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基础再设计 | 2024基础设计教育国际会议暨实验教学展举办

2024年11月18日,“基础再设计——2024基础设计教育国际会议暨实验教学展”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开幕。本次活动由浙江省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承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入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议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副院长韩绪,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赵璐,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资深教授宋建明,以及来自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的各位专家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专业基础教学部全体班子和教师,来自全国30余所兄弟院校共1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副主任李轶军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议现场

启动仪式上,金一斌、韩绪、宋建明、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Helena HyvÖnen、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主任李沐五位主办方代表和同学们 共同抛入象征“设计十问”的小球,以此揭开本次活动的序幕。

基础再设计 | 2024基础设计教育国际会议暨实验教学展举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启幕仪式

开幕致辞

Opening Address

开幕式上,韩绪、Helena HyvÖnen、李沐分别作为主办方、学术专家和承办方代表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设计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韩绪

韩绪教授代表设计学学科建设委员会对专业基础教学部发起本次活动表示肯定和感谢。他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基础的设定和改革源于对全局的重新判断,并提出两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要改”和“怎么样改”,寄望把“基础再设计”从大问题和小问题两层次充分讨论、论证。同时,他对与会专家和嘉宾表示感谢,期待通过深入讨论和无私分享,探索中国设计教育的新基础的基本模式与面貌,共同为中国设计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Helena HyvÖnen

Helena Hyvönen教授认为,设计基础教育的研讨是必要的。她认为,设计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找到重要的、核心的知识,并创造空间让学生可以自由学习、犯错、创新。她提醒我们应以学生的未来为导向、以设计思维为导向,重新审视和设计基础教育,引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部教学部主任李沐

李沐教授回顾了艺术教育中基础何为、何为基础的探讨和演变。他提到,在AI时代,艺术教育更需注重认知训练与创新创造。基础教育应打破传统树状结构,形成更灵活多元的块茎结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他感谢国内外专家参与基础教学研讨论证,并期待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优化课程设计,提升设计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以学生为中心是中国美术学院基础设计教育的立足点。本次活动中,基础部召集同学们积极提出设计相关的问题,并最终汇聚成“设计十问”。这些问题也得到了17位学术专家的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嘉宾合影

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

围绕本次会议主题“基础再设计”,17位国内外特邀专家依次作主题发言。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督导吴小华和专业基础教学部副主任李轶军担任论坛学术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教授 原卡内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兼院长

Richard Buchanan

Richard Buchanan教授聚焦于设计教育的基础与发展,强调设计教育不仅涉及材料和技艺,还应涵盖设计思维和尊重人类尊严的原则。设计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文化革命,与当时经济学、人类学等学科共同发展。演讲回顾了设计面临的四大历史性挑战:大规模传播、大规模生产、人机互动及系统和组织设计。设计不仅是创造产品,更是讲述故事、解释世界和赋予文化意义。基础教育需帮助学生理解设计作为“解读世界”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讲故事的能力。评估学生应以其进步和接受批评的能力为标准。教师在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尊重他人和探索潜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最后,Buchanan教授指出设计师应致力于为人类生活增添价值,支持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并强调了教育的渐进性和长期性对培养未来设计师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专业教授清水恒平

清水恒平教授介绍了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学科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基础设计专业(Science of Design)注重探索形态的本质及生成逻辑,将基础教育视为连接日常与非日常的桥梁。这一理念深受包豪斯影响,并由向井周太郎赋予哲学意义。在核心课程“形态论”中,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理解形态的生成规律,让学生在受限条件下创造新形态,培养他们对规则的理解能力,以及突破自身想象的创造力。课程通过三个练习帮助学生探索形态生成的方法论。一、学生在点阵网格的限制下设计字母,并通过变形网格来发掘字形的多样性。二、通过描摹线条提取元素,创造26个字母,体验从外部素材中生成字形的过程。三、学生选择两个无关物体,通过粘土手工实践探索其形态变化的逻辑,创造出过渡形态。通过这些练习,学生能够突破传统的局限,激发创造力,为未来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设计创新教授Ashley Hall

Ashley Hall教授的演讲聚焦于设计教育如何应对当代技术、气候变化和消费模式的挑战。演讲指出,传统以产品为核心的设计方法需要重新审视,以适应未来的需求。设计教育必须为22世纪的创作环境做准备,未来人类将与人工智能及其他物种协同工作,共同推动创新。设计作为连接技术与社会的桥梁,不仅在塑造理想未来中发挥作用,还应对潜在的全球问题。演讲强调了现代设计实践中系统素养、跨学科方法和行为学洞察的重要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行为的积极改变。团队合作和跨文化理解被认为是设计工作的核心,合作与适应能力愈发重要。通过调整设计教育的培养模式,演讲倡导培养具备战略视野、系统思维和协作能力的设计师,以便在复杂多变的未来环境中有效应对挑战并推动社会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Helena HyvÖnen

Helena HyvÖnen教授以“如何成为一名未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设计师”为题展开,特别聚焦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天赋。以两幅具有特殊意义的画作——“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和“我们共同的星球”作为引入,深入探讨了设计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方向。她分享了在芬兰阿尔托大学工作时的学科建设经验,强调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对教育和设计领域的深远影响。教授认为当学生像孩子一样释放天性时,他们往往能表现得更好,因此,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力。她特别强调,基础设计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学成果,而是对学生的支持与引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张欣荣

张欣荣教授以“构建「六大学科交叉类型」设计基础培养模式”为题探讨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她提出,在复杂性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设计教育需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通过“交叉学科”整合多领域知识,以提升创新能力。“战略设计、科技设计、文化设计、社会设计、产业设计、设计研究”六大学科交叉类型,建构与奠定了新型人才培养与发展机制的学科基础,同时构建出此六个交叉类型的应用模型,用于连接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之间的纽带。她进一步指出,基于设计学的整体交叉学科构架,基础教育需从单一技能训练转向宽基础模式,通识课程组与专业基础课程组的双重结合,成组到建群至具体课程分布的状态,为学生构成了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基础教育模型。在人工智能与通用大模型算法背景下反思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创新至关重要,这种以设计基础教育为原点的扩展型、多层次培养体系,鼓励学生在多领域中交叉学习,从理论到实操,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全方位设计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王雪青

王雪青教授在“设计基础的本质与变革”演讲中,从东西方教学的差异入手,分析了中国设计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探讨了设计基础教育在时代变迁中的演变与核心价值。他指出,尽管时代变化,设计基础的本质——视野、艺术素养、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改变。他主张,设计基础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表现多样性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而非单一的造型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并强调一年级设计基础教学更重要的是素质型教育,应从四年学习中的一年作整体考量安排,融入新认知、新内容,合理布局,但不应急于求成。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宽泛视野、良好修养审美、灵活思维能力、多样表现手段及营造轻松且可激活热情的学习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辛向阳

辛向阳教授以“未来领导型人才”为题,回顾了20世纪至21世纪设计教育核心目标的转变。他指出,20世纪的设计教育以“制”(making)为核心,侧重技术与能力训练,从而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求。但在21世纪,当社会主要矛盾从发展矛盾转向为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设计需要重新被定位。基础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还需要引导他们学会“做”(doing),以此来融入更多的“思考”(thinking)与“判断”(judging)。只有通过真实场景的实践学习,学生才能理解设计在社会文化与经济环境中的作用,了解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专业融入到职业当中,使其能够成长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方案的创造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赵璐

赵璐教授以“数智时代下的基础教学创新”为题,聚焦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变革路径。她指出,数智时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核心,驱动设计教育向智能化、专业化和多元化转型。在此背景下,基础教学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其核心在于将专业化能力与技术手段相结合,构建以创新、战略、全局和批判为核心的思维模式。她提出以“八柱”课程体系为依托,覆盖视觉语言、影像、信息设计等基础领域,通过生成式AI、开源协作等技术手段,赋能学生实现数据驱动的创作表达,培养算法艺术与技术理解力。同时,她强调设计教育需回归本质,以跨学科融合和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她认为,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掌握技术工具,更在于回应时代需求,通过教育创新推动文化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为数智时代的人才建设提供新范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吕曦

吕曦教授以“作为基础设计教育的反思与迭代”为主题发表演讲,围绕AI时代语境下设计规则、设计对象与技能底层逻辑的变化,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经济转型、技术变革与文化建构互动影响下的设计思维与实践关系。提出价值观、设计思维与实践方法的融通,及其在不同阶段的反思迭代作为设计基础的再思考。最后,阐释AI可以在通用知识层面做大量的替代和效率提升工作,但在使用过程中真正永远无法替代的是专业领域:问题洞察、设计定义、创新解决。强调无论技术怎么变革,我们需要强化系统性的反思迭代,在对抗中充分利用技术,保持创造力的主动权,以智慧来引导智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张犁

张犁教授围绕设计教育与课程调整设计两大议题展开探讨。在设计教育方面,她强调了新理论接纳、教学方法优化、专业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及教育价值的深思,强调培养学生全面、连续的专业能力。在课程调整设计上,她指出课程体系调整的必要性,倡导注重教学过程的理念,强调师生共同参与与教师关键作用。同时,她提到情绪价值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课程设置的两大方向:通识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平衡,及AI工作坊课程的灵活性。艺术教育改革则聚焦审美素养提升、课程与考核改革、交叉学科融合及师资建设,并强调智能时代因材施教、AI课程规划及创新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美术学院湾区创新学院院长助理何夏昀

何夏昀教授以“新语境,新探索”为题对湾区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通专融合新路径展开探讨。在对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环境分析的语境下,展开关于广美基础教学的三个通专新探索:建构通专双轴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动通专融合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激活跨学科协同的教学组织新模式。同时以湾区创新学院的通专新建构为例,进行深化。在新的物理空间中构建以“学域”为基础组织本科教学,兼顾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的稳定设置与学域内部专业研究方向的动态发展。通过系统性地革新育人范式,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通,形成合力协同创新,促进跨界的创新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新学院设计理论

实践与策略教授兼体验设计研究实验室主任

Kaja Tooming Buchanan

Kaja Tooming Buchanan教授通过丰富的教学经验指出,教育体系需要战略性地弥补知识空白,尤其是在当今不断变化的全球背景下,因而基础教育在知识体系建立中至关重要。她强调文化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涉及从历史传承的符号意义到以体验为核心的动态演变,这对教育设计提出了高要求。引用雷蒙·威廉姆斯的“时代分析”理论,她阐明了文化的主导、遗存与新兴特征如何交织并影响教育的创新能力。教育的关键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培养能够在多元文化与技术环境中应对挑战的个体。教育应以“常用之地”为基础,促进学生在熟悉与新兴间架起桥梁,帮助他们发现新意义,实现知识创新,并传递稳定的核心价值,使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找到明确的方向与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名誉教授白尾隆太郎

白尾隆太郎教授总结了其在武藏野美术大学21年的教学经验,重点探讨了“造形基础教育”的意义及其在设计教育中的实践。他回顾了武藏野美术大学的历史,分析了设计领域从传统图案艺术到现代服务和沟通设计的扩展。他强调,设计的基础素养包括理解美、实现美以及与他人共享美的能力。课程示例包括“形的构成”、“色彩构成”、“等量分割”等,通过既定课题,绘制复杂形态、分析色彩、体验渐变与抽象表现,培养学生对形态与色彩的感知力和创造力。他认为基础教育的目标不是作品的最终完成,而是探索形态多样性及其美感的可能性,借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同时,他提到数字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拓展了形态变形与设计表达的潜力。最后,他强调美感和设计造型性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Tapani HyvÖnen

Tapani HyvÖnen教授以“激励未来设计师的五件事”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所必备的五个关键素质:好奇心、批判性思维、激情、技能和全球视野。教授强调,设计不仅仅是技术或创意的结合,更是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与反思。他指出,设计师对周围的事物以及即将发生的事情感到好奇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切梦想与创意的开始,但设计需要批判性思维,我们需要评估和确定我们在做什么,激情则是驱动设计师不断突破自我和探索未知的动力,设计师需要有激情。技能是基础,全球视野则是价值与意义,我们是在为我们的地球工作,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需要考虑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邱松

邱松教授以“《创意设计》课程研究与探索”为题对设计教育中的跨学科融合,特别是将工程和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交叉学科下的设计基础教育,可通过对“原形态”的探索、研究与验证,再经启发、联想,创造出“新形态”。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为先学院的交叉融合教学为例,强调艺术、技术、设计、工程四种不同的思维交叉融合。并提出未来大学应引领创新,通过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各学科协同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基础教育学院副院长路家明

路家明教授围绕“基于生态的设计基础教学”阐述了他对基础教育的见解。他强调智能时代的设计基础教学的确需要重新迭代再设计。其基础教学改革应该是为人才具有基本素养而改革,为人才具有基本能力而改变,为人才具有基本艺术特质而改革。他呼吁应静下心来,遵循大道至简,回归本源,抓住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和共性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创意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这其中以中外艺术史文脉作为研习的重要依托,在此基础上进行寻根溯源的梳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象到抽象,从客观到主观,从现实到虚拟,从二维到三维,寻求相互融通的课题逻辑关系。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搭建逐步升温的过程,能够自觉发现并能解决问题。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应反馈对于课题理解的程度,因此任课老师要有知识的积累、审美的判断、理性的思辨,能够在限定性的教学设计中,帮助学生寻找成长的路径以及个人性的学习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北美术学院设计基础部系主任代磊

代磊老师分享了对设计基础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看法。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学生的思维。面对当前工业化、现代主义盛行的课程设置,强调课程应具有明确的目标、详实的内容、清晰的任务和及时的反馈。致力于培养学生观看事物的多维度视角,鼓励学生将设计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简单的装饰。借鉴包豪斯的教学理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张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材料来加深理解。设计应成为连接科学与人文的桥梁,培养学生的综合视野。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内容容易过时,因此应对问题的方法、技能和心态比单纯知识传授更为重要。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专业技能的培训,更是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和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础再设计”2024 基础设计教育国际会议

论坛现场

论坛小结

Forum Summary

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教育部设计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建明,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督导吴小华,创新设计学院院长、浙江省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段卫斌分别作论坛小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教育部设计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宋建明

18日论坛上,宋建明教授表达了对主办方邀请的感谢,并对在场年轻听众和外国专家的坚持求知表示感动。随后,他感叹设计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并分享了多位国内外专家的精彩观点,包括设计教育启蒙理念、形态学探讨、设计教育学本质的强调等。他还提到国内院校在设计教育方面的探索,赞扬了各位专家的独到见解和实践经验。针对多位专家谈及的人工智能,宋建明教授特别强调在AI时代,情怀和人文的可贵性。最后,宋建明教授以“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希望基础部的老师们能成为教育领域的压舱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督导吴小华

19日论坛上,吴小华教授回顾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并感慨到从美术设计到现代设计,再到未来的数字设计之下的设计复杂性与时代性。随后,他主持并分享了多位专家的观点,包括设计的根源在于文化中创造力的培养、设计核心离不开造型基础的体现、设计需要好奇心、设计作为交叉学科的形态学等。最后,吴小华老师邀请更多来自国内外综合性院校老师来校交流学习,探讨基础设计教育的新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段卫斌

段卫斌教授在19日论坛上回顾了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基础课的设立背景,并介绍了创新设计学院将文科生、理科生和艺科生“混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他指出设计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技法、思辨、能力之侧重争论。随后,他分享了多位专家的观点,包括文化创造力、设计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设计思维的新认知、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同时,他也强调设计基础并非解决所有设计问题,而是从培养未来的设计架构师角度拓深思考。

教学论证会

Pedagogical Review Session

11月19日下午,基础设计教学论证会在实验教学展展厅中央举办。参加本次论证会的特邀嘉宾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设计创新教授Ashley Hall,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Helena HyvÖnen、特聘教授Tapani HyvÖnen,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王雪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邱松,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辛向阳,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吕曦,广州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涂渊、湾区创新学院院长助理何夏昀,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张犁,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基础教育学院副院长路家明,湖北美术学院设计基础部系主任代磊,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唐珊和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全体教师。会议推选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方海为教学论证会召集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学论证会现场

专业基础教学部副主任李轶军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在良渚校区开展教学以来,办学理念、教学结构、课程设置上的整体情况;胡晓东、刘莎、叶维亮、毛雪和高嵬五位老师分别介绍了《造型基础(身体)》《形式基础(格物)》《形式基础(语境)》《形式基础(构成)》《形式基础(运动)》的课程概况和作业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轶军、胡晓东、刘莎、叶维亮、毛雪、高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方海

教学论证会召集人方海教授总结发言。他认为,基础设计的教学改革要不断进化、聚焦和提纯,要回答基础设计的共性问题,并持续拷问改革的真正原因与目标。所有教员要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持续学习。教学成果要对标大师大作,教学思想要树立如包豪斯学派一样远大的目标,成为影响世界的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论证

与会专家在听取教学组汇报后,对基础设计在本轮教学改革中的时代性、创新性、实验性等多维度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分别对课程链接续关系、课程内容等提出各自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并给予了专家论证意见。

实验教学展

Exhibition

本展览以“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为核心,通过“格物致感知”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中国美术学院在基础设计教育创新方面的实践成果。展览聚焦一年级的课程体系,从造型基础、形式基础到人文基础,构建起包豪斯设计体系与中国本土特色融合的教学框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展览以造型基础课程为起点,探索身体感知与设计直觉的结合,通过形态、空间与结构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的直观认知。形式基础课程贯穿格物与构成,强调对材料与结构的解构与重构,提升学生设计敏感度及创造力;同时结合语境与运动模块,引导学生从动态变化中重新理解人与物的关系。人文基础课程通过通识教育与田野实践的结合,赋予学生宽广视野与人文情怀,连接设计与社会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展出的学生作品涵盖身体感知、形式美学及文化内涵的多元探索,从感知世界的直观体验到数字化表达的创新转译,充分体现了“格物致感知”在基础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展览不仅展示了课程的教学成果,更启发公众重新认识基础设计教育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价值,共同探索设计的未来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合照

基础再设计——2024基础设计教育国际会议暨实验教学展

指导单位:

浙江省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

总顾问:曹晓阳、韩绪

学术顾问:宋建明、杭间、吴小华

执行顾问:陈正达、卓旻

总策划:李沐、李轶军

执行策划:胡晓东、毛雪

执行统筹:童玲君、文思、姚垚

论坛执行:宋山杉、王咪、毕绿、王颢睿、马亮亮、盛葆华、赖宁娟

论证会执行:胡晓东、毛雪、刘莎、张建中、叶维亮、高嵬、龚啸

执行协调:肖雄、国启富、郑亮、吴诗倩、徐跃恬、张超、张鼎力

视觉设计:毕绿

空间设计:毛雪、吴文彬、叶兆丰

展陈设计:马亮亮

衍生设计:王颢睿、赖宁娟

影像设计: 陈姝璇、邓慧玥、罗珏、曹潇文

活动助理:李菁菁、尹沐兰、贾世苗、庄楚凡、朱雁宇、查清恬、朱薇、祖安欣、扈奕飞、刘雪芹、周乐长、 陈姝璇、唐桉灵、曹潇文、殷缘、林欣、郭祺、昝朵儿、谢舒艺、李欣宇、何若瑶、何佳宁、吕笑琼、钱晨、俞丽阳、包奕璇、耿淼、夏铷遥

学术纪要:宋山杉 王颢睿 盛葆华 李菁菁 庄楚凡 林欣 刘雪芹 扈奕飞 唐桉灵 曹潇文 殷缘 贾世苗 周乐长 郭祺

摄影摄像:冯宇飞 李禹衡 戴晗 阿振 瞿子博 张鼎力

速记整理:任琛 张超

支持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同济大学

四川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

协同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

中国美术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南特设计联合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鸣谢单位:

MONT de CAMELIA|椿山

“基础再设计——2024基础设计教育国际会议暨实验教学展”组织架构(上下滑动观看)

文 字|姚 垚 胡晓东 毛 雪 马亮亮

视 觉|毕 绿 毛 雪

编 辑|陈舒婷 李菁菁 郑 亮

责 编|胡心云 胡晓东 文 思 姚 垚

审 核|徐 元 李 沐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