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作为中国下一代舰载战斗机,其技术进步和战术定位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有消息显示:歼-35在机翼折叠后的宽度比歼-15更大,这一细节,引发关于其是否仍属于中型战斗机的讨论?

其实,从现实角度来说,歼-35确实属于中型战斗机。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1。尺寸与中型战斗机的定义

战斗机的分类通常以起飞重量和作战用途为基础,尺寸虽为重要参考,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传统标准下的中型战斗机中型战斗机通常指起飞重量在20-35吨之间的战机。歼-35的设计最大起飞重量在35吨左右,与典型的中型战斗机标准相符。

相比之下,歼-15作为重型舰载机,其起飞重量接近32.5吨,可以说,这种重量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之间的差距也体现在气动布局和任务设计上的不同定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机翼宽度的作用与限制舰载战斗机的机翼折叠宽度,是为了在航母空间有限的甲板上实现更高的停放效率。然而,机翼宽度本身与战机分类没有直接关联。

歼-35在机翼折叠后的宽度略高于歼-15,可能是因采用更宽的机翼弦长设计,以优化低速性能和燃油效率。尽管如此,这一设计调整,并未显著增加飞机的整体重量或改变其任务定位。

原因2。设计理念与技术取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歼-35机翼折叠后的宽度较大,其背后体现出:设计团队在性能与舰载适应性之间的平衡取舍。

折叠宽度的功能性意义歼-35的机翼折叠设计,是为了适应003型航母等新型平台。这类航母的甲板空间和机库配置相比辽宁舰更宽裕,允许稍大的折叠宽度存在。这意味着:设计团队在不牺牲飞行性能的前提下,选择一种更宽的机翼以满足多任务需求,包括增强的隐身性和亚音速机动性。

结构强化与隐身优化歼-35采用隐身化设计,尤其在机翼和机体过渡部分。这种优化往往会导致机翼折叠机构的设计更加复杂,从而增加折叠宽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歼-35可能为了兼顾挂载能力和燃油储备,在机翼设计中优先考虑承载性能,而非单纯地追求更小的折叠尺寸。这种技术取舍虽增加折叠宽度,但在整体性能和任务适应性上获得更高回报。

原因3。战术需求决定中型战斗机的本质

歼-35被定义为中型战斗机,其本质在于任务角色和战术需求,而非具体的物理尺寸。

任务角色的中型特质歼-35的设计初衷是提供多功能舰载作战能力,包括空中制空、海面打击以及电子战支援。相比歼-15这种主要以重型空优任务为主的战斗机,更强调灵活性和多样性。其更轻的起飞重量和适中的挂载能力,恰好符合中型战斗机在战术应用中的定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机动性与航母运作需求中型战斗机在航母上的优势在于更高的出动效率和更低的维护复杂性。虽机翼折叠后的宽度略大,但歼-35在重量和机体尺寸上,仍保持中型战机的特点,从而降低起降难度,提升舰载机的出勤率。这种平衡,使它能够与重型舰载机协同作战,形成高低搭配的舰载机群组合。

原因4。分类标准与宽度因素的相对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机翼折叠后的宽度只是舰载战机设计中的一个参数,对战机分类影响有限。

中型战斗机分类的多维考量在现代航空技术中,战斗机分类更关注作战效能和综合指标,而非单一尺寸。歼-35的机翼折叠宽度略大,但其总体指标仍然符合中型战斗机的定义。这种分类方法强调功能性,如歼-35的隐身能力和多任务适应性,而非仅以物理尺寸为标准。

航母需求的动态调整歼-35适配的新型航母在机库设计上可能已为更宽的折叠尺寸预留足够空间。未来舰载机的发展趋势也可能倾向于性能优先,而非尺寸压缩,这进一步弱化折叠宽度对战斗机分类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歼-35机翼折叠后的宽度虽比歼-15更大,但这并未改变其中型战斗机的本质。毕竟,现代战斗机的分类更关注综合性能、任务定位和技术指标,而非单一参数的变化。

歼-35在满足航母适应性的同时,凭借其隐身设计、多功能性和灵活的战术角色,依然保持了中型战斗机的身份。这种设计思路,不仅体现技术进步,也反映出:中国在舰载航空领域日益成熟的战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