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老的中医也能走出年轻的路
近日发布的《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指出:“上海中医药服务能力、学科建设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哎哟不怕”栏目采访沪上多位知名中医,探讨海派中医如何传承与创新。
作为第一位受访嘉宾,上海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陆嘉惠认为:现代中医既要传承好传统中医的理念与方法,也要有创新意识,这样才能跟上现代医学的步伐,焕发出年轻的生命力。
陆嘉惠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女医师协会会长。上海市中医医院血液病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
40岁之后才真正开窍
上观:您当年为何会选择血液科这一中医的冷门学科?
陆嘉惠:我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进入岳阳医院内科工作。由于毕业实习期间去过不少科室,唯独没有接触过血液疾病,所以这一领域对我来说很有挑战性。
我很感激我的老师黄振翘和周永明。他们治学严谨、中西医功底都很扎实。他们的为人、行医深深影响了我。进入这一领域后,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就这样成了血液科医生。
中医的成材周期非常长。有人说,中医通常要40岁之后才真正开窍。只有积累了大量的医学知识、临床经验、人文修养,并且有了一定的人生感悟后,才会用与人打交道的方式去看病。
上观:怎样用“与人打交道的方式”看病?
陆嘉惠:西医看病,关注得更多的是疾病本身,而在中医眼里,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人。中医强调整体观,比如注重身心同治。
以我从事的血液疾病来说,严重的血液肿瘤患者往往面临人财两空的困境,花了很多费用,但最终还是无法治愈。他们来看中医时,大多已经进入晚期,身心俱疲。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我们会充分考虑病人当前的身体状态能不能耐受处方中治疗肿瘤的药物,并根据病人的身心状况,衡量用药的轻重缓急。我们可能会在药方里加一些安神、抗焦虑的药材,或者用药先缓解病人胃口不好的问题。让病人的饮食、作息感觉舒服起来,这就是“人大于病”的诊治思路。
很多病人和家属都会问我,平时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血液疾病患者的饮食确实有很多讲究,我会一一提醒。但我也会告诉他们,有一个原则不能忽视——千万不要把心情吃坏。如果过于严苛,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胃口不好,那心情也会变差,或者逼自己吃不喜欢吃的东西,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西医要精准互补
上观:尽管中医注重身心同治,但很多人似乎把中医疗法视作辅助疗法,不确定中医到底能不能治好病。您怎么看?
陆嘉惠:中医自古以来就能治病,而且能看急病、看重症、看疑难症。中医并不等同于调理,不能把中医与养生画上等号。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医能发挥优势的领域确实在缩窄。过去这三十多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血液疾病的治疗进步得非常快。作为血液科医生,我们有过成就感,但也有迷茫的时刻。
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为例,过去有不少病人长期服用中药治疗。1998年,我进入血液科工作,病房里有很多慢粒病人。自从西药格列卫问世后,大大提高了疗效,很多病人不需要吃中药了。此后,随着西药的更新换代,不论是疗效还是病人的生活质量,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急性再生障碍贫血也是我们传统的优势病种。我刚做中医血液科医生的时候,很多急性再生障碍贫血患者都用纯中药治疗。中药能够很好地控制急性出血、稳定血象、提高血象。
后来,随着骨髓移植技术的进步,以及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已经形成体系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案,渐渐地不再使用了。
现在,还有病人在我们这里首选纯中药治疗,病情控制得很好,但这只是少数案例。
上观:您是如何走出迷茫的?
陆嘉惠:现代医学技术虽然能大大提高疗效,但在消灭病灶的同时,难免会破坏人体的内环境,甚至有可能导致继发性肿瘤。现在身患两种肿瘤甚至三四种肿瘤的病人已经不罕见。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阴与阳是此消彼长、动态平衡的。对于肿瘤治疗,中医主张祛邪扶正。祛邪可以理解为抗病毒、抗肿瘤,而扶正就是调整人体内环境,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对生命的养育与呵护是中医的优势。无论人处在什么阶段和状态,中医都可以采取相应的调与治。
在西药层出不穷、现代医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传统中医药仍然有优势。因为哪怕是疗效显著的药物,仍有耐药、复发的可能,中医药对于这些人群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也就是说,中西医可以很好地互补。
中医的思维方式不能丢
上观:作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您认为中西医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互补与结合?
陆嘉惠:中医、西医应该把各自擅长解决的和不能解决的问题都放到面上,客观地拿出数据,共同探讨、碰撞,找到互补的关键点。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精准结合,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2016年,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率先提出中西医协同攻关疑难病种。我们上海市中医医院与瑞金医院开启了协同合作,攻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此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立项,全国共批准了7个中西医协同合作项目,我们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我们和瑞金医院血液科又共同申报了淋巴瘤项目。
多年来,在王振义院士的带领下,瑞金医院血液科与中医有不解之缘。我们一起制定研究方案,彼此信任,形成了默契,真正惠及病人。
上观:在不少病人看来,中西医结合似乎就是用西医的检查方法再加上一点中药。
陆嘉惠:如果中医不懂把脉,依赖化验报告、检查报告,开药的时候用一点中药,可能会有短期的疗效,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病人的问题。长此以往,中医、中药就会慢慢走入绝境。
新的医学进展、新的药物,中医都需要了解与掌握,但最终还是要回到真正的中医理念。不能抛弃中医的思维方式,更不能抛弃望闻问切、辨证分析等看家本领。
这就牵涉到“病证结合”的问题。西医看的是“病”,中医辨的是“证”。两者结合,就是要把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这对中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可见,做一个优秀的中医并不容易,既要有丰富的知识、触类旁通的悟性,还要懂得临床应变、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