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深陷战争的乌克兰境内遭到俄罗斯导弹猛烈袭击,有传闻称,俄罗斯此次袭击使用了洲际弹道导弹,如传闻属实,这将是人类战争史上迄今首次使用这种通常用于携带核弹头实施战略核攻击的武器,也将是二战结束后人类离核大战最近的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克兰境内炸声隆有人称是洲际弹

俄罗斯此次导弹袭击发生在11月21日,其中至少一枚导弹命中了乌克兰城市第聂伯罗彼德罗夫斯克。“第聂伯罗”在苏联时期是导弹制造中心,如今则是乌克兰战后新兴的军工生产基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乌克兰方面几乎立即高调宣称,此番袭击使用的武器是至少一枚洲际弹道导弹。

首先,基辅发行的乌克兰主流大报《乌克兰真理报》援引“匿名权威消息人士”话称,这枚导弹系2012年首次成功试射的RS-26“卡钳”(Rubezh)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长12米,重36吨,可携带800公斤核弹头或常规弹头。一些国际传媒则援引“乌克兰官方权威人士”话称,“有95%把握这是一枚洲际弹道导弹”。

乌克兰空军宣称,当天俄罗斯除发射RS-26外,还发射了一枚射程较短的“匕首”(Kinzhal)高超音速导弹,7枚空射Kh-101巡航导弹,并称其中6枚巡航导弹被击落。乌克兰空军认为,此次袭击意在破坏“第聂伯罗”的军工企业和关键基础设施,导弹系从700多公里外的俄罗斯阿斯特拉罕地区发射。乌克兰空军没有具体说明这枚导弹配备何种弹头或属于何种类型。没有迹象表明这枚导弹携带核武器,但稍后挪威奥斯陆大学导弹技术及核战略研究专家霍夫曼(Fabian Hoffmann)认为,该导弹“携带了MIRV(多弹头分导式再入飞行器)有效载荷”。

乌克兰方面所释放的“被洲际弹道导弹袭击”最权威信号来自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当天稍晚他通过视频称,“今天俄罗斯发射了一枚新型导弹,其所有特性——速度、高度——都属于洲际弹道导弹。目前,专家正在进行调查”,乌克兰外交部发言人蒂克希(Heorhy Tikhy)随即发表声明,呼吁国际社会对“俄罗斯使用新型武器”迅速作出反应。

乌克兰空军没有透露洲际弹道导弹的目标或是否造成任何损失,但受袭地区行政长官莱萨克(Serhiy Lysak)表示,导弹袭击损坏了一家工业企业,并在“第聂伯罗”引发了火灾。导致15人受伤,其中两人伤势较重。

俄罗斯含糊到否认美国也在对口型

在被乌方指控“使用洲际弹道导弹”后最初,俄官方采取了含糊其辞、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态度,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在被问及此事时称“请联系俄罗斯军方发表评论”,而俄罗斯军方同样含糊其辞。

但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随即出人意料地向全国发表讲话,将射向“第聂伯罗”的俄罗斯导弹称作“中程导弹”。普京在讲话中将此举定义为“对此前西方允许乌克兰使用美英导弹袭击俄罗斯境内目标的回应”。

普京称此次“在实战条件下,对俄罗斯最新的中程导弹系统之一进行了测试,并取得了成功”,他宣称使用的是“新研发的‘奥列什尼克’导弹(Oreshnik)”,并宣称该导弹“能以10马赫即每秒2.5-3公里速度攻击目标,目前没有任何手段可以拦截”、“西方对此将束手无策”,警告“西方的导弹不会影响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的效果。

普京指责美国“破坏全球安全体系”,并再次警告西方不要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称“俄罗斯认为,对于那些使用武器袭击俄罗斯设施的国家,俄罗斯有权对其军事设施使用武器”。

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官员最初同样对导弹定性含糊其辞,也同样很快将之定性为“中程导弹”(BBC形容“美国官员一整天都在喋喋不休强调‘那不是洲际弹道导弹’”。

最初,北约、美国欧洲司令部凳均表示“一无所知”、“请联系五角大楼评论”

美国广播公司(ABC)援引两名匿名美国官员话称“这不是洲际弹道导弹,而是中程弹道导弹,简称IRBM”,但他们同时承认“从网络流传的视频看,导弹可能携带了MIRV多弹头战斗部”。

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路透社同样援引匿名美国官员话称,袭击使用的是“试验性中程弹道导弹”。

所谓“奥列什尼克”导弹即俄方对RS-26导弹的称谓,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称,根据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核武器削减条约,RS-26最大射程逾8000公里,被归类为洲际弹道导弹,但当其使用搭载配重人为降低射程至5,500公里以下时,可视为中程弹道导弹(非正式数据称最小射程可缩短为2000公里)。

很显然,如果袭击使用的真是RS-26,乌克兰方面和美国/俄罗斯方面的口径其实都可以说是正确的,只不过前者强调了其“可以实现的功能”,而后者强调了其“此次凸显的功能”。

不过这种说法也遭到一些专家质疑。有专家指出,发射地距弹着地仅700多公里,RS-26是俄方宣称射速高达10倍马赫即每秒2.5-3公里的高超音速导弹,但实际上该导弹当地时间凌晨5点左右发射,飞行了约两个小时才命中目标——照俄方此前宣称的战斗速度本应飞行5分20秒就够了。

不同态度背后是算计无论属性危机在加深

许多分析家指出,乌克兰方面一口咬定是“洲际弹道导弹”,意在渲染俄罗斯“扩大战争的现实动作”和乌克兰所面临的危机正在加深和扩大。自去年以来西方对乌军援如杯水车薪,且对敏感武器使用一度施加了一些限制,加上曾多次批评拜登(Joe Biden)对乌大举军援的特朗普(Donald Trump)即将重返白宫,这些都令乌克兰方面感到有必要将“俄罗斯武力威胁”渲染得更严重一些,将其扩大战争乃至发动世人普遍担心的核大战意图凸显得更明白一些,以免再次面临军火外援“断顿”的窘境。

而俄罗斯和西方始而若有若无、继而侧重强调其“中程、常规”属性,同样是出于各自战略利益的考量:俄一心希望战争在有利于俄方的条件下早日结束,俄可在宣称“胜利”的前提下早日摆脱国际孤立,因此乐于利用“擦边球”威慑对手、西方和国际社会。但于此同时俄方也意识到国际社会反对核大战的共同意愿,意识到在核大战威胁方面“多迈出一步就多一分危险”,因此在打出“擦边球”后迅速踩了“刹车”;同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既想抓住俄罗斯“不惜升级核威慑”大做文章,希望借此进一步恶化俄的国际形象,又不愿过早、过高“定性”,从而不得不被动满足乌克兰越撑越大的军援和军事干预胃口,让自己在这场被拖入的消耗战中越陷越深。

许多国际战略研究机构和专家,如联合国裁军研究所(U.N. Institute for Disarmament Research)的巴克利特斯基(Andrey Baklitskiy)和德国核安全专家库恩(Ulrich Kuehn)等均认为,倘若此次袭击真被定性为“洲际弹道导弹攻击”,其性质将是“史无前例的,因为这将是洲际弹道导弹首次用于实战”(当然,这些专家同时相信“考虑到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精度、成本,用于袭击不到1000公里外战术目标似乎不太合理”)。

一些军事专家表示,如果得到证实,此次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可能被视为莫斯科对基辅本周使用西方武器袭击俄罗斯采取的威慑行动,此前对此类袭击的限制已被取消。

但问题可能并不会因俄美两个当事核大国均回避将此次导弹定性为“洲际战略导弹”而变得相对不那么严重和危险。正如联合国发言人杜加里克(Stéphane Dujarric)所指出的,这事“又一个令人担忧的事态发展,因为所有一切都在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正如他所言,随着美国大选的尘埃落定,一些可能导致乌克兰局势进一步恶化的动向变得日益明显和频繁:本周稍早,美国拜登政府加大向乌克兰移交积欠军援的速度和力度,并松口解除了对美国武器在乌克兰用于攻击俄罗斯本土目标的限制,随即在19、20两天,乌克兰先后使用美制远程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导弹和英制“风暴阴影”(Storm Shadows)导弹攻击了俄罗斯境内目标——这也正是普京公开讲话中所提到的俄发动导弹攻击理由。而俄方则在19日宣称击落5枚Atacms导弹后仅几小时,便宣布普京签署命令更新该国核政策,警告“任何由核国家支持的对俄罗斯的攻击都可能成为核报复的理由”,此举降低了俄罗斯使用核武器进行回应的门槛。

上述行为的每一步,都让人类社会和当今世界距离核大战和“核冬天”又接近了一步,而另一些看似“非核”的举措也在无形中为“核大战危险”添柴添火:就在本周,美国悄然宣布放宽了对地雷用于乌克兰的限制,并在20日开始向乌克兰提供被国际条约禁止的人员杀伤性地雷,而美驻乌克兰使馆20日则宣布因获悉“潜在重大空袭”(potential significant air attack)迫在眉睫而在“洲际弹道导弹”来袭前夕关闭,这些似乎在表明,某些国家对在本土以外日益升级的核大战危险,正表现出一种“他人痛痒关我甚事”的态度。

杜加里克将这种危险的趋势称作“令人忧虑”是有道理的:无论此次使用的导弹是否会被定性为洲际弹道导弹,危机的加深无疑令我们又进一步接近了核大战的“红线”:正如一些核问题专家所指出的,不论早已过时的“蛙-7”、“诚实约翰”,还是最新的Kh-26、”民兵III”(Minuteman III),只要使用者认为有必要,都是“可核可常”的“擦边球武器”,如今再增添一个“可中程可洲际”的“擦边球”,将令“擦枪走火”把全球拖入“核冬天”的危险系数大幅提升。

如今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全世界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组织和人民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