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气呼呼地跟我吐槽她儿子,她说儿子的班主任提醒她,她儿子最近在学习上有点松懈,请她关注一下,抽时间和孩子聊聊。
朋友自然很重视,很快就跟儿子聊了聊,结果她没说几句,儿子就很不耐烦,母子二人不欢而散。
我一点也不意外,我朋友是急性了,我估计她所谓的跟孩子聊天,大概率是她用质问的语气问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她家十岁的小男孩也不是好惹的,母子俩沟通不顺很正常。
朋友说,她不能忍受的是,儿子认为老师在针对他,却不去反思自己。比如这次,是因为他上课跟同学说了几句话,而别的同学说话老师就不怎么管,于是儿子认为老师不公平。
我安慰朋友,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沟通确实需要技巧,恰好我刷到心理咨询师王立宁老师的一个视频,也许对她有帮助,于是我把视频发给了朋友。
王立宁老师说,孩子在9-12岁这个阶段,父母要完成角色的转变,从主导者变成引导、启发的角色。
立宁老师说,孩子在9-12岁已经进入青春期的预备期了,父母这时候不是孩子生命中的主角了,而是准备从他的生命中开始慢慢地退出。父母的角色,从主导者开始变成一个引领和启发、陪伴的角色。父母在这时候要告诉孩子,你是你生命的主角,是你学习的主角。
立宁老师举例说,老师给她打电话,说她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学习不认真。这时候,她直接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了,她问女儿,希望妈妈怎么做,怎么回复老师?老师为什么会打电话?
女儿脱口而出,老师胡说八道,跟她过不去。
立宁老师笑了笑,班级40多个孩子,怎么老师就跟你过不去呢?她这样说,是启发引导女儿,不妨从老师的立场思考一下,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反思。
立宁老师又问,老师怎么会突然胡说八道的,没关系的,跟妈妈说说,你做了什么事情让老师有这样的错觉的?
或者换个角度想,假设把它当成老师的错觉好了,你做了什么事让老师跟妈妈打电话呢?
女儿说她当天和同学说了会儿话,以及翘课。立宁老师接着问,什么时候说的?女儿说,上课的时候说的。
立宁老师笑了笑,这下清楚了,人家都上课呢,女儿在说话,还觉得是老师冤枉她了。
女儿不服气,别人也说话,老师怎么不管?
立宁老师安慰女儿,这证明老师看重你,在老师眼里,你很重要,老师关注你。
女儿说她不想要这种关注。立宁老师说,等有一天老师把你当臭狗屎了不理你了,你会更失落的。
女儿想了想说,这倒也是。
立宁老师又问女儿啥时候翘课的,女儿说她在宿舍睡了一觉,后来老师找来了,她跟老师干了一架。
立宁老师问,如果你是老师,你什么感觉?
她说,这时候让孩子换位思考,换位到老师的角度,换位到父母的角度。
她经常跟女儿说一句话,那句话非常管用,她会问女儿,如果你是我,你怎么办?如果你是我,你怎么处理?如果你是我,你怎么回复老师?
女儿说,如果我是你,我就扛着压力跟老师说,别管我闺女,她爱咋地咋地。
立宁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如果这么说了,那未来你在这个学校里,在这个班级里,你就是那个被忽略的人,一旦你被老师抛弃了,你被学校放弃了,你自己就得不到任何协助了。
讲完这句话,女儿看着她说,也对,能理解。
立宁老师说,在孩子9到12岁这几年,家长们要用自己的思想和孩子的思想进行一个探讨式的教育,一定要给孩子腾出一个思考的空间,反思的空间以及修正的空间,把问题统统交给孩子。这样做,是在孩子这个年龄段满足他的部分心理需求,让教育是顺遂的。
她举例说,就像我们种树,几月份把树种下去,等到它多大的时候该剪枝,什么时候该防虫,以及如果狂风来了,要做什么措施等。很多时候我们养孩子跟种树是一样的,我们养一个孩子,通常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以及根据父母们养育我们的经验来养育。
但在孩子9-12岁这个阶段,家长们如果了解一些人格发展理论的话,需要把主权慢慢地转交给孩子,退出主导者地位。立宁老师说,如果父母们能做到这一点,那他们在孩子3-12岁这个年龄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完成了。
是的,养育孩子,各个年龄段有不同的养育要点。在9-12岁这个年龄段,孩子们渴望拥有更多的主自权,父母们也不能再把孩子当成小孩子。于是这时候父母要完成角色转换,从主导者变成引导、启发者,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沟通,以及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冲突。
最后,希望我们能和孩子和谐相处,相亲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