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聊到了二战的欧洲战场的阿登战役,介绍了美国拍摄的反映阿登战役的《坦克大决战》。
今天我们一起将视角放到二战的非洲战场,回顾一部由意大利拍摄的二战背景的电影《血战阿拉曼》,也译作《沙漠兄弟连》。
因为意大利在二战时是轴心国国家,和德国是盟国,所以意大利拍摄的这部二战题材电影跟我们之前介绍的苏联和美国的影片不同,他只是把二战时著名的阿拉曼战役当做了背景,而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枯燥以及背后士兵的迷惘。
这部电影开头就是以一个大学生志愿者从意大利的大学来到了非洲靠近埃及的前线,想要实现意大利国内灌输的打到埃及去的梦想。
但刚到前线,带领他去连队报道的士兵就被炮击炸死。
战争的残酷一下子展现在面前,刚刚还在调侃的士兵,只剩下了耳朵。
而等待这个大学生的并不是战争的残酷,而是在对峙前线的枯燥。
在两军对峙的前线,到处都是为了防止敌人偷袭构筑的铁丝网,地雷区。而他们所在的前线不是敌人主攻区,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由于前线位于沙漠,供应补给并不及时,缺水是最大的困扰。
而偶尔的战斗是敌人的狙击手的偷袭。意大利的卫生兵上去,也被抢手击中。
于是意大利军调来迫击炮,轰炸狙击手躲藏的地点。
而之后战场再次陷入平静。
而这时大学生所在的连队发现英军的车辆触雷,于是穿越雷区去找卡车上的物资。
而大学生不慎踩到地雷上,后来发现是反坦克地雷,虚惊一场。
而给墨索里尼运送物资的司机迷路,将墨索里尼的私人的马匹运到了这个连队。
连队长官气愤在前线没饭吃没水喝,墨索里尼还在用卡车运送自己的参加阅兵式的马匹,决定杀掉马
但最终依然没下得去手,放弃了杀马。
而在前线看不到敌人,却总是挨到英军的轰炸,阵亡的士兵越来越多。
大学生得到一个机会,到后方去拉水。
得到的确是被柴油污染的饮用水。
在回来的路上,他们绕道去了海边,拥抱了大海。
接下来大学生在站岗的时候发现了一头骆驼。于是射杀了骆驼,大家开始烧烤骆驼肉。
但中尉马上意识到骆驼不可能穿过雷区抵达这里
于是他们发现了有部分雷区已经被英军所破坏。暗示英军已经在做好突袭的准备。
而之后他们发现与侧方的连队联系中断,于是派出战士去查看原因。
结果发现这个连队已经全部阵亡。那就预示着英军已经在不断的进行战斗准备。
而在回程的路上,发现英军对自己的阵地大规模的轰炸,最终死亡了20多人。
英军已经发动了全面的进攻,总决战的时刻到了,这个连队奉命去补前线的防御缺口。
这部分是全部电影唯一的正面展示战场交锋的场景。
在英军的集团冲锋下,意大利的阵线被击溃。
而之后他们这里又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士兵们在焦躁,不安中度过每一天。
德意联军的溃败,导致防线整体溃败,于是这个连队被要求转移。
他们要步行到30公里外的集合地构建新防线。
而他们到了集合地,发现部队也早就撤了,又要求他们到新的集合点。
这次他们有了辆卡车,但很快就遭到了空袭,卡车又被炸毁了。
而他们又要求到100公里外的新的集结点。
在路上,他们被英国军队包围,大部分士兵没有抵抗就投降了,对于他们而言,这场战争终于结束了。
而连队只剩下三个人,继续在沙漠中艰难的向目标行军。
最终他们找到了一辆摩托车,但中尉也不行了,他们决定留下来,让大学生自己去寻找组织。
影片在大学生坐着别人的摩托到前线来开始,最终以大学生孤单的驾驶摩托离开为终止。
这部电影看起来很沉闷,不是很多人心目中很爽的战争电影。但他站在意大利士兵的视角,去展现了一个青年人从对战争的憧憬,到梦想的破碎到逃离的一个过程。更多的是对这场战争的反思。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虽然没有血脉偾张的战斗场景,也没有一个女性角色,但它对于战争的反思却非常深刻,跟现在西方的有些电影动不动就搞政治正确里面掺假各种畸形得恋情等差别还是蛮大的。战争本身就是残酷而枯燥的,但无数年轻人的生命也就在这种枯燥中逐渐被消耗,所以才会让人反思,战争是不是值得憧憬的事情。
电影背后的历史背景:
今天之所以推荐这部电影,也是想带领大家回顾一下二战的非洲战场。
其实二战本身就是在一战后,殖民固化,没有给后崛起的国家以机会,所以这些国家翻桌子,争抢殖民地的过程,我们看非洲其实更明显。
二战前非洲基本上是英法的殖民乐园,所以引起了很多后发工业国家的不满,其中意大利就对于英法在非洲的垄断是非常不满的。
而我们知道二战的诱因是全球的经济危机,意大利也没有被排除在外。为了缓解国内经济的矛盾,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上台之后,就把殖民扩张,同英法争夺地中海及非洲的利益当成了自己的目标。并在1934年出兵吞并了当时名义上独立的埃塞俄比亚。而当时美英法搞绥靖政策,默许了意大利对于埃塞俄比亚的占领。
之后意大利将触手伸向西班牙,参与了西班牙内战,从而跟德国结成了轴心国。
而之后二战正式爆发,德国闪击波兰,之后又调转枪头向西出击比利时,法国,而同时意大利也从南方配合攻打法国。不过当时德国已经占领巴黎,法国投降了。
配合德国的任务完成后,意大利就将目标又定为在做地中海的霸主,于是向希腊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但进攻不顺利,还是德国人又帮助意大利,才打败希腊。之后意大利决定拓展自己在北非的影响力,向埃及进军,决定拿下苏伊士运河,从而进一步控制中东的石油。
但意大利的胃口不小,实力却不行,结果面对在北非的英军的抵抗,1940年12月,意军在北非被英军击溃,要不是德国派出隆美尔来支援意大利,意大利就要被打出北非了。
有了隆美尔统帅的德国装甲部队的参战,德意联军的实力大大增强,从而将英军压制到了亚历山大港以西100余千米的阿拉曼地区。英军如果再退,苏伊士运河就要被德意所占了。但英军依靠强大的海空军,占据了制空权,德意联军也无法再向前推进。
所以这时英国派蒙哥马利接任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并从本土再次补充了装备和兵员,当时德意军队在北非共驻军12个师,10万余人。他们防守在阿拉曼西南从地中海沿岸至卡塔拉盆地之间的地带。而英军此时在北非已拥有11个师和4个独立旅,总兵力达23万。在人数和装备上,英军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
1942年10月23日夜,英军向德意军阵地南北两翼发起进攻。25日,英军在战线北部突破敌军防御阵地。28日,英军调集主力在北部战线继续猛攻,迫使南线德军增援。德军北上增援后,英军立即集中兵力在1942年11月2日凌晨在南线发动代号为“增压”的战斗,攻击德意军结合部,并突破敌方防区,向西挺进。11月4日,隆美尔在战局不利的情况命令向西撤退,并带走了淡水和食物,留下意大利军队进行抵抗,4个师的意大利军队在抵抗过后仅余百人,随即向英军投降。
至此,阿拉曼战役以英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在这场战役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英军阵亡将士达7000多人,而德意军伤亡及被俘人数近6万。
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局的转折点。此后,德意法西斯军队开始在北非地区节节败退,直至1943年5月被完全逐出非洲。
而《血战阿拉曼》这部电影展现的就是当时德意联军和英军在前线对峙,然后英军发动全线反击的这段历史。当然电影聚焦在了战场南线,而英军的主战场是在北线,所以电影展现了被战争遗忘的角落。
不过从历史来看,二战的主要较量其实还是苏德战场,都是上百万的大兵团,几个机械化集团军的对决,一场战役伤亡几十万人,德国当时的主要兵力也是集中在了东线,所以西线的防御才相对薄弱,从被被美英在诺曼底登陆,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就推进到了阿登地区。
而非洲是因为意大利军队战斗力比较拉胯,所以希特勒不得不派隆美尔来支援意大利,但当时正值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关键期,德军在东线正在吃紧,所以隆美尔也仅仅得到了四个师的兵力,而且后勤没有任何保证,只能靠缴获英军后勤物资来支持。所以从二战全局来看,非洲战场战斗的规模都不是太大,阿拉曼战役就已经是非洲战场最大规模的战役了。
最终隆美尔没有等到德军攻占斯大林格勒然后从高加索来支援,最终在英军得到补充之后的反击中败退,隆美尔损失了12000人和350辆坦克,他的部队只剩下80辆坦克可以用。盟军的损失也很惨重:有23500人伤亡或失踪,这是第八军团步兵人数的四分之一。至此,阿拉曼战役以英国的最后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