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2月的一天早上,唐山周围的老百姓,忽然听到天空传来几声巨响。
他们循着声音前去搜寻,结果,居然发现一架冒着黑烟的国民党飞机!
几个农民在外面喊了好几声,里面没人回答,他们只得壮着胆子摸进机舱,发现驾驶员已经昏了过去。
接着,他们又打开了机舱舱门,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满满一整舱的银元!
昏迷的飞行员被送到送到开滦煤矿医院治疗,几个小时后终于醒来。
军区首长也闻讯赶到,经过询问,大家才得知,这架飞机的驾驶员叫杨宝庆。
助纣为虐
1923年8月,杨宝庆生于河北曲阳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七七事变后,他随家人颠沛流离,逃难途中遭遇盘缠用尽的绝境,家人被迫分离。
幸得三婶一家照料,才未中断学业。
成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国民党的飞行员学校招生。
因为心怀抗日救国的理想,所以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报了名,并被顺利录取。
他的求学之路十分艰辛,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印度进行秘密训练。
但一想到能够为国家出力,杨宝庆就觉得干劲十足。
1944年初学成回国,途中历经波折,搭乘的小货船被日本驱逐艇盯上,在赤道附近周旋3个多月才摆脱追踪。
九死一生,他才平安回到了重庆。
不久后,他们这一批学员都被选入重庆中美混合团第3中队参与作战。
在国民党,杨宝庆也算是个响当当的王牌飞行员了。
但他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唐山,银元又是怎么回事?
那可是满满一机舱,重达4.6吨的银元!
首长问他:“这些钱是你的?”
杨宝庆闻言,则苦笑着回答:“别说钱不是我的,就连飞机都不是我的。”
接着,杨宝庆说出了自己从加入国军到愤而起义,前往大陆的历程。
杨宝庆进入3中队之后,表现十分优秀,受到上级赏识。
然而,随着在国民党空军服役时间的增长,杨宝庆越来越看清国民党政权的本质。
他看到了国民党军队对百姓的搜刮和压迫,看到了那些达官贵人不顾百姓死活的骄奢淫逸。
而在空军内部,他也亲身经历了不公平的待遇。
一些凭借关系上位的军官,常常将危险的任务分配给像他这样没有后台的飞行员。
而在资源分配上,他们这些普通飞行员也总是处于劣势。
这倒也罢了,让杨宝庆彻底对国民党绝望的,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杨宝庆喜出望外,当即便决定返回家乡。
毕竟,杨宝庆不喜欢国军的氛围,既然抗日大业已经完成,他觉得自己也可以功成身退了。
然而,上级竟然不允许杨宝庆请辞。
杨宝庆百般抗议,但却无人理会,上级强行把他调到东北地区,为国民党运送枪支弹药。
可这一次,他运送的子弹,将会被用来对付自己人,想明白这一点,杨宝庆心如刀割。
他不禁怀疑,难道自己今生,要成为国民党打内战的一颗棋子,一个为虎作伥的恶人?
每当这种想法浮现,他的内心便被痛心和不安所填满。
下定决心
国民党空军对解放区的轰炸,那是对无辜百姓的残忍伤害。
每一个伤亡的百姓都是自己的同胞,这种行为无疑是违背良知的。
他清楚地知道,国民党不会悔改,他们已经腐朽到了极点。
杨宝庆的家庭也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国民党强行要求飞行员的家属都迁往台湾地区,名为“照顾”,实为绑架。
杨宝庆的儿子到了台湾之后,因为受了惊吓,加上水土不服,病重住院了。
杨宝庆心急如焚,请求上级让自己回去看看儿子。
可上级却逼着他往南京驻防,在台湾和大陆之间运送兵员和物资,协助国民党撤退。
这一系列的遭遇,让他对国民党的不满达到了顶点,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在苦闷之中,杨宝庆又接到了上级任务,要求他送一批物资去西安。
没想到,他却巧遇了许久不见的姐夫赵连景,赵连景当时也是国民党的空军飞行员。
当时,两人都被迫执行飞行运输任务,亲人一相见,都不由得大吐苦水。
杨宝庆其实一直都很关心国家大事,参军这么久了,他也了解到一些共产党的理念和政策。
共产党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平等、民主等思想深深打动了他。
他看到了解放区的百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生产建设,生活虽然艰苦但充满希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互助的,这和腐朽的国民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杨宝庆心中一直渴望弃暗投明,无奈家人被国民党控制,不敢行动。
然而,他的良知,让他无法再助纣为虐了。
赵连景其实也早就有了起义的想法,所以得知杨宝庆对国民党也很失望之后,他便鼓励杨宝庆飞向解放区,投奔共产党,还表示自己也会追随其后。
经过深思熟虑,杨宝庆决定驾机起义。
他嘱托姐夫:“如果我不死,到了北平会通知你,请你及早把我妻子送出来。”
赵连景郑重地答应了。
有惊无险
1949年2月19日晚,杨宝庆开始了他惊心动魄的起义行动。
他小心翼翼地进入停机坪,姐夫赵连景在一旁策应,告诉他,在机场跑道尽头有一架第20大队从兰州飞来的C - 46型运输机,可以驾此机离开。
杨宝庆冷静地走向飞机,接近飞机时,他迅速闪到机腹下,谨慎地查看四周后,取下起落架上的轮档和机翼上的夹板、蒙布,然后用钳子扭断机舱门锁。
进入机舱的那一刻,他紧张的心情才稍稍得到缓解。
随后,杨宝庆有条不紊地打开飞机上的各种开关,仔细检查仪表是否正常,认真查看飞机油量,以便确定着陆地点。
经过计算,他惊喜地发现飞机的油量足以抵达北平。
当然,他还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机舱内大批的银元。
杨宝庆很快反应过来,这是国民党想要把搜刮的民脂民膏转移。
如果不是杨宝庆在今夜恰好选择了这架飞机离开,想必,这些银元就会被送到台湾了。
但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从人民手中搜刮的财富,最终在杨宝庆正义的选择之下,又回到了人民那里。
杨宝庆做了最后的检查,随后他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启动了飞机。
因为杨宝庆平时就经常被上级指派深夜出任务,所以,他离开两小时后,才引起了国民党军方的怀疑。
地面指挥塔不断地向他发出询问,要求他改变航线。
杨宝庆沉着应对,他以飞机出现故障,需要紧急迫降等理由进行搪塞。
万幸,这个时候,距离太远,国民党已经无力再派兵追击了。
同时,他加快了飞行速度,朝着解放区的方向飞去,此时,他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
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但接下来的迫降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由于飞机装载了大量的银元,重量较大,这给迫降增加了不少难度。
等飞到唐山附近的时候,油料便消耗殆尽。
杨宝庆知道,自己八成是坚持不到北平的。
所以,他当机立断,决定在唐山迫降。
幸好,他当时所处的位置,正好是大片开阔的河滩。
于是,杨宝庆冷静的拉动操纵杆,凭借自己精湛的技术,让飞机顺利的落在了河滩。
不过,因为飞机迫降时缺少缓冲,所以,触地的一刹那,杨宝庆便昏死了过去。
等再次醒来,就是在医院病房了。
军区首长对他的起义行为,表示了高度的赞赏和欢迎。
对于这些银元,军区方面则按照相关政策,进行了妥善的处理。
而遥远的台湾,杨宝庆的妻子刘敏璞,也开始了一次惊心动魄的逃离行动。
她从赵连景口中,得知丈夫已经前往解放区,心中十分骄傲。
同时她很快做出决定,要趁着国民党还没反应过来,带着儿子逃离台湾这个是非之地。
她靠着姐夫和几位可靠朋友的帮忙,弄到了乘坐运输机的名额。
他们一家混进飞机,在国民党眼皮底下转移到了青岛。
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国民党发现并遭遇不测。
然而,刘敏璞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抵达。
但青岛还没有解放,只有到达济南才能真正获得安全。
但是,两个城市之间,到处都是国民党恐怖的封锁线。
可聪慧机智的刘敏璞很快有了主意,她租用了几辆自行车,假扮当地人,带着家人小心翼翼地穿越国民党的封锁线,一路辗转来到了济南。
这一过程中,她要应对可能出现的盘查、危险的路况以及家人的安危等诸多问题,但她都一一克服了。
到达济南后,刘敏璞第一时间找到了济南市军管会。
当大家询问她的身份时,她骄傲的对众人说:“我丈夫叫杨宝庆。”
济南市军管会一听,这不是不久前起义的飞行员吗?
于是大家迅速行动,通过北平军管会,很快就在北京南苑机场找到了杨宝庆。
当杨宝庆看到自己的家人出现在眼前时,那种激动和喜悦难以言表。
这一家人的团聚,是在那个动荡年代里无数离散家庭的一个美好缩影,他们在新的时代曙光下重新走到了一起。
重获新生
1949年6月,军区指派杨宝庆赴东北老航校,任飞行教员。
东北老航校是新中国航空事业的摇篮,在那里,杨宝庆凭借自己的飞行技术和经验,为培养新中国的飞行人才辛勤耕耘。
他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
而他的妻子刘敏璞则留在航空处当会计,在后勤保障岗位上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8月,人民解放军第一个飞行队空运分队成立,他在这里遇到了不少国民党中的老熟人,他们都是因为不满于国民党的倒行逆施,选择起义的。
1949年10月1日,杨宝庆驾驶着飞机,和战友们一起,飞过了天安门的上空。
这是中国的新生,也是杨宝庆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画面。
之后,杨宝庆参与了新中国空军的训练体系建设,帮助制定飞行训练计划,分享自己在复杂气象飞行、战术飞行等方面的经验。
1951年,杨宝庆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教官。
在他的指导之下,55名巾帼英雄,成功驾驶飞机,飞上蓝天。
这也成为了杨宝庆一生中最骄傲的成就之一,他说:“中国终于有了第一批自己的女飞行员。作为带飞她们的教员,我感到无上光荣!”
在生活上,他也适应了新中国的环境,他的家人也得到了妥善的照顾。
他感受到了新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团结,与周围的同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看到了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进行经济建设、改善民生的努力,这让他更加坚信自己起义的选择是正确的。
1956年,随着新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杨宝庆从空军某运输机师转业到四川省重工业厅工作。
他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挥自己的能量,将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敬业精神投入到重工业的建设中。
1963年,他又调至中国机电公司,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添砖加瓦。
1985年,杨宝庆光荣离休,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建设事业。
杨宝庆的起义,不仅仅是他个人命运的重大转变,也是那个时代众多有识之士选择正义的一个缩影。
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也见证了历史的巨大变革中人心向背的力量。
参考资料:
肖邦振《杨宝庆:拉着一机舱银元起义》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