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港湾,母爱如灯。说起离家在外务工的经历,安远珍仍心有余悸。据安远珍介绍,前些年,自己与丈夫长期在外务工,最小的孩子就差点得了“自闭症”:“在我们从外地回来之前,别人叫他,他也不会回应,常常自言自语嘀咕——‘我的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安远珍现在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木杆镇向阳村集体经济公司——云南竹一无二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班,家就在公司附近。她笑着说,回到家的这几年,孩子们都生长在妈妈带来的阳光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远珍在包装竹笋。申知铭摄

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木杆镇银吉村,该村村民刘琴在这里务工已经两年多,说起以前在外打工母子分离的经历,刘琴内心对孩子还是很愧疚:“把孩子带到一岁多,我就出去打工了。最心酸的是每次过完年就要走,小孩哭,大人也哭,就是舍不得。到以后,即便短暂回家,孩子对我也很排斥,不愿意亲近。回家两年多,不仅就近务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孩子各方面变化也很大,会主动做家务、洗衣服,学习很主动。”

近年来,大关县聚焦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一老一小”关爱缺失问题,大力实施“妈妈回家”工程,通过大干特色产业增强就业承载力、用活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自主性,让数千名在外打拼的妈妈回家就业创业,实现了顾家与赚钱两不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返乡妈妈”在工作。申知铭摄

“大关县立足资源优势,构建一产以筇竹‘一县一业’为引领带动、二产以硅产业为主攻方向、三产以文旅+景区+赛事等为要素支撑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从基地到工厂再到各类消费场景,提供就业岗位,催生创业业态的能力持续增强。目前县内就业创业人数已达5.4万人,其中女性2.4万人,7000余名妈妈成功返乡就业或创业。”大关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

为扎实推进“妈妈回家”工程,大关县人社部门和各乡镇加强与县内用工企业对接,常态化跟进收集适合女性就业的岗位,通过公众号推送、微信群转发、“局长直播带岗”介绍等方式提高群众知晓率,让更多妈妈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积极宣传落实好创业贷款十万元以内免担保、财政贴息等政策,帮助更多女性解决创业资金短缺难题;建立返乡妈妈台账,落实各类稳岗扶持措施,结合用工需求,针对性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实现用工与就业双方互利共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返乡妈妈”务工时的场景。申知铭摄

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是在大关县筇竹产业布局中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专门从事筇竹工艺品和圆竹家具的研发生产。公司现有务工人员68人,其中女性48人,大部分来自当地。以前,她们大多在外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该公司成品负责人刘靖介绍:“这些返乡就业的妈妈特别珍惜这份工作,很认真、很努力。人招进来后,我们安排专门的技工师傅进行‘一对一’带教,现在厂里的女性员工大多已经出师,可以独当一面。随着企业订单增加,吸纳‘返乡妈妈’务工的机会也将更多。”

在云南竹一无二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竹笋加工车间,女性务工人员的身影也随处可见。公司负责人怀世君介绍,目前公司已带动村里120多名妇女就业,随着公司扩大产能,还将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琴在进行竹材加工。申知铭摄

在大关县上高桥乡团结村,返乡创业的马敏艳,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在自己的牛棚里忙碌开了。

前几年,马敏艳与丈夫一直带着孩子在江浙一带进厂务工,每年除去生活开支和孩子进私立学校的费用,基本没什么结余。随着“妈妈回家”工程实施,夫妻二人带着孩子回乡。在创业贴息贷款等政策扶持下,马敏艳立足家乡优质的高山牧场,向银行贷款20万元,开始了当地独特品种——小黄牛养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敏艳辅导孩子功课。申知铭摄

“我们回来养牛,从几头、十多头到现在,已发展到30多头。大关小黄牛品牌响,依托不断建强的养殖业产业链,打算稳步扩大养殖规模。”有政策支撑,马敏艳一家干劲十足。

当前,“妈妈回家”工程,已成为大关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征程上一道温暖动人的风景线。妈妈回家就业创业,老人能安享晚年,孩子们也不再面对母爱缺失的童年。

万家灯火,因“妈妈回家”而幸福明亮。(申知铭)

来源:大关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