者留下了精神性的影响,“她是推崇诗词、推广诗词的学者的一个象征,影响了后来几代古典文学学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嘉莹。中新社记者 佟郁 资料图

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开播,至今已经播出了九季。作为大会的命题专家,方笑一记得,叶嘉莹担任节目的学术顾问,并在访谈中明确表示对《中国诗词大会》肯定和喜爱,这对于当时参与节目制作的学者们来说,是很大的鼓舞。她曾在一次访谈中说“看到社会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人士都对古典诗词抱有浓厚的兴趣,我真是高兴,觉得自己于上世纪70年代末回国教授古典诗词的选择没有错!”

“有这样一位前辈学者的鼓励,我们做这个节目感觉更有动力了,想要把这件事情做好还是很有意义的,”方笑一回忆起当时收到叶嘉莹的来信,仍然觉得很感动,希望诗词与诗教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几年前,教育部主办、南开大学承办“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大赛在诞生之初,以叶嘉莹的号“迦陵”命名,方笑一是决赛的评委之一,“能够参与到诗教的推广工作中,我觉得非常有幸,”他说。

在方笑一看来,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诗词文化,这和叶嘉莹不遗余力地推广诗词有很大的关系,“诗词文化经过叶先生的演讲,以及现在各种传媒方式的传播,它的影响力在迅速地扩大。以前大家觉得诗词很小众,现在有很多喜欢读书的年轻人都在关注诗词,懂得诗词方面的知识,以诗词的积累为荣,有时候看到一个风景,可以用古人的一句诗来形容,我觉得这个现象挺好的。”方笑一指出,叶嘉莹一直提倡诗词的背诵和创作,自己也留下了很多诗词,“我觉得这些都是她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