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推进,对高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青岛城市学院牢牢把握新时期的改革趋势,坚持国际化办学思路,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任务,紧抓教育对外开放重要机遇期,推进教育、管理、课程、教师、学生的国际化建设,并融入学校办学全过程,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引进国际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融合平台育人

青岛城市学院扎根中国、融通世界,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积极引进世界优质资源。2024年获批教育部“德国博世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合作试点项目”首批培育建设单位,也是山东省唯一一所获批该项目的民办高校。

学校通过引入德国人才培养的改革经验,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机器人专业等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与德国博世公司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共同开展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用人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

同时,在校内搭建工业场景,充分融入工业4.0的实践要求,学生的理论课程、实践实训课程都贯穿这一场景中开展。学生通过操作国际顶尖设备,依托国际平台接触到真正的工业化过程,提升了动手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且符合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的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

多元协同发展 创新培养方式

青岛城市学院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采用项目制教学、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终身学习能力。在积极构建优良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学校遵循教育规律,深入推进教学创新工作,开展高影响力教学实践(high impact educational practices),创新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公共英语课程,从通用英语类课程向学术类英语课程(EAP)建设转型,并采用团队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英语水平和国际沟通能力;深入推进公体体育课程的俱乐部式教学改革,建立20个特色体育俱乐部,30多种高质量体育课程,多元化的运动选择,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增强了身体素质。

在课外,通过专业提升、素质培养、体验教育三大平台,开展学科竞赛月、校长国际研究项目、国际文化节等活动,给予学生更加丰富的教育体验,学生们通过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的合作,在实践中深入基层、了解社会、接受锻炼,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水平。

服务对外开放 拓展培养成效

青岛城市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使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为此,学校成立国际学术咨询委员会,由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2位国内外顶尖学府的资深学者专家组成,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提供咨询与建议,并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提升全球视野,提高核心竞争力。

近三年引进海归教师超100人,成立由210余名海归教师组成“ELITE”引力团队,引导学生成长,拓宽学生视野格局和思维方式,为学生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指导服务。学校积极建立健全以质量为导向的国际化评价制度,加快实现学校教育质量与国际一流高等教育标准接,加入AACSB全球商科教育联盟协会,稳步推进国际认证工作。

当前,青岛城市学院国际化办学特色日益凸显,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国际认可,优秀毕业生正走向世界的舞台,近三年,200余名学生被墨尔本大学、爱7vdl.wyw188.com丁堡大学、悉尼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录取,大批毕业生在华为、国家电网、中国铁路工程集团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及中石油第七建设公司、青建国际集团加纳项目等海外项目中工作,充分展现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