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我军开始建国后的第一次评衔工作。
在圈定元帅的人选时,毛主席有意推荐了粟裕同志。
但当粟裕同志得知这个喜讯时,却淡然地说道:“评我为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还要什么元帅?!”遂辞而不受。
毛主席闻之叹曰:“粟裕三次辞让,难得!壮哉!”
最终,粟裕同志被授予大将军衔,并位列十大将之首。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是毛主席亲自批示后的结果。
如果按照粟裕同志的本意,他可能只会接受上将军衔。
那么,这就奇怪了。
论知名度,粟裕同志在十大元帅和十大将中并不是最“耀眼”的,论战功,与“南昌起义”时的战友林彪相比,更是要“差上很多”。
那么,毛主席为何会如此偏爱“低调”的粟裕同志,并钦点他成为我军的“无冕之帅”呢?
绝地战将
因为为人过于低调,所以粟裕大将的赫赫战功始终被严重“低估”。
事实上,包括斯大林和林彪在内的众多中外军事家对粟裕大将的战绩都感觉叹为观止,不可思议。
粟裕大将出生于1907年,是湖南怀化人,而且他老人家不是汉家男儿,而是侗族英豪。
因为家境优渥,粟裕从小就有学上,文化水平很高。
不过,投笔从戎却是他的最爱。
在家乡上私塾时,他就请家里的长工给他做过一杆土枪。
1925年到常德读师范后,他开始追随我党走上革命道路。
期间,他和同学滕久忠自掏腰包凑钱买了把盒子炮,准备随时投入武装斗争,只不过“马日事变”爆发后,形势太严峻,他们两只能把这心爱的家伙事儿给处理了。
在组织的安排下,粟裕辗转到叶挺将军指挥的国民革命军11军24师教导队当了班长,从此,枪成了他一生的最爱之一。另一“爱”是地图。
建国后,他有一次视察部队,在一名战士的枪准星上放了一枚硬币,然后命令战士开火。枪响后,硬币落地。
粟裕没有批评战士,而是亲自趴在地上,采用卧姿,也在准星上放上了一枚硬币,随后连开数枪,硬币纹丝未动。在场的指战员无不奇之。
“南昌起义”后,革命队伍大浪淘沙,几万人只剩下几百名革命意志最为坚定的战士追随朱德老总上了井冈山,这其中就有粟裕。
从创建之初,中央苏区抗击反动派军队的战斗就是异常残酷,能在这样血肉横飞的战斗中幸存下来,并成长为红军高级指挥员的战将都可谓是精锐中的翘楚。
在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23岁的粟裕就已经担任了红64师师长。
1934年7月,因为王明错误的指导思想,中央苏区决定派红7军团北上。
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宣传我党的抗日救国思想,其二就是要吸引敌人重兵,以掩护中央红军的转移。
从出发的那一刻开始,红7军团就注定了九死一生的命运。
当年11月,红7军团在转战途中与红10军合并为红10军团,粟裕担任参谋长。
但在红军当时的指挥体制下,参谋长对军事行动并没有太大的决定权,因此,他提出的从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的关键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当年12月,红10军团为了粉碎敌军20个团的围追堵截,决定在安徽谭家桥进行一次伏击战。
14日一早,当王耀武的补1旅2团进入伏击圈后,红军展开了凶猛的进攻。
敌2团团长周志道大惊失色,立刻让手下吹号呼叫援军。
粟裕见此情形,立刻从身边战士手中拿过长枪,一枪就把吹号的敌兵击毙。
周志道慌忙又叫来一个,再次被粟裕击毙。
还没等他喊来第三个,粟裕一枪直接把他打成重伤。
虽然红10军团因为指挥失误在此战中败北,成就了王耀武。
但一提到当时遭遇的“狙击”,周志道在多年后仍然心有余悸。
他认为即便是在淮海战役中侥幸逃脱都没谭家桥那次“被狙”惊险。
1935年1月,红10军团几乎全军折戟,只有粟裕率领一部分部队突出重围。
当时,他手里唯一的一部电台也被打坏,与中央失去了联系,中央甚至认为他也已经牺牲,并将他列入“烈士”名单。
但就是在这种孤军奋战的严峻形势下,粟裕率部在浙江南部展开了长达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并建立了纵横250多公里的根据地,队伍从最初的大几百人发展到最终的大几千人。
研究我军军史的外国专家对粟裕的这段战斗经历颇为惊奇。
他们认为红军在其他地方建立根据地都可以理解,但唯独在浙南这块地方建立根据地简直是匪夷所思,为何?
因为这块地方是蒋介石的老家,是国民党统治核心的核心,是绝地中的绝地!
外国专家们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粟裕带着那么点人是怎么和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周旋的。
要知道,在“西安事变”后,国民党仍调集了43团对粟裕所部展开了“拉网式”的“围剿”。
最终,国民党“剿”了3年都没得逞,反而把粟裕打得越来越强。
这3年的游击战对粟裕未来的指挥风格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林彪曾经评价:我打仗很慎重,没有七成的把握不打,而等到有八九成把握时,又容易错失战机。
粟裕则不同,他敢冒险,在有五成把握时出手是常事,这和他过去孤军奋战有很大关系。
因为他如果不冒险,就无法生存。
1938年初,毛主席得知粟裕不但没牺牲,还建立了根据地时,大喜过望。
当年3月,粟裕率部归入新四军序列,在新的战场上,他将继续创造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谦谦统帅
编入新四军序列后,粟裕担任了2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开始时是张鼎丞同志,但他在1938年8月就调往延安,粟裕便成为代司令员。
粟裕当时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因为不但要打鬼子,还是时刻提防着国民党顽固派的偷袭。
1940年7月,新四军成立苏北指挥部,陈毅同志是总指挥,粟裕担任副总指挥兼参谋长。
10月,国民党顽固派出动3万大军对苏北根据地展开狂攻,“黄桥大战”爆发。
彼时,粟裕手中仅有兵力7000多,怎么办?
粟裕深得毛主席兵法之精要。
他先把敌人诱入伏击圈,然后出奇兵将其斩为数断,再趁敌大乱之际分头歼灭。
最终,此战消灭的国民党“顽军”数量比新四军参战的人数还多。
毛主席得知战果后颇为惊讶,大赞曰:“他日后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兵马!”
经过此战,我党在苏北地区的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并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一块根据地。
到抗战胜利前,以此发展出的苏浙根据地面积高达11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00万。
由此,外国军事专家对粟裕有了第二个大为不解的地方,就是在抗日战争中,我党领导建立了很多根据地都可以理解,唯独苏中这块根据地颇为令人叹为观止,为何?
因为这块地方正处于日寇侵华大本营的腹地,周围就是南京、上海,而且当地交通十分便利。
他们实在想不通粟裕是在日寇的心脏部位是怎么越打越强的。
抗战胜利后,鉴于粟裕的杰出表现,中央在1945年10月决定任命他为华中军区司令员,从延安返回的张鼎丞同志担任副司令。但“意外”发生了。
粟裕一直把德高望重的张鼎丞同志看作自己的兄长和老领导,他认为由张鼎丞同志担任司令员将有利于团结和开展工作,因此致电中央,要求将自己改任副司令员,而司令员由张鼎丞同志担任。
接到他的第一封电报后,中央坚持原来的任命,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但粟裕再次发电要求改任。这一次,毛主席和党中央被他顾全大局的精神和真挚的态度所打动,遂接受了他的请求。
这就是毛主席后来口中“粟裕三次辞让”中的第一次。
而且,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粟裕以身作则,带领部下作好“配角”,为华中军区的顺利整编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前文所述,粟裕平生有“两大爱”,一个是枪,一个就是地图。
每行军到一处,他经常会倒骑在椅子上盯着地图,一看就是半天。
在他的指挥部里,不光有自己战区1比5万的地图,还会有友军1比20万的地图和更大范围的1比50万或1比100万的地图。
所以,他在策划和指挥任何一场战役的时候,总是要进行通盘考虑。
在一次战斗前,侦查员向他汇报战区地形。
粟裕立刻问道:“那个村子有座石桥,还在不在?”侦查员大惊,暗思:“首长没去过当地,怎么知道那座桥的?!”
跟随过粟裕的作战参谋秦叔瑾经常感叹粟裕熟记地图的功力:“没见过哪位首长能像他一样,既精通地图,又能熟记地形!”
1946年7月到8月,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以3万兵力迎战国民党12万美械大军,用1个半月打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7战7捷”,歼敌超过5万。毛主席称之为“伟大的胜利”,中央军委将此战经验向全军推广,要求各部队“仿照办理”。
9月,山东野战军没有完成“仿照办理”的任务,败于张灵甫,导致两淮失守,陈毅同志主动揽下了所有责任。
10月,毛主席下令将山东和华中两大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陈毅同志担任司令员,但战役指挥由副司令员粟裕负责。
宿北战役前,陈毅同志提出了4个作战方案,但毛主席最终采用的是粟裕的方案。
战役开始后,粟裕再次拿出“诱敌深入,分片包干”的绝技,大败薛岳,全歼蒋介石的嫡系69师。
此战歼敌2万1,成为解放战争开始后,我军在一次战役中歼敌最多的典范。
紧接着,粟裕再接再厉,在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中围歼了王耀武口中的“五万头猪”,在5月则先后5次调整作战方案,最终在孟良崮全歼了张灵甫的整74师,帮陈毅同志报了两淮失守之恨。
在孟良崮战役的所有电令中,只有“粟令”,没有出现“陈令”。
在战役过程中,粟裕连续指挥几天几夜,美尼尔综合征复发,导致他头晕目眩,血压一度高达220。
他一直用冷水浇头,迫使自己保持清醒。
一年后,毛主席在西柏坡接见他时,笑道:“孟良崮战役的结果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孟良崮战役后,毛主席调陈毅同志到中原军区任职,准备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
但粟裕再次辞而不受,坚决要求陈毅同志继续担任司令员。
最终,毛主席接受了他的建议,陈毅同志留任,但野战军仍由粟裕统一指挥。
这就是毛主席口中“粟裕三次辞让”中的第二次。
此时,粟裕兼任代司令员、代政委、前委书记,肩负党、政、军的全面领导责任。
在我军将领中,仅有4位有过如此殊荣,其他三位是彭德怀、林彪和陈毅。
1948年5月,中央军委准备扭转在中原地区的攻守之势,毛主席完全信任粟裕,电告他可以“便宜从事,不必请示”。
粟裕不负毛主席期望,仅用5天就干净利落地在开封歼敌4万,随后挥师离开开封在运动战中歼敌援军,取得豫东战役的完胜,彻底扭转中原战局。
战后,林彪对参谋长刘亚楼感慨道“粟裕打了一个神仙仗。这样的仗,我不敢轻易下决心。”
毛主席则坚信解放战争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胜利指日可待!
在济南战役尚未结束之时,粟裕就向中央提出了立刻展开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重兵有生力量的计划。
毛主席兴奋地委托华东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陈锐霆带话给粟裕:“黄百韬、邱清泉,我都记在你名下了!”
淮海战役开打后,粟裕不顾自己反复发作的高血压,头上系着一条冷水毛巾进行指挥。
纵观三大战役,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以70万对敌55万,最终歼敌47万,在平津战役中,联手华北野战军以100万对敌60万,最终歼敌52万。
而在淮海战役中,我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最终取得了歼敌55万5千的胜利,其中,华东野战军歼敌44万。
淮海大胜的消息传到莫斯科,斯大林在台历上写下了“奇迹!”并要求驻华大使向毛主席提出分享此战役的进程和经验。
1980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代表团曾到淮海战场旧址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不可思议”。美国参谋学院战役研究所也认为“淮海战役具有决定意义,也最具研究价值。”
毛主席在战后对粟裕的评价则是“立了第一功!”
在解放战争中,我军共歼敌807万,其中粟裕麾下华东野战军歼敌245万,占总数30%,位居5大野战军之首。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粟裕。
那他为什么没能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呢?
无冕之帅
1949年6月,毛主席将解放台湾的重任交给了粟裕,1950年,粟裕被任命为解放台湾总指挥,麾下统兵65万。
但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党中央的计划。在考虑志愿军司令员人选的问题上,毛主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粟裕。
但彼时的粟裕已经深受高血压、美尼尔和肠胃病的折磨,他第一次无法承担起毛主席交给他的重任。
当时,粟裕经常头昏眼花,头疼欲裂,每天只能看文件不超过20分钟。在火化后,家人从老将军头骨部位的骨灰中找到了3块过去从未发现的弹片,就是这3块弹片几乎折磨了他的后半生。
在他养病期间,毛主席非常挂念,曾亲笔写信,安慰他要安心养病。
1955年授衔前,粟裕凭资历和战功,是最适合被授予元帅军衔的新四军代表。
当时,陈毅同志已经出任外交部长,按毛主席的指示,应该不参与授衔。
可粟裕又坚决辞而不受元帅军衔,那十大元帅中将会出现没有新四军代表的情况。
后来,还是经过周总理提议,陈毅同志才破例被授予了元帅军衔。
不过,陈毅同志对我国革命事业的贡献毋庸置疑,他老人家成为元帅也是众望所归。
虽然粟裕婉拒元帅军衔,但毛主席也没打算“放过”他。
在他老人家的指示下,粟裕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并且“必须”位列十大将之首。
1984年,粟裕大将与世长辞,享年77岁。
他一辈子淡薄功名,即使受了莫大的委屈,但仍一心只为革命。
他的一生正如老战友们的评价:是被人民用金子铸入史册的人!是人民永远会怀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