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进出无门卡、自由停车不收费,前段时间,安徽舒城县政府大院以这样“不设防”的姿态“出圈”,被网友亲切地形容为“比自家小区还容易进出的政府大院”。
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机构,政府大院的开放,拉近的不仅是干群之间的物理距离,更是心与心的距离。地方政府敞开大门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理念,门内是社会治理的权力与决策,门外是百姓的诉求与期待。
敞开了有形的门,心中那扇无形的“门”自然也就打开了。
一
近年来,地方政府“敞开大门”的案例并不少见,尤以节假日为市民游客开放停车为主。在这个讲究边界感与距离感的时代,敞开的政府大门给了公众不一样的感受。所以,每每看到此类报道,网友总会不吝夸奖。观察网友的评论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关键词能解读其中的亲切感:
亲民。在舒城县政府大院门口,伸缩门一直处于半拉开状态,不论是行人还是住户,不论是私家车还是快递摩托,想进就进,没人阻拦,大门随时对老百姓敞开。机关里面的工作人员也认为,开放大院不存在不方便,“大家都是人民群众”,这样的氛围让网友感觉亲民、实在、接地气,没有隔阂。
平等。很多地方的机关大院不对老百姓完全开放,给出的理由无非就是“人多嘈杂,影响办公”“机关厕所成了公共厕所,卫生不好管理”“外来车辆进进出出,存在安全隐患”……归根结底,一方面在有意无意间设置了“门槛”;另一方面也担心给管理造成麻烦。相比较而言,敞开大门的地方看待老百姓的视角显得更加平等,没有对群众“另眼相看”。
和谐。地方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真正和谐,不是听官方的报告怎么说,也不是看媒体的报道怎么写,而是看政府是否真正向老百姓敞开大门,老百姓是否愿意打开“心门”。相互之间没有刻意的“防”和“怕”,没有谁要躲着谁、故意保持距离,这就是和谐。
二
网友对政府敞开大门疯狂点赞的背后,是群众对“心门”开放的期待。
真正摆正“为民服务”的定位。人民政府为人民,从来不是挂在口头上的说辞,而应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唯有真正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真正踏实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不把群众当外人,才能逐渐把思想上的“高门槛”削去。正如舒城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所说,“政府大院要为群众服务,当然不应该关着门”,唯有真正从群众利益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才能更好解决问题,赢得民心。
为民服务要与时俱进。为民服务应注重向精细化方向升级。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做好发展经济、解决就业、保障民生等“规定动作”;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送上什么”,做好“自选动作”。如今,绝大多数群众都不愁吃、不愁穿,衣食住行有保障,那么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聚焦群众生活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这样的为民服务就更能精准“对味”,赢得群众叫好。
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如今社交媒体发达,社会公共舆论众声喧哗,在“人人手持摄像头、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背景下,为民服务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丝毫容不下走过场、搞形式的“假动作”。舒城县政府大院“火了”,这不仅促使舒城县要持续努力、做得更好,同时舆论或将倒逼其他地方政府对照这面“镜子”,查找自身不足、弥补完善,以为民办实事、让民好办事的实在举措,验证“为人民服务”的拳拳初心。
不断增加政府部门透明度。对政府敞开大门疯狂点赞的背后,还反映了群众对于政府以更为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公共事务的期待。公共性和透明度作为现代政府的核心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机关、职能部门在做什么、状态如何、环境怎样,群众可以进去看一看。权力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政府部门应该更多一点开放意识,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也对政府机关形成了一种激励,为建设更加开明、自信的服务型政府夯实基础。
院门不设防,表面看来开放的是大院里的停车、食堂、卫生间等资源,往深处看则意味着政府没有把群众当外人。这种从内心深处生发的亲近、平等,也让“为人民服务”更加可感可触。
大门敞开了,距离拉近了,但是如何在打开大门、敞开心门的过程中,真正提升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水平,如何在“门好进”之后进一步实现“脸好看”“事好办”,才是打开大门后的真正可贵之处。
其实,人们点赞政府大院敞开大门,并不是要求所有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都把大门一开了之,而是期待更多地方更多相关部门能从中获得启发:唯有把办事的“便利之门”永远朝着人民群众的方向敞开,以开放的姿态打开群众的“心门”,才能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文/靖晓红 朱芸锋
灼言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