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渝协同推进西部科学城建设,图为西部(成都)科学城。 图据新华社

11月2日,从成都东站乘坐G8609次动车到重庆沙坪坝的重庆女孩侯雨岚,成为成都车站今年发送的第1亿名旅客。今年前10月,成都向重庆发送铁路旅客646.2万人次,日均超过2万人次。“没想到我是第1亿名乘客。”侯雨岚告诉记者,她来自重庆,经常到成都出差。侯雨岚的双城之旅,是成渝两地密切往来的生动缩影。

在高铁的助力下,成渝地区“双城生活”已成为现实。“感谢成渝两地社保局的通力协作,让我爸能够如此便捷地享受到工伤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政策……”日前,工伤职工兰云福的儿子在朋友圈中感慨道。兰云福的便利就医体验背后,是成渝实现工伤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目前,2024年1—10月成渝异地就医分别直接结算128.89万人次、132.37万人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台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全面提速”到“乘势跃升”。

在这一态势当中,双核联动共下“一盘棋”——重庆主城都市区与成都市共担新使命,共推“双核引领,区域联动”。在川渝合作框架下,近年来,成都与重庆聚焦“五个互联互通”“五个共建”,相向而行、同向发力,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持续走深走实,贡献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联动联建

两方“拾柴”火焰高

4年多来,重庆成都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指导,着眼服务国家战略全局,聚焦双核引领,聚力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大力推进两地双核联动发展。在川渝合作框架下,围绕“五个共建”,建立了双核联动联建会议(决策层)、工作专班(执行层)、工作协调组(协调层)三级工作机制,以“清单化、项目化、具体化、可视化、可感化”的要求,推动两批次72项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合作项目事项加快落地,奋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共投共建、相向协作、共同争取,不仅要“你情我愿”,更需要久久为功。2022年,成渝双方研究确定了第一批34个合作项目事项,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23年成渝双方研究确定了50项合作项目事项。其中,包括14个共投共建合作项目事项,25个相向协作合作项目事项,11个共同争取合作项目事项。两地获批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实现全国首个城镇职工医保缴费年限跨省互认,首辆成都造氢能源商用重型卡车贯通成渝氢走廊……最新消息显示,2023年50个合作项目事项已完成40项,其余10项完成年度目标并接续实施。

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聚力推动“双圈”重大项目建设,按月调度项目进度,结合“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打通项目堵点难点,确保项目有序实施。2024年1—10月,成都市牵头负责的26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68.85亿元,投资完成率108.14%,超时序24.81个百分点。

区县合作推进更深入。各区(市)县充分发挥改革创新主体作用,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双圈”区(市)县结对合作全覆盖。成都高新区串联11个重庆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现生物创新券跨区域共享共用;锦江区、渝中区合力打造“宜商锦渝”品牌,携手优化营商环境;温江区、巴南区深化产业融合,共筑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五个共建”

双核联动共下“一盘棋”

在双核联动联建上实现更大突破,是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关键一招。四年多来,重庆成都两地立足实际,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优势互补、共投共建,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资源、城市服务功能、社会公共政策“五个互联互通”,成立5个专班全面推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现代化国际都市“五个共建”。

强化“双核”联动,基础设施要先行。聚焦“交通圈”,成渝正着力提升多式联运水平,完善市域铁路网络,增强航空运输能力,积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2024年前三季度,成都重庆两地航空旅客吞吐量已超1亿人次、同比增长14.9%,居全国前列。中欧班列(成渝)线路增至50余条,1—10月开行5208列,同比增长12.1%,累计开行量居全国第1。

聚焦“产业圈”,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崛起。成渝两地获批全国首个跨省域先进制造业集群,成渝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11%,成为中国大陆第三、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建成全球最大的OLED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柔性显示产业集聚地。共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超百家企业相互参与产业上下游供需配套合作,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已于近日进入工信部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公示名单。

聚焦“科创圈”,共建西部科学城,成渝两地协同争取创新政策支持,共同获批“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方案。天府实验室与金凤实验室深化合作,两地科创资源实现共用共享,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等50余家企业、高校、院所提供算力服务,共同组织“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企业进高校、科技成果进区县项目发布、成果对接等活动200余场次,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聚焦“金融圈”,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协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落地子基金6只、总规模近百亿元。实现全国首次“电子口岸卡”跨海关关区通办。重庆银行、成都银行等67家金融机构成立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两地农村土地经营权首次实现相互交易。

聚焦“民生圈”,共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协同开展全国首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试点,实现工伤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国首个城镇职工医保缴费年限实现跨省互认,打破了医保政策的地域性限制。2024年1—10月,成渝异地就医分别直接结算128.89万人次、132.37万人次。持续开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题旅游列车”,累计开行班次超500次、互送旅客超100万人次。精心打造2024成都世园会“重庆园”,推出世园会成渝主题红色记忆主题、大都市大三国等系列双城文旅特色线路产品和入境游精品线路。联合举办成渝消费节。

持续发力

共谱区域合作新篇

党的二十大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日前发布的《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更是进一步明确,聚焦“双核引领、双圈互动”,优化成都核心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与重庆共同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

多种疾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多种电子证照亮证互认……当前,双核联动联建已驶入“快车道”。近年来,川渝通办的便民事项不断推出,让群众更好享受同城化便利生活;随着成渝地区交通设施联通程度不断加深,沿线人才、资源、信息流动更加频繁,对于沿线企业升级、产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0月底,英特尔宣布在成都增加3亿美元注册资本扩容,成渝两地“吸引力”进一步凸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目前两地在分析总结前两批合作项目事项的基础上,正在谋划第三批合作项目事项:围绕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交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开路先锋作用;围绕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为目标,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两地先进制造业合作不断走实走深;协同推进西部科学城建设,着力提升重大原创成果供给能力;进一步完善金融领域联动工作机制,推动政策互认、制度互通、资源互用;围绕公共服务领域的难点堵点、高频事项谋划实施一批重点合作项目事项,不断提升两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咬定青山不放松。下一步,成都将加强与重庆的规划对接、政策衔接、功能链接,着力推进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等重点工作,以双核联动联建的实际成效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泰山

原标题:双核联动整体成势 成渝齐心唱好双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