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杰

在山东考古史上,丹土遗址和两城镇遗址具有特殊意义。两处考古遗址最初的发现、挖掘都与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关系密切。其后随着挖掘与研究不断深入,更有梁思永、王湘、祁延霈、刘曜、刘敦愿等著名考古学家参入进来。如今两城考古遗址公园雏形已显,不久即可开门纳客。丹土遗址因受地理地形等影响,只能做好原地保护,待时机成熟再行进一步规划。

甲辰仲秋,笔者驱车由五莲县城出发,一路欣赏峭立俊秀的五莲山脉,开始丹土、两城镇考古遗址简短寻访旅程。

王献唐父子及刘敦愿对丹土遗址的发现、发掘

王献唐(1896年—1960年),原籍山东潍县(今潍坊市)王家寨子村,明朝祖上迁居今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办事处大韩家村。

从地理位置上看,大韩家村与丹土遗址所在的五莲县潮河镇丹土村以及两城遗址,相距不过20公里。两地不仅同属古代东夷文化圈子,或者说共受莒文化影响,而且民俗民风相近。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五莲县在行政区划隶属上为昌潍地区,即现在的潍坊市,1992年划转设立不久的日照市。从历史上讲,五莲和日照地缘关系密切,是大海与丘陵交汇的海岱地区,民间交往频繁。正是由于如此,王献唐的父亲王廷霖先生出于对故乡故土的好奇与热爱,因自己饱有历史常识,于1900年首先发现丹土村的古城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丹土,顾名思义红土之意,因村东侧有大片红烧土而得名。如果这片红土与丹土之名仅仅是简单的起承关系,毫无疑问,这片红土在前,丹土名称在后,应该是后人以当地特点顺口叫起来的。问题是,遗址原来的名字是什么呢?似乎并不明朗。

五莲县博物馆有专门的丹土遗址介绍:“丹土遗址位于五莲县潮河镇丹土村,因东侧有大片红土而得名。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有大汶口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周、春秋战国至汉代等遗址、遗物,其中以龙山文化为主,且延续时间最长。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和龙山文化中期三个连续扩展的城址,其中大汶口文化城址是目前海岱地区经过科学发掘最早的城,堪称‘海岱第一城’。该城址于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既然是一座城,而且是“海岱第一城”,那么就一定会有一个城市的名字,现在看来文献无可查,考古无所征。那么,王献唐之父王廷霖先生是如何发现这个古代城址呢?

王廷霖,清末日照人,生卒年月不详,师承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日照人许瀚,有《泉币图》等金石著作。有一次王廷霖漫游五莲县时途经丹土村,在村民种地抛弃在路边的乱石里,捡到一些石器、陶片等古物,他根据自己所积累的金石知识,初步确定为石器时代遗存,因此成为发现丹土遗址第一人。

后来,王廷霖先生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儿子王献唐,1934年春,供职于山东省图书馆和山东古迹研究会的王献唐,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傅斯年即派著名考古学家李济任组长的考古组前往日照一带进行考古田野调查,考古学家王湘、祁延霈不仅确定了王廷霖先生发现的丹土遗址确为旧石器时代古城遗址,而且还相继发现与丹土遗址不远的两城、尧王城等龙山文化遗址多处,并对此进行科学调查,为日后的考古发掘打下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丹土遗址确定以后,有关考古部门对此进行多次挖掘。1954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的袁明、王思礼前往调查;1957年,山东大学历史系刘敦愿先生带领山大考古人员对丹土遗址进行调查,共采集石器标本83件、陶片标本65件。这些石器主要是用“琢磨法”制成的,带有明显的生产、生活使用磨痕。表面磨制光滑、个别还有钻孔,但样式简单,与相距很近的两城遗址遗物相比略显粗糙,因而刘敦愿先生断定丹土遗址稍早于两城遗址。考古部门先后五次对丹土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资料,除石器、陶器外,还有玉器、铜器,带有显著海岱地区器物特征。

非常遗憾的是,因为丹土遗址与丹土村合为一体,很大部分是在村庄地下,严重影响遗址进一步发掘与保护,过去数次挖掘现场已经被回填,有的甚至再次在遗址之上覆盖建筑物。现在能够看到的,就是立在村头的两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其他别无可见之物。与村里的人交谈,他们对自己村子里的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知之甚少。原来存在于村东的那大片红土也被风吹雨打消蚀去,没有从前那么明显的痕迹了。

梁思永主持发掘的两城镇遗址

从丹土村穿过一片玉米地中的田间小路,十几分钟车程就到了两城镇遗址。虽然村外没有明显标志,但进得村里,一个不大的广场边,矗立着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在通往遗址的小路绿化带,以及村民还在种庄稼的田里,间隔几米就放置着一个仿造的高大黑陶器物,有蛋壳陶高柄杯、陶簋等,都是龙山文化标志性出土文物。虽然这些器物放置于此略显突兀,但至少说明这里的人是在用自己的认知与智慧,保护老祖宗留下的遗物。顺路前行,更让我惊奇的是一个叫做“两城镇遗址”的考古现场,现在已经初具规模,高大的风雨棚建设完毕,复原的考古现场也已布置到位,只是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两城镇遗址”隔路相望的,是一片庄稼地和树木,挖掘机正在工作,平整出了一小片地方。问及工作人员,得知这里是两城遗址的配套项目,将来与遗址合二为一,建成考古遗址公园。这是作为弘扬传统文化题中应有之义。

关于两城镇遗址曾经有一种说法,这是王献唐最初发现的。在两城遗址发现之前,王献唐作为山东省的省方代表,参与组建山东古迹研究会,于1930年到1931年协助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工作,是当时较早接触龙山文化的山东考古与历史学者。另一个原因是,王献唐的老家大韩家村离两城镇近便,他的父亲王廷霖又是第一个发现了丹土遗址,并由王献唐报告给中研院史语所的傅斯年等人。因此,很多人把两城遗址的发现也归结于王献唐。

后来有学者经过前后资料查找比对,没有找到当事人包括王献唐本人对此的零星文字,应断定王湘、祁延霈为最早发现人。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栾丰实认为,随着近些年历史学者对王献唐学术生涯的研究深入,很多历史资料足可证明,两城遗址虽然不是王献唐最先发现的,却是在他的努力下,终于促成了1934年史语所考古组派出王湘、祁延霈等专家,对鲁东南沿海地域的考古调查,进而发现了两城遗址。

两城镇遗址第一次发掘的时间是1936年5月,“梁思成先生和祁延霈、刘曜两君到日照县的两城镇开始发掘”。

根据参与发掘工作的刘曜先生记述,两城镇在日照县(今日照市)北和诸城县(今诸城市)南的交界处,它本身就是两县管理,镇的北部属于诸城,镇的南部便是日照县管了。他们所发掘的两个遗址,就在镇的两边,一个是紧靠着镇的瓦屋村北,一个是离镇一里多的大孤堆东,都在诸城境内。这次挖掘到7月22日结束,共进行67天。刘曜先生就是后来改名为尹达的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考古学者对于两城镇遗址的关切与进一步调查始终没有停下脚步。山东大学历史系刘敦愿先生数次利用节假日,自费坐长途车到两城遗址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他与两城小学的老师、学生,以及一些村民成为好朋友。当时两城镇遗址一带有什么新的发现,他们就想方设法以最快速度转告刘敦愿先生。

现在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著名的刻纹玉圭以及收藏于山东大学的部分玉器,就是由这些村民通风报信,刘敦愿先生将其带回的,可谓贡献巨大。1995年山东大学与美国耶鲁大学(后改为芝加哥富地博物馆)合作,启动以两城遗址为中心的区域性系统调查,联合调查队队长是山东大学考古系蔡凤书教授,美方负责人为文德安博士,从此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调查工作。

从1934年发现两城遗址,至今已有90年。栾丰实先生在2009年出版的《两城镇遗址研究》前言中饱含感情地写道:“我们怀念为两城遗址的发现、调查、发掘和研究做出贡献的梁思永先生、刘曜先生、祁延霈先生、刘敦愿先生等老一辈学者。也感谢为保护两城镇遗址做出切实努力的日照市各级领导、文物干部和两城镇村民,没有他们的保护工作,位于十个行政村近万人口驻地的两城镇遗址很难保存下来和延续下去。”

期待两城镇遗址公园早日建成开放,使之以崭新的姿态继续下去,迎来下一个百年征途。

(本文作者为高级记者、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