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新闻记者 边义婷

“咚咚”“咚”“咚咚”“咚”……

11月23日,在保定市徐水区德山一街文化广场上,几位村民斜挎着腰鼓,拿着鼓槌,正舞得火热。人群中央,一个长相喜庆的小男孩格外显眼,不仅鼓点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机灵古怪的神情和动作也特别到位,引得周围的村民连连叫好。他,就是近日火遍全网的“打鼓男孩”。

这位“打鼓男孩”叫高浩然,今年8岁,是保定市定兴县张家庄二年级的学生,学打鼓已经有4年了。

高浩然正在打鼓。白中豪/摄

高浩然的父亲高强告诉记者,高浩然之所以会喜欢打鼓,源于当地的一场庙会。在高浩然的家乡,每年都有几场固定的庙会,庙会上,高跷表演一直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节目。“武鼓”就是其中的一个角色,脚踩高跷,斜挎腰鼓,扭动身体,用鼓槌奏乐……当时还只有两三岁的高浩然看到后,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看到高浩然这么喜欢鼓,家里人就给高浩然买了很多鼓,还常常带他去看庙会。高浩然只要有空,就打个不停。“他小时就喜欢拿着小木棍敲敲打打,特别好动,我们也因为这个头疼过,后来开始敲鼓,就好多了。”高强说。

走进高浩然家的院子,就看到一面红色的大鼓摆在屋外,屋门口还放着两只腰鼓,其中一只腰鼓的鼓皮已经被敲破了。第一次见到高浩然,他说话的时候有些羞涩,但只要拿起鼓槌、打起鼓,就立马神气起来。

有些村民听到鼓声,也过来围观。高浩然打鼓,两位五十多岁的村民在一旁打镲,节奏时缓时急,高浩然每次都能跟上节奏,打准鼓点。有时候,两位村民节奏出错了,高浩然还会提醒一下。

“没有鼓点根本就耍不出那个动作来,就跟音乐似的,没有节奏,唱歌就会跑调了。”高强说。他告诉记者,刚开始高浩然学打鼓主要是自学,没想到鼓点节奏很快就记下来,还打得有模有样。

202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高浩然和家人在庙会上遇到了保定市徐水区德山村德山高跷会会长佟树泉。当时德山高跷会正在庙会上表演,家人就鼓励高浩然给佟树泉表演一段,本来高浩然还有些胆怯,可一拿起鼓槌,就“舞”了起来。

佟树泉看到后连连称赞高浩然是打鼓的“好苗子”,并许诺可以免费教高浩然打鼓。从高浩然家到德山村大概有三四十分钟的车程,高强有时间就会带着高浩然去学习,一练就是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浩然在家里练习打鼓。边义婷/摄

今年11月17日,又赶上庙会,高浩然再次碰到德山高跷会表演,便拿起鼓跟佟树泉“斗”起鼓来。这一幕,刚好被来自廊坊的自媒体博主张小辉拍到,并发布到网上。视频中,高浩然不仅不怯场,反而把鼓打得更带劲儿,获得了许多网友的喜爱。有网友表示酷似陶俑娃娃,还有网友称,“可爱又厉害,这动作,这眼神一看就是‘老’打鼓人了。”

这段视频的“爆火”,也成功带火了河北这项民俗——德山高跷会。这项民俗在保定市徐水区、定兴县等地已有上百年历史。佟树泉是家里第四代学习德山高跷会的,他的儿子是第五代,得知视频“火”了,他高兴得两天晚上没睡着觉。“我太激动了,这是一个好事儿,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我们德山高跷会。”佟树泉说。

佟树泉介绍,德山高跷会包含“渔翁”“公子”“文鼓”“文锣”“武鼓”“武锣”等十几个角色,演员表演时要踩在90厘米高的木杆上,“文鼓”“文锣”与“武鼓”“武锣”都是为高跷会表演奏乐,但又有明显不同,“武鼓”“武锣”对神态表情、肢体动作要求更高,运动剧烈,动作难度大。表演时要配合锣鼓点的快慢,不时变换不同表演体式,德山高跷会“武鼓”“武锣”的表演体式共有六套,如“骑马式”“猴啃桃”“黄鼬拉鸡”等。

“我一定会继续传承下去,希望有一天,德山高跷会能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的人了解。”佟树泉说。

记着采访当日,高浩然挎着十几斤重的腰鼓练了一上午,额头和鼻尖都渗出了小汗珠,肩膀都被勒红了。记者问他:“累吗?”“累!”

“开心吗?”“特别开心!”

“你知道什么是传统民俗吗?”“我不知道什么叫传统民俗,但是我就喜欢打鼓,会一直打,打得更响,让大家都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