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澜图书馆的读者和家长们 摄/廖细雄
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2020年,中国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即流动人口子女,包括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规模已达到1.38亿,占中国儿童人口近一半。这些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对于个人和国家的未来都至关重要。
流动儿童:是指流动人口中的0-17周岁儿童。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者。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跨乡镇街道外出流动半年及以上,留在原籍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 0-17 周岁儿童。
难以在居住地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一直是流动儿童面临的最突出的挑战,也是留守儿童产生的制度根源。留守经历带给儿童的负面影响显著且深远。过去,受限于落户门槛高、流入地学位供给有限,我们很难从根源解决儿童留守的问题。而如今,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个别超大城市,城市落户条件均大幅下降,伴随学位供给的增加,随迁子女入学、升学的要求也在持续下降。流动人口家庭有了更多的机会让孩子留在居住地上学、升学,或者将留守在老家的孩子带到身边,亲子团聚。
我们呼吁更多一线行动者关注到这样的政策趋势,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支持、陪伴流动人口家庭一起应对在居住地落户、子女入学及升学以及儿童照顾等方面的具体而微的困难,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避免流动儿童与父母分离。
对于北、上、广、深等个别超大城市,我们呼吁地方政府继续放宽、放开落户限制,增加积分落户名额;积极接纳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增加学位和其它公共服务供给,让流动儿童能够平等地在居住参加中考、高考,并平等的被录取。同时,行动者也需要紧密关注政策变化,并寻找可能的行动空间。
未来几年将成为推动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升学的关键窗口期。我们需要更多公益组织、更快地行动起来,一起从根本上推动解决儿童留守的问题,让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庭真正从政策改革中受益。
本文首发于“请叫我北京三知”公众号。
一
人口发展新形势下
流动人口子女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中国人口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特征[1][2]。2023年,中国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总和生育率只有1.0左右(需要达到2.1左右才能实现人口世代更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仅比韩国略高)[3]。
根据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共同发布的《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4]。2020年,在中国2.98亿儿童人口中,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流动人口子女)规模已达1.38亿,占中国儿童人口的近一半(46.4%),其中包括流动儿童7109万人,留守儿童6693万人。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既关乎其个人权利和发展机会,在当前的人口趋势下,也关乎整个国家的未来。
二
流动人口子女与父母
“亲子分离”的问题依然严峻
受人口流动影响儿童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儿童人口发展的痛点和难点[5][6],流动和留守是同一群孩子的不同生命状态,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往复经历这两种状态。
2020年,中国流动儿童规模7109万人,约占中国儿童人口的1/4(23.9%)。由于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难以在居住地平等享有受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上学(入园)升学难、费用高”[7],一直是流动儿童面临的最突出挑战。虽然国家要求人口流入地政府将流动儿童纳入公办义务教育体系,但各地的落地执行政策仍与儿童的户籍及其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高度相关。许多低收入家庭的流动儿童,由于父母和家庭条件未能达到入读公办学校的要求,只能选择民办打工子女学校[8](民办打工子女学校需要家长支付学费,学校自负盈亏;由于缺少财政补贴,大部分师资水平有限,但对于不能入读公办学校、家长又不想让孩子留守的家庭来说,是让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最后选择,也可以作为公共服务仍然不能覆盖时的缓冲地带)。升学考试方面,由于没有本地户籍,流动儿童还会面临中考、高考只能报考中职、高职(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或录取比例远低于本地户籍儿童(如广州、深圳等地)的情况。
即使克服了上学的挑战,在城市务工的父母也很难兼顾家庭生计和子女照料。对于低收入流动人口家庭,一方面,迫于生计父母往往需要长时间工作,同时,城市现有的社区儿童服务大多仅针对户籍人口,且身处异乡的流动人口也缺乏传统的家庭或社区支持系统,因此在学校课堂时间之外,很多家庭连对孩子基本的看护照料都难以保证。
如果难以应对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及家庭自身困难的挑战,把孩子“留在老家/送回老家”便成了低收入流动人口家庭无奈的“理性”选择。
2020年,我国留守儿童规模达到6693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4177万人,城镇留守儿童2516万人。从留守儿童的家庭照顾情况来看,2020年45.64%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外出[9],31.94%的城镇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外出。这些孩子中,有的自幼便与父母分离,有的在父母务工的城市出生长大,由于无法留在居住地上学、升学,被迫回到陌生的老家。
亲子分离的经历对于儿童成长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显著且长远的。一方面,父母不在身边很可能导致儿童无法获得必要的照料、监护以及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家庭教育与引导。同时,由于缺乏父母陪伴以及足够的亲子沟通,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更大,且不容易被监护人关注到。研究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低年龄组的留守儿童更多出现焦虑失眠、孤独感等社交情绪,随着年龄增长,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同伴合作交流等问题可能更加突出,有离家出走、自伤等想法的比例也更高[10]。除此之外,与父母长期分离,可能会形成留守儿童创伤的内隐记忆(无意识的记忆),这个记忆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重现并影响终生[11]。
流动人口子女的亲子分离是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的结果,其制度根源在于流动人口子女随迁面临的障碍和制度壁垒尚未消除[5]。多年来,政府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政策在不断深入,并开始大力推进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公益同行也都在努力回应流动、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多方面的需求。然而,受限于落户门槛高、流入地学位供给有限,一直以来,我们只能为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陪伴与支持,难以改变儿童与父母分离的处境,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三
落户和上学都在加速放开
低收入流动人口家庭如何能真正受益?
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落户政策在加速放开
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计划,中央政府的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底,除极少数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推动实现人口居住在哪里、户口登记就在哪里[12]。
从地方实践看,除北京、上海之外,特大、超大城市也在加速放开落户[13]。2023年7月,浙江、江苏率先在杭州、南京、苏州中心城区之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东莞也已经于2024年6月开始“施行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持有居住证连续满1年,即可申请落户[14]。
对于流动人口家庭来说,目前除了北上广深等个别超大城市之外,在居住地落户已经不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要不要的问题。
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人口流入地学位供给在增加
2021年3月,教育部开始在“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15]。2023年初,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下达2023年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相关任务的通知》(浙教办基〔2023〕5号)精神,“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在家长常住地100%保障入学,其中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85%”被列入2023年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随后浙江省多个区、县发布了关于随迁子女入学、转学“零门槛”的通告。
2023年底,笔者之一魏佳羽在金华(义乌、永康)、丽水(缙云)、杭州、嘉兴等地走访、调研,对流动人口家庭、本地户籍居民、以招收随迁子女为主的学校、流动人口聚居社区内的社工进行访谈后,了解到:
目前浙江各地都在简化、降低随迁子女入学、升学的要求;努力增加学位供给以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升学的需求;在随迁子女参加中考、高考的要求方面通常也只要求连续三年学籍和居住签注。但是这些政策变化很多流动人口家庭却并不知晓,仍然会觉得在居住地上学、升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每当孩子面临入学、升学节点的时候,仍然会担心能否顺利在居住地就近入学和升学,很多孩子仍然在老家留守的流动人口家庭,也未曾想过可以报名上学,把留守在老家的孩子带到身边和父母一起居住、生活。
低收入流动人口家庭如何能真正受益?
目前,在北、上、广、深等个别超大城市之外,人口流入地落户条件在降低、学位供给在增加,流动人口家庭有了更多的机会在居住地落户,把留守在老家的子女带到身边,在父母工作、居住地就近入学、升学。即使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在远郊区县也已将开始出现,落户条件放宽、入学人口下降、流动儿童入学要求降低的趋势。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避免流动儿童与父母分离,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留守问题的机会已经来临。
但从政策变化到家庭真正受益,依然有很多现实困难。例如,省、市级最新的放开落户政策文件已经发布,但是区县、街道还缺乏落地、执行细则,实际办理时仍然受阻;有些地方政府已经颁布了有利于随迁子女入学、转学的政策,但是由于政策传播范围有限,很多流动人口家庭仍然不知道政策更新因而错过报名,或者知道政策更新但很难准确理解政策、用好政策。这恰恰是公益组织的可为空间。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随着本地户籍儿童入学人口的下降,若短期内没有新增入学需求(很多流动人口家庭因为信息的滞后没有及时报名,地方政府也无从了解流动人口子女潜在的入学需求),人口流入地的地方政府也将缩减学位、撤并学校。一旦人口流入地学位缩减,未来再要推动地方政府增加学位将会非常困难。因此,未来几年,将成为推动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升学的关键窗口期。
当前趋势下,我们需要更多公益组织、更快地行动起来,支持、陪伴流动人口家庭更好地了解政策趋势,做出对子女长期发展更有利的选择。从而加速政策落地的进程,让低收入流动人口家庭真正从政策改革中受益。
四
“促进家庭团聚、避免亲子分离”
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留守问题的机会已经来临
过去20年,许多行动者坚守一线为低收入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提供支持,例如,助力家庭纾解流动生活中的困境,为儿童和家庭提供多元普惠的各类服务以弥补公共服务或家庭陪伴的不足,或者帮助流动人口家庭重建基于社区的、新的熟人社会和支持系统。与流动人口子女家庭及社区已经建立起来的链接、信任、以及对其需求的充分洞察,都是更进一步行动的前提和基础。
在北、上、广、深等个别超大城市之外的人口流入地城市,我们呼吁一线行动者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行动,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避免流动儿童与父母分离。可能的行动包括但不限于:
● 与流动人口家庭一起关注所在地区关于落户、随迁子女入学、升学相关的政策信息,并通过有效的传播让更多流动人口家庭了解政策信息和动向。不仅需要关注儿童已经随迁的流动人口家庭,也要关注儿童仍然留守在老家的流动人口家庭。
● 发挥公益组织的优势,支持家庭结合自身情况采取行动(包括申请落户、办理居住证、在居住地为孩子报名上学等),并组织流动儿童家庭之间的互助交流,推动家庭共同应对在办理家庭落户、子女入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而微的困难。
● 必要的时候,利用合理的渠道向政府咨询、沟通和表达流动人口家庭在子女入学方面的需求。
对于北、上、广、深等个别超大城市,我们呼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继续放宽、放开落户限制;积极接纳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平等享有公共服务,特别要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仅凭居住证就能在居住地入学、升学;义务教育阶段后,满足一定的连续学籍要求,就能够在居住参加中考、高考,并平等地被录取。
对于行动者来说,在继续开展流动儿童服务同时,也需要紧密关注落户、入学情况的变化,寻找可能的行动空间,支持、陪伴流动人口家庭积极对外表达TA们的需求,讲述当下的困难,提升家庭应对能力。
我们迫切需要通过社会环境的支持和国家政策的改善,让流动人口子女走出流动缺少公共服务、留守缺少父母陪伴这样的两难处境,让流动人口子女能够与父母居住和生活在一起,在居住地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健康地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 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新特点与新趋势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1896485.html
[2] 城市酷想家|清醒认识人口空间大变局:基于六普七普数据分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296382
[4] 《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https://www.stats.gov.cn/zs/tjwh/tjkw/tjzl/202304/t20230419_1938814.html
[5] 人口论坛:
[6]
[7] 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30/content_5604232.htm
[8]
[9]
[10]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服务需求评估调查报告《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8》
http://www.nhc.gov.cn/wjw/xwdt/201812/a32a43b225a740c4bff8f2168b0e9688.shtml
[11]
[12] “十四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之128|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fzgh/202112/t20211224_1309386.html
[13] 超大、特大城市加速取消落户限制,需加快补足基本公共服务缺口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40111/herald/0aab49e3251a7b38a70c1df021a477c4.html
[14]
[15] 1400余万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如何保障?教育部答问封面新闻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25/bd/202104/t20210401_523930.html
[16]
作者 | 魏佳羽 资助者圆桌论坛陈思阳
编辑/排版 | 廖细雄
关于倡议“让儿童和父母在一起!”的补充说明:
“让儿童和父母在一起!”是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群体的倡议,是在庞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家庭由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被迫亲子分离的背景下提出的,倡议和努力推动的方向是流动人口子女不再(因制度和政策等外部原因)与父母分离。
这样的倡议,并不代表我们认为对于具体的儿童:
(1)只有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才能获得健康成长所需的照料陪伴与家庭教育;
(2)只要物理上与父母在一起居住生活就能获得良好的照料陪伴和家庭教育。
游学墨西哥(3.21-31)|玛雅之光:与考古专家同行,循迹拉丁美洲失落的古代文明
马国川领衔,日本人文之旅(12.25-1.2)
埃及旅行(12月),走进失落的古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