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冯晓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篇首发于《九江日报 · 长江周刊》2024年11月24日,总第1009期。

概述:

1925年11月20日,同文中学创始人库思非在汉口去世。

库思非(英语:Carl Frederick Kupfer,德语:Karl Friedrich Kupfer,1852 年 6 月 8 日 - 1925 年 11 月 20 日),美以美会德裔年议会来华传教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九江同文中学创始人。

评述:

同文中学,不仅在九江,在江西省,它也是最值得讲述的一所学校。同文的历史很曲折,它曾经是九江的骄傲,是江西近现代教育的代表,它是教会中学与私立中学的典范,它培育了一大批赫赫有名的人物。

同文的历史可以分为教会同文、私立同文和公办同文三个阶段,出于某种原因,其中的第一个阶段在校史中被有意无意漠视了,其实它最辉煌的时代恰恰是这一阶段。至于主事教会同文的校长库思非,他的贡献如今已很少被提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文书院西北角,20世纪初 图源:《九江老照片》

本篇就来讲讲库思非的故事。库思非是德裔美国人,1852 年出生在德国图林根州格赖茨县的卡岑多夫,幼年时随父母移民美国,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惠灵长大。因为都是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区域,这些地方到现在也没多大名气。

1881 年,库思非毕业于招收德裔为主的华莱士学院,与莉迪亚·克里尔(Lydia Krill)结婚。同年,他受美国基督教美以美教会的派遣,来到九江。

按照同文校史记载,库思非到九江后,掌管了埠阆小学的校务,他在新校址内修建校舍、开辟操场、充实设备,将其升级、改造为小学、中学两级体制学校,并以《中庸》一书中“普天之下,车同轨,书同文”之典,将学校取名为“九江同文书院”。同文之名,由库思非所起,同文中学,由库思非开办。

如此说来,库思非是同文真正的创始人。但以上这段简历令笔者有些疑惑,一位只有 29 岁的传教士,本科毕业后(那个年代毕业都很晚)刚到中国,就被委以重任,担任教会在江西省最重要学校的校长,可能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申报》1898年7月14日

为此笔者查询了一些早期的报刊杂志,并未找到埠阆小学的相关资讯。1898 年 7 月 14 日,同文书院之名才第一次出现在《申报》上,这是一次教学成果展。由“英国”同文书院翟牧师,请九江道府各级官员,驾临书院,检阅毕业生演习电学、光学、化学及测量等,并举行宴饮,宾主尽欢而散。

1898年的同文,已经开设物理、化学等先进的科学技术课程,但学校没什么名气,文中提到的翟牧师,显然不会是库思非(Carl Frederick Kupfer)的音译。为此笔者几经周折,找到了基督教美以美教会在九江的传教史,才厘清这段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同文书院方向拍摄的能仁寺 摄影:库思非(可能)

1881 年,也就是库思非来到九江之前,美国传教士托马斯·卡特 (Thomas C. Carter) 开设了一所名为福勒大学(Fowler University)的男子高中,以纪念传教士协会秘书查尔斯·亨利·福勒 ( 1837 - 1908 )。这所学校是中国最早开设英语课的普通学校之一(以此可见同文历史之悠久)。当年年底,卡特牧师因健康状况下降而被迫离开,新来的库思非接管了学校。

如果这段历史是可信的,则解决了笔者诸多疑惑。库思非并不是学校的创始人,创始人卡特因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才将学校交给了他。且笔者一直就不相信,美国传教士会根据《中庸》为学校取名,从教义来说,儒学和基督教是完全对立的。这么说来,同文是为了迎合中国人而起的名字,它的教会名是福勒大学(Fowler University),“University”不是现代意义的大学。据记载,1884-1885 年间福勒大学从九江英租界搬到了南门外的新校址,并将大学(University)改为学院(Institute)。

无论从中方还是美方的记录来看,库思非的确是同文的主要创建人。他在同文担任了 7 年校长,受命离开九江,前往镇江、南京等地做传教工作,后回到美国进修。1896 年,他从雪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文历任校长名单 图源:wordpress.com

从以上校长名单中可以看出,1898 年请客吃饭的翟牧师,很可能是时任校长James Jackson(詹姆斯 · 杰克逊),注意其读音接近“翟”。笔者还查到一段历史,1883-1886 年间,库思非的妻子莉迪亚 · 克里尔担任了儒励女中校长。

1901 年,为了纪念德裔宗教领袖南伟烈(William Nast),同文书院(实为福勒学院,Fowler Institute)更名为南伟烈大学(William Nast College),中文称“同文大学”,库思非博士再次出任该校校长。

1901 年,在南伟烈大学的校园里,发生了一件挺稀奇的事件。据校史记载,在校园内修建房屋时,从地下挖掘出数坛唐代开元年间的古铜钱,传教士将这批古钱带去了美国。而这段故事,在当年的报纸上却有另一种说法,《申报》1901 年 4 月的一则新闻中称,工人在书院内做土建时,掘出开元古钱数十贯,却将其藏匿了。当然不可能全被藏匿,不然哪会有新闻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文书院楼的铭牌 图源:张廷

总之,教会拿到一部分古铜钱,并将其运往美国出售,所得款项作为修建同文书院楼(穆思堂)的部分资金。为了纪念这件堪称奇迹的事件,在当年的同文书院楼挂了一块匾,其上镶嵌了 70 枚挖掘出来的铜钱。从上面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出,牌匾上已脱落了几枚铜钱。

库思非再次担任同文校长后,南伟烈步入了提升之路。学校增设高等课程,开始时有两年大学课程,1905 年时已具备完整的大学课程,但并未达到真正意义的大学水准。虽然如此,它仍然是江西历史上第一所西式大学,南伟烈不仅在江西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使得同文之名远播省内外,其优秀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校风吸引了一大批江西和周边省份的优秀青年前来就读。同文历史上名人辈出,正是库思非校长苦心经营所结下的累累硕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文书院楼,1910年 图源:《九江老照片》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德裔身份的库思非被控有同情德国而不忠于美国政府的行为,1918 年,教会命令他退休,交出院长之职,在南伟烈大学工作的其他德裔人士亦被迫离开。

库思非等人离开后,南伟烈大学开始走下坡路,经费被缩减,高等教育课程逐步减少。到了1920 年,大学停办,复改为“三 · 三”制完全中学,但大学之名一直保留到 1927 年,与同文书院之名混用。1928 年,在国民政府收复教育主权的潮流中,同文书院率先成为在江西省立案的学校,12 月,学校改制完成,英文名南伟烈被废除,更名为私立同文中学,从而完全摆脱了教会的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申报》1928年12月8日

从 1881 年开办同文书院(福勒大学),到 1901 年开设南伟烈大学,到 1928 年转为国中私校,这所教会学校的历史合计 47 年(如包括埠阆小学为 61 年),它的故事至此终结。至于私立同文中学的故事,以后再讲吧。

库思非接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开设英语课的学校,亲手创建了江西第一所西式中学、第一所西式大学,他前后担任校长 26 年,使其成为江西最好的学校,培养出了一批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几乎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同文,献给了九江。

1918 年被驱赶后,他于 1921 年再次返回九江,带来了从美国募捐到的 3 万元,提出重建南伟烈大学,却遭到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江近讯 《申报》1922年1月15日

据报载,同文为库思非开了欢迎会,年已七旬的老校长看到学校现状,当场痛哭流涕。他虽被拒绝,仍不舍旧地,表示要在庐山居住,颐养天年。

1925 年 11 月,库思非在汉口一家医院去世,依其遗愿,归葬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