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目的何在,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就是为了在大别山创建和巩固根据地,发动群众和开展游击战争,待时机成熟,直捣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这个战略设想是完全正确的,可是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初期,面临的困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初期,连打了3场败仗,部队的一些士兵出现变得纪律松弛,斗志下降,部队出现了右倾情绪,对整个军队以及后面的根据地创建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邓小平和刘伯承等一些将领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9月27日,邓小平在河南商城王大湾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被人称为“不握手会议”。
当一些干部跟邓小平握手时,邓小平拒绝了。邓小平说:“现在仗没有打好,不要握手了。”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邓小平是个敢于担当,负责任的将领,现在部队打了败仗,自己也有责任,自己得先反省。幽默而不失风度,委婉含蓄而不逃避。
邓小平在会议上指出了当前部队出现的问题,要增强士兵的斗志,反对右倾情绪,克服纪律松弛的思想,是打好胜仗、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基础,越是困难时,高级干部越要以身作则,鼓励战士们坚决勇敢地消灭敌人。
刘邓大军打了败仗,在发动群众方面也面临诸多的困难。对于创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站稳脚跟,邓小平也是有点担心的,虽然大别山区是原红四方面军的根据地,仍保留着革命传统和开展游击战争的基础。
但是当地的群众对于刘邓大军的到来存在很大的抵触心理,对部队不是很信任,所有人都认为,当地的群众会出来欢迎自己的到来,可是他们要失望了,因为群众根本不敢出来,更不要说迎接了,都躲得好好的,不愿靠近士兵,生怕会伤害到他们,所以部队刚进入大别山没有向导,没有粮食,部队陷入了困境。
因为大别山已经远离了我军的后方,相当于刘邓大军已经是孤军深入了,所以对其的军事供应存在不及时,粮食短缺,加上已到冬季,地处高海拔,士兵们的保暖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了,很多的士兵都还是穿着薄薄的衣服,严寒的天气让士兵们感到不适,部队只好自己动手缝制冬衣了。
可以说,挺进大别山虽然不像长征那样路途遥远,但是其艰苦程度丝毫不比长征容易,部队都是经历了千辛万苦,在敌人的层层阻击下,靠自己的努力成功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为之后我军的战略反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