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社区花园像是一面人类世的镜子。在上海,社区花园近年成为城市亮点。比如,四叶草堂的社区花园案例三年进入《上海手册》;又如,长宁区与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的生境花园自2018年起探索试点,其2021年建起的新泾镇绿八乐颐生境花园当年入选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单,生境花园在更多社区乃至商业空间落地。在这类成果的带动下,许多社区都把资源投入这类工作,但其中也有很多社区花园无法持续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1月,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三林苑,一处社区花园微景观。 王昀 图

如何令已有的或新建的社区花园持续运作,可从以往的经验教训里获得哪些思考?研究员在2024年9月-11月走访与回访了诸多曾有或正在推进此类工作的社区,包括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东明路街道和浦兴路街道,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北新泾街道和新泾镇,闵行区马桥镇,徐汇区徐家汇街道,静安区南西街道等,并对相应社区工作者、专业社工、居民和研究者等做了访谈,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支持长期建设的机制

人类对自然的向往是内在的。哪怕生活在大都市上海,人们也总希望能为自己营造一小块欣欣向荣的自然,这又可能与中国造园的传统有关。走在上海的弄堂里,总会看到房前屋后的各种绿植,多是其中尚有时间精力的退休老年居民所种。

有时,这会与其他居民对空间的需求产生冲突,比如停车、晾衣服等。倘若有不少居民对种植活动较为投入,社区工作者多半会找到契机,因势利导,协调各方意见,找到合适的空间,做一个社区花园,让大家能够合力协作种植。研究员走访的陆家嘴街道,就正在进行这类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7年,上海重庆南路,邹韬奋故居弄堂,居民种了许多花。王昀 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1月,上海陆家嘴招远小区,不同居民自发种植、在楼下堆叠的盆栽,将以社区花园的形式,有序维护起来。 王昀 图

实际上,从过往经验看,这类合适的空间,往往是过往社区中堆放垃圾的死角。相当于,这部分居民在公共空间的种植实践,是为社区创造更好的环境,让整个居民区都能受益,而不会占用其他人的空间。这样就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对社区的工作也极有助益。在研究员已知范围中,浦东新区的中大苑社区、三林苑社区以及闵行区的马桥镇乐康苑居民区,在社区花园的营造过程中,都有过这类经验。

也就是说,把以往的垃圾死角变成花园,在社区层面会更易推进。在此基础上,陆家嘴街道的一些社区,正在考虑如何进行配套。随着老龄化的深入,如今尚有余力的老人,未来会需要更多工具的支持。比如,围绕这类小型社区花园,社区需要搭建水管,便于老年居民浇水维护,免于一次次从家里拎着满桶水下楼。其核心在于,如何保护居民自发的热情,让社区的花园可以持续下去。如果依靠外力来维护花园,那么居民会倾向于认为这件事和自己无关,参与的动力下降,社区花园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1月,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乳山五村,社区里有诸多带孩子的老人。相关方面将为这片自治小花园进行浇水等配套。 王昀 图

但即便有内生的动力,还要关注外力的影响。如果设计师、营造者等方面秉持某种理想的愿望,把社区花园设置在更为醒目的地方,那么更有可能遭遇某种外来的冲击。比如,有的社区刚自下而上启动小花园项目不久,其空间就被垃圾箱房等设施所占,无疑让营造者和相关居民感到挫折。又如,三林苑2021年引导居民发起社区花园以来,居民们都相当有热情,各自把自己楼下的小花园、社区公共的花园打理得趣味盎然。但社区花园微景观最后被新的基础设施取代。居民们虽然感到可惜,但也将这类热情投入其他社区公共事务。比如,以社区目前的中草药植物、自治花园为载体,大家仍然一起合作,开展科普、自然教育,以及手工等工作,也讨论社区发展的新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1月,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三林苑,人们对之前的小花园恋恋不舍,在社区美术馆里做了一个展示区。 王昀 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1月,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三林苑,居民采用使用过的纸杯进行手工制作。 王昀 图

社区主体的热情一旦被激发出来,这类建设性的力量会令所有人受益。这本身就是社区花园的意义所在。比如,对女性来说,尤其需要社区中的这类生计设施。在闵行马桥镇,“暖暖百草园”项目发起一年多,其三十多名核心志愿者中,已有三四位“百草师”能将项目中自制的产品或服务作为生计依托。

由此,各方格外需要考虑,社区花园的内生动力如何才能持久,如何营建起韧性的系统。研究员也见过不少反面的例子。比如,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等契机之下,社区居委推进了社区花园的营造,一段时间运转得很好,居民也有热情使用和维护,但在两三年后,尤其是社区主理人调职之后,很多情况发生了变化。研究员路过恰好看到,如今花园无人打理,屎尿遍地,人们避之不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1月,浦东新区中大苑社区,当初 墙绘项目感谢的共建单位等,如今被居民晾晒的被子遮挡住了。 王昀 图

立足公共层面,可能需要考虑的是,运用政府绿色采购或可持续金融的办法,对这类面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项目或工作,更好地进行支持,激发出长效的可能性。这正需比照目前ESG的披露要求去推进。

第三方专业组织的陪伴

第三方专业力量对社区花园十分重要。比如,倘若是政府购买项目,可比照合同能源管理的办法,以社区花园能否由内生力量来持续运行为依据,进行相应的验收和付款。这也意味着,项目周期需要更长,至少跨越居委相关人员的任期,以专业维度的督导和评测,去保障相应项目的执行。一方面,这样更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相匹配,倘若以一两年为周期,营造方很难以未来数年内社区花园的状况为愿景去考虑开展工作;另一方面,项目周期拉长,正可节省当年的开支,对财政亦有贡献,这方面也可发动居民自己盘活资源,对内生力量有更大的激发作用。

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也非常重要。借助社区花园,令让社区提升韧性,其中需要很多人与人、面对面的工作,乃至与更多数据结合起来,使之带动更多层面的实践,尤其需要将减灾防灾的实务贯彻其中。

需要强调的是,跨学科的专业机构的支持和配合十分关键。研究员在多个社区看到,倘若营造方只有景观背景,会对自然要素在空间中如何应用的手法比较熟悉,但对土壤修复、生物多样性等知识就不够了解,难以解决居民养花养不活的问题。又比如,社区有居民乐于维护小花园,并与周边的中草药资源结合起来,但中草药如何种植,又需要克服技术门槛。这类社区还需要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帮助居民共同解决技术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8月,参访者在绿八乐颐生境花园见到其中有各种因保育生态而来的设施。 王昀 图

当然,有些社区居民就是重要的智力资源。比如,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专业支持之外,新泾镇绿八社区的乐颐生境花园,有四位核心志愿者都是退休的专业人士。另外,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院系也对该社区进行了诸多专业层面的支持。而这类便利条件,对大多数社区都可遇不可求。

在研究员看来,现实中,之所以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需要第三方专业组织的陪伴,是因为绿化市容等方面的工作,会与居民自治营造花园形成一定张力。以第三方组织的力量去支持居民,对这项工作的开展则更为有利,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普遍存在的困难。这可能更接近一种路径选择的问题。实际上,以当下的生态理念来看,社区之中需要更多自下而上、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生境,而不是更多自上而下、以人为中心的公园。至于如何平衡生境与人类生活,则需要社区相关方的共同协作参与,找到那个最佳平衡点。

最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年的城镇化建设,并未考虑建筑生命全周期的问题。这导致,上海诸多居民区的楼房之下,都埋着当初并未运走的建筑垃圾,其中砂石极多。上海城市社区的土壤普遍贫瘠,许多植物无法种植成活。这意味着,要营造社区花园,很多时候不得不购买营养土。尤其是,中草药植物对营养的要求极高,一不小心就无法成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1月,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三林苑,社区中种植着中草药,需要大量营养土,还需要一些专业支持。 王昀 图

有些社区正在克服这类困难。 闵行马桥乐康苑社区的实践非常值得关注。大家在社区花园种的就是中草药。而社区花园所用的土,是由闵行当地做土壤改良的一家科技公司进行支持,转化社区所产生的湿垃圾而来。虽然该项目仍然需要采购一些营养土,但整体所费不多。同时,这也让居民更有动力做垃圾分类。而从科技创业、营商环境等层面看,这个意义上,社区也成为创新的孵化器。这正是城市最佳实践的形态。如果这个方式被证明可行,能在更多地方推广,就意味着城市社区堆肥设施会成为新的基础设施,在城市社区中形成更多的、人人可见的循环。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