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晚年坦言:如果不是这两个人,我怎么会丢掉江山退守台湾?
星河逍遥游
2024-11-24 21:49黑龙江
在中国近代史上,黄埔军校的创立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闪耀在军事教育的天空。他为中国培育了一大批的将领。
1924 年,在那个局势动荡的年代,孙中山为了给中国的革命事业注入强大的军事力量,用意为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迈出的关键一步,决定筹建黄埔军校。
起初孙中山先生想要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兼军官学校校长,负责筹备,但许崇智力不从心,一切委之于上校参谋陈翰誉,可陈翰誉目空一切,骄纵自私,处事多失公平,导致各方不满。当时的蒋介石为粤军总司令部的参谋长,奉派到苏联考察军事。
就在此时,苏联人的目光敏锐地聚焦在了蒋介石身上。在他们的分析和判断中,蒋介石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既没有掌握实际的权力,也不具备强大的势力。倘若在自己的大力举荐之下,蒋介石能够出任校长一职,那么日后他必然会对自己满怀感恩之情,并且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利益和目标效力。
在苏联人的算计下,三番五次的用尽各种手段向孙中山大力推荐蒋介石,逼迫孙中山接受他们的提议。但无论苏联方怎么推荐,孙中山都不看好蒋介石,更不同意他担任校长。
听闻消息的蒋介石内心充满不甘,心想自己在苏联学习过创建军校的经验,再加上陈炯明叛变事件中,自己对孙中山鞍前马后,怎么也算救驾有功,这校长之位应该是自己的。没想到表面看着自己是孙中山的心腹,实则还是不肯重用他。
此时的蒋介石也算是对孙中山的心思有所了解,他明白直接伸手朝孙中山先生要官职,肯定不行,如果这样的话,对他的声誉也会产生影响。于是不吵不闹,心生一计,干脆主动辞去官职,返回家中,采用了以退为进的巧妙策略。
当听闻蒋介石辞官的消息,苏联人彻底按捺不住内心的急切。他们担心自己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于是直接向孙中山施加压力,逼迫孙中山应允让蒋介石出任校长。一面是苏联的施压,另一方面是黄埔军校迟迟不能开办他内心也着急。最终,孙中山无可奈何,只好同意蒋介石出马。就这样,蒋介石得以出任黄埔军校校长,这一机遇彻底改变了他自己的人生命运,也为中国的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蒋介石自幼便沉浸在各类诗书的海洋中,广泛涉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青年时期,他还曾远渡重洋,留学日本,接受了异国的文化和思想熏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称得上是一位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大知识分子。
在那场隆重的就职典礼上,蒋介石满心欢喜、兴高采烈地对着台下众多充满朝气和期待的学生说道:“欢迎大家来到黄埔(PU 三声)军校。”
听到这话,台下的学生们顿时一脸茫然,心中充满了疑惑。他们在心底暗自思忖:学校不是叫做黄埔(BU 四声)军校吗?校长怎么会说叫黄埔(PU 三声)呢?
甚至还有些学生怀疑自己的认知,心想:校长饱读诗书,肯定不会读错,看来是我自己一直以来念错了字。还好今天听到校长的正确读音,才没让自己闹出笑话。
实则是因为蒋介石是浙江人,对广东话并不熟悉。外加上在上海呆过数年,上海有个黄浦江,因此蒋介石因为习惯,竟然在不经意间误将“黄埔”和“黄浦”视为同音,这才将“埔(BU 四声)误读为埔(PU 三声)”,并在公开场合多次这样念。
由于蒋介石的地位和影响力,没有人敢质疑他的读音,即使广东人都知道他念得不对,也都索性跟着一起念“埔(PU 三声)”。逐渐黄埔军校的全体师生在蒋介石的带领下,都把“埔(BU 四声)念成埔(PU 三声)”。久而久之,老百姓也跟着念黄埔(PU 三声)军校。
随着黄埔军校的名声大噪和蒋介石的影响力,1953 年,一家出版社怀着严谨和负责的态度,着手编写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华字典》。当编到“埔“这个字的时候,编辑们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对文字的精准把握,突然惊觉这个字原本的读音是“BU 四声”。然而,在黄埔师生这么多年的“错误引导”下,全国的老百姓早已习惯了将其念作黄埔(PU 三声)军校,而对黄埔(BU 四声)军校毫无所知。
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编辑们感到十分无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们只好给“埔”字标注了两个读音。就这样,“埔(PU 三声)”正式成为了官方认可的读音之一。也成了黄埔军校的专属读音。
蒋介石怕是做梦都未曾想到,只因自己当初不经意间的一个读音错误,全国的百姓竟跟着他一起读错,最后连权威的《新华字典》都不得不对他做出迁就。1949年,在解放战争中彻底失败的蒋介石退居台湾,致死到今遗体也未曾回到他晚年朝思暮想的大陆家乡。而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完全可以说是蒋介石自己一手造成的。
蒋介石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充满了权力的争夺与政治的博弈。他从一个崛起于民国初期的军事将领,逐步成为国民党的核心领袖,统治中国大陆长达二十多年。为何有着巨大优势的国民党会失败呢?世人普遍认为是因为国民党失去了民心。
然而退居台湾期间,他依旧不死心,时刻谋划着要反攻大陆,但最终都是黄粱一梦。晚年的他,自知此生想再重回大陆是不可能的了,这才对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然蒋介石是一个极其自负的人,他很难从自身去寻找丢掉江山的根本原因,于是便将责任归咎于他人。并在日记中坦言:如果不是因为这两个人,我又怎么会丢掉江山退守台湾?他说的这两人是谁呢?
第一人李宗仁,大家应该也不陌生,是原国军一级上将、副总统、代总统,与蒋介石的关系错综复杂。北伐时期,李宗仁与蒋介石有过密切的合作,甚至在北伐胜利后,两人还曾互换兰谱,结成异姓兄弟。
蒋介石一直试图将国民党的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他不容许有任何威胁到他独裁统治的力量存在。而李宗仁凭借自己的军事威望和政治影响力,逐渐成为了蒋介石权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这让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特别是在淮海战役中,桂系部队按兵不动,未出兵相救,这让蒋介石非常愤怒。
此外,李宗仁在1949年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后,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成功当选代总统,这让蒋介石对他心怀不满到了极点,他认为是李宗仁的争权夺利,才导致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和凝聚力的下降,也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走向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人马歇尔,是美国的国务卿,曾在二战期间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停,目的是希望通过他们的介入在中国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政治格局。起初马歇尔的到来,一开始让一直得到美国大力支持的蒋介石非常兴奋,也将马歇尔视为比较信任的人之一。
蒋介石希望美国能够完全站在国民党一方,给予国民党更多的军事援助和政治支持,以便他能够彻底消灭共产党。但马歇尔并没有毫无节制地满足蒋介石的要求。而是主张国共双方通过谈判来解决分歧,建立一个联合政府。
1946年3月中旬,马歇尔因故回国,但他前脚刚走,国共就开战了。三天后马歇尔回到中国给蒋介石施压,一气之下,马歇尔向美国提出了对国民政府武器禁运的建议。失去美国援助的蒋介石,在此次内战中损失了整个东北地区,继而在之后的国共大战中,蒋介石屡屡挫败。后来蒋介石将自己丢掉江山的另一部分原因归咎于马歇尔,认为是马歇尔打乱了他的计划,削弱了他的军事力量,最终让他失去了在大陆的统治权。
而蒋介石真正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各有各的见解,但是其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包括内部腐败、战略失误、派系斗争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因为他的种种行为失去民心。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唯有拥有人民支持的人才能赢得天下。故也是以上多种因素相互交织,才导致国民党最终失败的。
在20世纪中叶,中国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革。国共内战的硝烟弥漫,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权在战争中节节败退。1949年,蒋介石带领残部退居台湾岛,从此与大陆隔海相望。
这一去,蒋介石内心其实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生于大陆,这片土地承载着他的家族根基、成长记忆以及曾经的权力中心。尽管在战争中失败,但在他内心深处,对大陆始终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这种情怀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更是一种对落叶归根观念的执着。
晚年的蒋介石更是希望有机会能回到大陆。死前的遗愿也是希望自己的遗体能够安葬在大陆安葬在奉化老家,这也是他对自己人生归宿的一种期望。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去世前也留下和父亲一样的遗言:一定要迁回大陆!
从此蒋家迁回大陆的两代愿望就落在了蒋孝勇的身上。蒋孝勇虽然出生在台湾,但家族内部对大陆的记忆和情感传承一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如影随形。
在病重时,蒋孝勇仍不忘祖父和父亲的遗愿,这个遗愿对于他来说,就像是家族交给他的一个神圣使命。他深知祖父蒋介石和父亲蒋经国在生前对大陆的眷恋,那是一种跨越海峡的思念,一种对家族根源的追寻。
1996年,身患癌症蒋孝勇,自觉时日无多。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他决定在生前尽力完成这个对家族意义非凡的遗愿,希望能够给家族一个交代,也希望能够实现祖父和父亲最后的心愿,决定就“两蒋”移灵大陆问题,召开发布会。
发布会上,蒋孝勇面容庄重而坚定,站在众多媒体和各界人士面前,郑重地说了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