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从公于迈。简文帝司马昱任抚军将军时,有一次与权臣桓温一同上朝,两人互相谦让要对方先走。不得已,桓温走在前面。一边走一边说着先秦诗歌《伯兮》里“伯也执殳,为王前驱”两句话(我执兵器,做君王的前锋)。司马昱也用先秦诗歌《泮水》里的“无小无大,从公于迈。”来回答(无论大小,我都跟着你出游)。
简文帝登基八个月就得了重病,在咸安二年(372年)七月,连发四诏,催促桓温入朝辅政,桓温故意推辞。几天后,简文帝病情加剧,册封会稽王司马曜为皇太子,遗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并说:“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出身于太原王氏的侍中王坦之,将遗诏改为“家国事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王导)故事。”简文帝驾崩后,皇太子司马曜登基为帝,是为孝武帝。
桓温在宁康元年(373年)二月,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入京。不久,桓温生病,又回到姑孰,威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多次派人催促。王坦之、谢安等延宕其事。该年七月,桓温病死。谢安在桓温死后,请孝武帝从嫂崇德太后褚蒜子临朝听政。东晋实权仍由士族门阀把持,只不过由谯国桓氏逐渐转移到太原王氏和陈郡谢氏手中。宁康三年(375年)五月,王坦之病死,谢安与桓温弟弟桓冲分处中外,形成东晋权力结构的新平衡。
孝武帝登基以来,一直面临氐族政权前秦的威胁。东晋西部的益州和梁州在宁康元年(373年)冬,已被前秦攻陷。太元八年(383年)八月,苻坚下诏大举攻晋,试图统一中国,淝水之战终于爆发。当时,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而东晋北上抗击秦军的总共兵力才8万。在宰相谢安的主持下,以谢石(谢安弟弟)为大都督,谢玄为前锋,北府兵为主力,前往迎战,终于大败前秦军队。淝水之战后,东晋趁北方大乱之机,收复了巴蜀及山东河南的大片失地。
题外话:褚蒜子四次临朝听政。
褚蒜子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褚洽,官至武昌太守。父亲褚裒,任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褚蒜子聪明有才识。少年时即以名家女身份选为琅琊王司马岳的妃子。咸康八年(342年),晋成帝司马衍去世,司马岳即位,是为晋康帝。同年十二月,晋康帝立褚蒜子为皇后。
建元元年(343年)九月,褚蒜子为晋康帝生下皇子司马聃。次年九月,晋康帝去世,年仅两岁的司马聃即位,是为晋穆帝,褚蒜子晋升为皇太后。当时晋穆帝年幼,领司徒蔡谟等人上奏,请褚蒜子临朝听政。褚太后第一次临朝摄政,即后来的垂帘听政。
升平元年(357年)正月,晋穆帝已十五岁,褚太后还政,退居崇德宫。升平五年(361年)五月,晋穆帝去世,时年十九岁。晋穆帝死后无子,迎立晋成帝的长子琅玡王司马丕即位,是为晋哀帝。晋哀帝对政事不感兴趣,迷信方士,成天不吃饭,只吃金石药饵。因而,年纪轻轻便病倒在床。拖了一年,仍不见好转。大臣们再次请出褚太后临朝摄政。
兴宁三年(365年),晋哀帝去世,因无子嗣,褚太后立晋哀帝之弟琅玡王司马奕为帝,自己继续临朝摄政。咸安元年(371年)十一月,大将军桓温亲赴建康,以皇帝司马奕不会生育为由,暗示褚太后,请废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丞相司马昱为帝。褚太后全盘考虑后,同意桓温所求。司马昱即位,是为晋简文帝,褚太后不再临朝听政,被尊为崇德太后。
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去世,太子司马曜即位,是为晋孝武帝。孝武帝年幼,桓温又去世,群臣上奏请褚太后再度临朝听政。太元元年(376年),因孝武帝已经成年,褚太后下诏还政于孝武帝,复称崇德太后。太元九年(384年)六月初一,褚太后在显阳殿去世,终年六十一岁。七月二十八日,孝武帝将褚太后安葬于崇平陵。
太元元年(376年)正月初一,孝武帝加元服,崇德太后归政,谢安以中书监录尚书事,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次年,谢安推举自己的侄儿谢玄为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扬州市)。两年后,又兼领徐州刺史,驻节北府(今镇江市)。谢玄在此期间招募刘牢之等骁将,整合他们麾下以流民为主的军队,组成了赫赫有名的“北府兵”。北府兵战斗力极强,不仅巩固了陈郡谢氏的势力,更为江左华夏政权的存续提供了坚强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