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买房”政策曾让人满怀期待,但结果却让人失望,效果并不咋地。
眼看这招不行,国家决定来真的,从2025年开始,房地产市场要大变了。
为啥政府要这么干?为啥房地产市场得变?
说起来,这还得从“房住不炒”到投资热那会儿讲起。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飞快,土地财政让地方经济火了起来,商品房市场成了经济增长的大头。
短短二十年,咱们就从分房住变成了买房住。学区房、地铁房这些概念炒得火热,还有人跑到海外买房投资。房企上市融资,高杠杆扩张,产业链也跟着壮大,建材、家居、物业都沾光。银行房贷业务利润丰厚,个人信贷里一半都是房贷。
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房价会一直涨,不买房好像就要被淘汰。年轻人拼尽全力凑首付,找爸妈帮忙买房成了常态。房价收入比高得吓人,但投资热情不减。
可疫情一来,市场就震荡了。居家办公让大家重新考虑住房,要求更高了。收入下降、就业不稳,买房计划就搁置了。房企资金链紧张,项目延期,二手房市场也慢了。银行对房贷更谨慎了,中小房企借钱更难了。
市场开始分化,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房价稳,三四线城市就松动了。直播卖房、线上看房这些新模式出现了,疫情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逼着行业转型升级。
那为啥“催买房”政策没用呢?政策是好政策,但执行起来难。银行降息了,但借钱要求更高了。限购取消了,但人才政策没跟上。房企打折促销,但购房者预期变了,优惠也没用。价格战反而让大家更悲观了。中小房企资金紧张,想促销也没钱。
其实啊,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存量时代了,需求到顶了。年轻人观念也变了,租房也成了个选择。
未来住房体系会有啥新变化呢?保障性住房质量会提升,从简单保障到宜居宜业,配套服务也会跟上。城市会利用存量商业用房改保障性租赁房,给年轻人更多选择。保障性住房还会更智能、更绿色。商品房市场就追求品质、差异化了,产品、服务都得升级。开发商还会尝试新业务,比如房屋托管,给投资者保值增值。
这种双轨制住房体系,既保障基本需求,又满足改善需求,互补发展。
城市之间市场也在重构。一二线城市产业升级、人才集聚,住房需求旺。这些城市开始搞存量改造、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历史街区保护成了重点。商业地产也在调整,写字楼复苏,购物中心受电商冲击。三四线城市得因城施策,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市场还好,靠房地产的城市就得转型了。
房企也得调整投资策略,看产业基础和人口结构,别光追求规模。特色小镇、产业新城这些新模式开始受欢迎了,给市场带来新增长点。城市群、都市圈发展也在重塑区域市场格局,轨道交通带动新兴区域崛起。
结语:未来已来,2025年房地产市场转型开始了。从投资热到理性居住需求,从商品房到多元化住房保障,中国房地产市场正走向成熟健康。软着陆不是终点,是新起点。咱们就拭目以待,看这个行业焕发新生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