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突然,一大群人从扶梯和直达电梯涌来。眨眼功夫,他们就排成了一条几十米长的队伍,准备取号入座,等待午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被震惊了。看了看表,才早上10点,北京合生汇购物中心的门刚刚打开。

我转头问身旁的冷艳君:这些不会都是你雇来排队的“托儿”吧?

冷艳君是麻辣烤鱼品牌“烤匠”的创始人。在成都,烤匠是大众点评热门榜总榜第一的餐饮品牌。北京合生汇店是他们走出川渝地区开的第一家店。开业才一个多月,就已跃居北京地区热门榜总榜第一。我很好奇她到底做对了什么,所以这次来北京调研,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见她。顺便蹭顿烤鱼。

她说,我们不会花这个钱,都是顾客给面子。不过排队确实太长了,甚至有人开始倒卖号码。前几天还有便衣来卧底,抓走了三个黄牛。所以我请你9点就来,就是为了不插队,这对排队的顾客才公平。

请你吃烤鱼,我也要亲自取第一个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抬头看向冷总的脸。她说这话时的神情,不太像是凡尔赛。

“排队的人确实很多,”我对冷总说,“但这会不会是虚假繁荣?你们的实际业绩真的也这么好吗?”

冷总犹豫了一下。然后还是拿出了手机,给我看数据。

烤匠目前有71家门店。在餐饮行业普遍承压的这几年,烤匠却一直保持逆势增长,2022年上半年,平均单店收入同比上涨9.3%;2023年上半年,继续上涨27.7%;2024年上半年,仍保持15.6%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单店收入的增长,而不是总收入。总收入的增长可以通过开设新店来实现,那只能说明扩张能力。而单店收入的持续增长,才真正体现了企业的经营能力,也证明了其穿越经济周期的本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来源:烤匠)

都说2024年,餐饮业实在是太卷了。这个数据,得让多少餐饮企业羡慕。我忍不住说,我想替那些仍在困境中挣扎的餐饮企业问一个问题: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冷总说,说得不一定好。但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对一家餐厅来说,增长最重要的当然是好吃,这是重中之重。但在谈“好吃”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顾客到底为什么要“出来吃”。

什么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来吃”的关键,是“出来”

冷总继续说,我们一直认为,顾客决定要不要来烤匠吃烤鱼之前,要做两个决定。第一,出不出来吃;第二,出来吃什么。

出不出来吃,大于出来吃什么。

为什么出来吃?我们的调查显示,人们去餐厅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更可能是为了完成社交、约会、庆祝等“任务”。

我放下夹烤鱼的筷子。这是我第一次从餐饮创始人口中,听到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里提出的“任务”(Jobs to be Done)这个概念。

那怎么帮助用户完成社交、约会、庆祝等“任务”呢?

冷总指着天花板说,你看这家店,我们没有用明亮的大灯,而是采用分散的星光,使整个空间略显昏暗,像电影院一样。但每张桌子上都有一盏独立的灯,既能照亮食物,又不会刺亮顾客的脸。虽然店里有50多张桌子挨得较近,但每一桌都被灯光自然分隔成私密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抬头环顾四周。难怪坐在这里感觉如此轻松自在,原来是这种光线设计带来的私密感。现在的年轻人,在熟人面前社牛,在陌生人面前社恐。这样的光线设计,让他们能在朋友间自在交谈,不用在意邻桌的目光。

冷总说,我给你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过生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社恐也能过好生日

过生日,是年轻人来餐厅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服务好这个“任务”,我们需要做好四个关键步骤:

第一,提前预定。没人会提着蛋糕到处找餐厅吧?过生日要的就是“确定性”。所以一定要能提前订。

第二,有仪式感。我们会用气球和海报装饰。给寿星准备帽子。为顾客提供不社死,但有惊喜的生日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收个礼物。谁过生日都想收礼物。就算嘴上说不要。所以我们准备小蛋糕。唱生日歌。写张贺卡。有次来了几位聋哑人。我们就用手机打字。滚动播放"生日快乐"。他们特别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帮拍照片。现在聚会都要发朋友圈。所以服务员必须会拍照。有个小姑娘存钱买新手机。就为了给客人拍美照。我们还把照片打印出来。夹在贺卡里送给寿星。

有意思。原来如此。难怪我们聊天这会儿。都听到三遍生日歌了。复购和转介绍,是一家餐厅的生命线。而过生日,确实是一个非常高效的转介绍场景。

但是,过生日,也有很多选择啊。比如快餐厅。比如大酒店。比如火锅店。

没错。解决了“出不出来吃”的问题。下面就要解决“出来吃什么”的问题。我们有一句口号,你听过没有?

“不吃火锅,就吃烤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吃火锅,就吃烤匠

作为一家在川渝扎根11年的餐厅,我们深知火锅在这里的地位。

其实,以前大家回四川,更多是吃回锅肉,或者其他四川美食。但是,这些年经过品牌们的努力,吃火锅的心智已经形成。

对川渝人来说,无论是升职、签约还是考试通过,第一个想到的庆祝方式就是吃火锅。火锅已然成为这个地区最大的餐饮品类。

那我们去改变这个心智吗?

不。那太难了。不现实。我们不要改变这个心智,我们要借助这心智。年轻人聚会想吃火锅很正常。但你总不能天天吃火锅吧。于是我们在地铁、电梯等各处大量投放广告:不吃火锅,就吃烤匠。到处都是。深入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只要你想“出来吃”,并且闪过一个念头:今天就不吃火锅了吧?然后,“不吃火锅,就吃烤匠”这句话,就会从你的脑海中“蹦”地一下跳出来。

我一边吃,一边听得入神了。

坐在我面前的这位麻辣烤鱼餐厅的创始人,深谙品牌经营。她说得没错。把品牌和一个重要的决策场景关联起来,就是打造用户心智。比如,怕上火,就喝王老吉。困了累了,喝红牛。小聚小饮,江小白。

对了,那为什么要专注做麻辣烤鱼呢?烤鱼不是还有蒜香、青椒等多种口味吗?我问道。

为了做到最好吃和地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做到好吃,就必须专注

大众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我们的研发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想把一道菜做到让用户认可的最好吃,就必须专注。

我说,是的。消费者记住一家餐厅,往往是因为它的特色菜:费大厨因辣椒炒肉闻名,小南国以红烧肉著称,太二则以酸菜鱼打动食客。你不能说,你什么都好吃。因为用户记不住。我们确实必须专注。可是,为什么专注在“麻辣烤鱼”上呢?

冷总说,给你看一个沙利文的调查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普及度和满意度,来分类今天的烤鱼口味,有些口味比较小众,比如怪味烤鱼,豆豉烤鱼。有些口味比较常见,比如蒜香口味,剁椒口味。都不错。都有成功的品牌。但是你看数据,只有麻辣口味,普及度和满意度都最高。

为什么?

因为烤鱼这道菜本源自川渝,在川渝,大家就喜欢吃麻辣的。麻辣口味,是穿越了周期、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口味。所以,烤匠作为川渝本土的烤鱼品牌,决定专注于麻辣,做更地道的麻辣烤鱼。

是的。我说,这意味着,麻辣口味是消费者选择的“最大公约数”。做好麻辣烤鱼,就能获得最多的消费者。但同时这也意味着,麻辣口味是最难做出差异化的。因为每家烤鱼店都有,消费者选择太多。

是的。这很难。但这就是机会。所以,我们决定用工程师的思维,来研究一道“麻辣烤鱼”。

什么是“工程师思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不是厨师,我是美食工程师

烤匠的麻辣烤鱼,是我研发的。但是,润总你知道吗?其实我不会做菜。我只会吃。我热爱美食。我愿意为了一道美食,坐几个小时的车去体验。然后,从用户的视角,用工程师的思维,来研究它为什么这么好吃。

麻辣烤鱼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是因为同时具备了“麻辣”和“烤”的属性。麻辣是年轻人喜爱的口味,烤制是年轻人喜爱的烹饪方式,同样是麻辣口味,火锅是煮,麻辣烤鱼是烤制,更加多了一份焦香感。

那怎么研发呢?

先说“烤”。

润总,你经常说你喜欢吃“火锅烧烤小龙虾”。所以,你不用说,我就知道你一定喜欢吃烤鱼。因为烤鱼,它既是烧烤,也是火锅。

我有种被看穿了的感觉。我还真是非常喜欢吃烤鱼。年度演讲的闭关期间,唯一放纵自己的一次,就是吃烤鱼。烤鱼确实好吃。可是,为什么呢?

冷总说,烤鱼的美味主要来自两个环节:一是鱼皮在高温“烧烤”下产生的美拉德反应,二是鱼肉在“火锅”汤汁中的充分入味。要做好烤鱼,就需要用工程师的思维去深入研究,如何实现“外焦里嫩”这一完美口感。怎么实现?她指着厨房里的一套设备说,这就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烤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将烤制时间严格控制在13分钟,这是为了保持鱼肉的嫩度——烤太久会导致水分流失,影响口感。同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鱼皮烤至酥脆,就需要高温。经过反复测试,我们最终将炉内温度设定在380℃。

380℃+13分钟。这就是外焦里嫩的核心。

再说“麻辣”。

花椒麻,辣椒辣。但是,中国有40-50种不同的花椒,近200种不同的辣椒。用哪几种花椒,加哪几种辣椒,再加上哪些其他香料、调料,比如豆瓣酱,怎么炒制,才算最好吃呢?

有意思。我说,理论上,这就是一个无限选择中,找出最优解的工程学问题。它几乎就只能靠“双验”:经验和实验。就像爱迪生试了几千次找到钨丝一样。

没错。冷总说,我们经过3个多月的反复实验,研发总监的白头发都熬出来了,最后发现了一个3种花椒和3种辣椒的组合,能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浓郁的麻辣风味。这就是你今天吃的味道。我们认为,这就是来自川渝地区,最“地道的麻辣”。我们的麻辣烤鱼还入选了成都、重庆非遗。也算是得到了官方认可。

这就是烤匠的“麻辣烤鱼”。

原来如此。

我突然有点担心。冷总,你不担心我把这个写出来,大家都学会了吗?

没关系。因为这是不断迭代的。你看这个烤炉,有些格子上是有门的,有些没有。为什么?因为鱼不一样。鲈鱼的鱼皮比较薄,所以需要关上门烤。这样,更有“蒸烤”的风味。江团的皮更厚一些,所以要开着。这样,鱼皮更容易酥脆。我们一直在迭代。所以,不担心。

而好的迭代,一定是源自永不停止地钻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的迭代,一定是来自永不停止地钻研

我每周都要在自己家的烤匠,吃4-5次烤鱼。多年来如此。不断钻研,还有什么可以提高的地方。

比如,这个烤鱼盘。

传统的烤鱼盘大多是长方形,虽然适合摆放鱼身,但配菜就很难处理:放在鱼上影响观感,放在两边又无法均匀受热。怎么办?重新设计。经过了300多天,12稿的设计,我们最终把烤鱼盘设计成了圆形。鱼的外面,有大量空间放配菜。这样,才能把烤鱼从烧烤,变成火锅。

再比如,这个豆花。

四川人喜欢吃豆花。但是四川的蘸水豆花,是黄豆做的。比较散,吐水多。跟烤鱼的焦脆感有冲突。可是,我很想让顾客尝到小时候妈妈给我做的豆花味道。于是,我四处寻味、拜师学艺。我找到了一位师傅。他家三代传承做豆花。我们一起探讨,最终选择了用东北黑豆做豆花,这样营养价值高,口感紧致Q弹,能给烤鱼加分。最终,我们研发调试了8个多月,最终,大受用户欢迎的黑豆豆花,成为了我们的标配。

现在我们的门店里,每天都要磨豆花。早上磨的中午吃,下午磨的晚上吃。因为这样的口感,才最好吃。

我忍不住又吃了一块豆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的。我说,好的产品,不是从数据里来的。比如,75%喜欢吃辣,我就辣一点。82%的人喜欢吃甜,我就甜一点。用统计学,是做不好餐饮的。好吃,必须亲自钻研。最终,才能让用户喜欢吃。

冷总说,尤其是让本地人喜欢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人觉得好吃,才是好吃

你去一个城市。你的朋友请你吃饭。他是不是会对你说,我今天不带你去那些游客吃的网红餐厅。我带你去我们本地人喜欢吃的餐厅?

是的。我说,这是因为面对游客的餐厅,很多都是“单次博弈”。大家图个新鲜。尝完鲜之后,发现也就这样,就不会去第二次了。但就算大家只去一次,这些餐厅也有不错的生意,因为总有尝鲜的游客。

但是面对本地人的餐厅不同。他们只能“重复博弈”。这家店面对附近几公里的人群。它唯一生存的可能性,就是让附近的人重复来吃。怎么才能让他们重复来?你不可能把他们绑来。只有好吃。

对的。所以,我们一直以“本地人喜欢吃”为第一原则。

我问,那你怎么知道自己做到了呢?

有一次,一个明星来成都开演唱会。互动的时候,突然台下传来了整齐的声浪。这个明星没听清楚。第二天,台下的观众又开始了整齐的声浪。似乎对明星喊些什么。明星认真听。发现大家在喊的是:不吃火锅,就吃烤匠。

我听得有点将信将疑。这有点夸张了吧?你确定这不是你们的营销活动?她说,真不是的。我们完全没有安排。就是成都本地人觉得好,所以向他们的偶像安利。我也是收到现场用户发来的视频,才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要你能不断迭代,做到本地人喜欢吃,甚至是非常喜欢吃,那你的生意怎么会不好。

有多好?我问,你们的翻台率是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轮翻台率

这是个好问题。冷总说。

在最近的几年,中国餐饮业不太好。翻台率能做到5桌,就已经算是比较厉害了。但是烤匠成都春熙路店,和北京合生汇店,翻台率都超过了10轮,已经几乎达到了极限。在成都重庆,一些本地人聚集的购物中心,也超过了5轮的翻台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很厉害。我说。一家餐厅的收入,基本等于桌单价,乘以桌数,再乘以翻台率。你们在成都的客单价,基本稳定在90元左右。四人桌,就是360元每桌。而每家餐厅的桌数,是固定的。所以,餐厅单店收入增长的核心,就是翻台率。也就是平均一张餐桌,一天能服务几桌客户。你这么高的翻台率,是怎么做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首先是好吃。另外,就是抓住了“烤鱼正餐化”的机遇。

一个人一天要吃3.5餐。早餐、午餐、晚餐。这是3餐。还有一些人会吃夜宵。比如成都人。这算是0.5餐。所以一共是3.5餐。

在很多年前,烤鱼是夜宵。只服务于那0.5餐。所以品类不大。但是后来,随着购物中心的发展,也是因为大量品牌的共同努力,烤鱼完成了“正餐化”。进入了大众的午餐和晚餐。所以,烤鱼可以服务于3.5餐中的2.5餐了。于是,这个品类爆发式地增长。

但即便这样,10轮的翻台率,确实也已经到极限了。我们平均每餐的用餐时长,是75分钟左右。做到10轮,就意味着,门口已经一直在排队了。

再想提高,怎么办?就只能在提前点菜,和快速换台上想办法了。但是,这些地方的优化空间都不大。所以,我们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决定,走出川渝。那么去哪里呢?

去流量溢出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流量溢出的地方

什么是“流量溢出的地方”?

我们在川渝地区耕耘了11年。很多本地人,都带自己的外地朋友来吃过。他们中有很多人,因此迷上了烤匠的麻辣烤鱼。每次来成都,都要来吃。这些到成都吃过烤匠的外地人,就是我们“溢出的流量”。

我们发现,我们溢出的流量,很多都在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广州偏甜。上海最卷。所以,我们最后选择了北京。

我问,你确定在外面排队的,真的是你们“溢出的流量”吗?不是慕名而来尝鲜的新客户?

当然有新客户。但是我们的数据显示,开业1个多月以来,60%左右的客人,都是以前在川渝吃过烤匠的。大家来的原因是,我终于可以不用飞去成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给你讲个故事。

有一位客人,带着自己的朋友来店里。我巡店的时候和他们聊了几句。他说,你们一定要和成都的味道一样啊。我可是给我的朋友们打过包票的啊。

还有一位客人,直到深夜才排到队。吃完已经没有地铁了。我说,要不我给你报销打车费回去吧。他说不用。你已经帮我省了飞成都的机票了。

甚至还有一位廊坊的客人,居然从廊坊开车来到北京,吃了一顿麻辣烤鱼,又开回了廊坊。

我们开业一个多月,没有打折活动,也没有储值优惠。我们只是通知了系统里在北京的客户。这就是在有“溢出的流量”的城市开店的好处。你不需要用促销获新客。你只要用通知召回老客。

但是顾客越是如此信任,我越是觉得如履薄冰。每天都在想着怎么改进。

哦?怎么改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户选谁,谁就能活下来

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学习彼得·德鲁克。越学,越觉得自己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彼得·德鲁克?我很少听到餐厅创始人告诉我,她在学习彼得·德鲁克。更多人会说,他们在学资本,在学定位。

是的。彼得·德鲁克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我们每个月有四个一定要开的会。

第一,是班前会。迎客之前,讲一些服务中的具体案例,如何做得更好。以及给大家打气。

第二,是日会。每天结束,我们都要复盘今天的问题,提出改善计划。第二天就立即改进。

第三,是周会。每周门店班组一起讨论,我们经营情况如何,本月最重要的那1-2件事,进展怎样。

第四,是月会。每个月,我们都要指定本月最重要的1-2件事。1件最好,不超过2件。然后所有人全力以赴做好。

如此循环,永不松懈。

肃然起敬。管理是永远的护城河。只有日耕不辍,功不唐捐,让所有员工都把心思放在用户身上,企业才能做好。因为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企业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创造客户。

就是这样。冷总说,我们必须永不停歇地创造客户。这个时候谁能活下来?

客户选谁,谁就能活下来。

说得真好。

吃完最后一口“花椒冰淇淋”,我们站起身来,走出餐厅。

餐厅门口,依然排了很多人。

是啊。谁能活下来?客户选谁,谁就能活下来。门口这些排队的客户,用自己的钱包,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时间,选择了烤匠。而这一张张的排队号,本质上就是一张张穿越周期、逆势增长的“船票”。

我们一边往外走,我一边问冷总:那你什么时候开到上海?她说,等我们准备好。

我说,好。

等你们准备好。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作者/ 刘润编辑/ 二蔓版面/ 黄 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437篇原创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