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一个小小的加强排,究竟是如何在美国本土掀起轩然大波,最终导致艾森豪威尔将军撤掉范弗里特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万没想到,区区一个加强排的战斗,竟在大洋彼岸引发如此巨澜!这一切还要从1952年9月说起,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踏上朝鲜这片烽火遍野的土地。

谁能想象,这支部队的到来,竟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一环。

志愿军换防,严阵以待

1952年寒冬时节,第23军接到上级命令,从东海岸驻地紧急开拔,奉命换防战线正面。

这意味着,他们将接替久经沙场的第38军,肩负起守卫长达30公里阵线的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阵地的中心是205高地,犹如一座铜墙铁壁,由第67师201团1营1连担纲防守。

而在这个高地的东南方向,屹立着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高地。

乍一看,它似乎微不足道,但对于整个防线而言,这个仅有30余平方米的山头却至关重要。

"这是205高地的屏障,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连长的话语掷地有声,字字千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1连长亲自挑选了以乐志洲为首的精兵强将,组建一支特别加强排,誓死捍卫这片热土。

战地新秀,初露锋芒

乐志洲虽然年纪不大,但胆识过人、善谋善战。

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他便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地投入到阵地构筑中。

别看这片土地不大,可38军的工兵早已在此挖掘了两条顶厚7米的蛇形坑道。

这可是一笔宝贵的"遗产",乐志洲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他当机立断,命令战士们在坑道口构筑环形工事,加固交通壕,并增配重机枪和无后坐力炮。

一番整修过后,这个不起眼的小高地俨然成了一个固若金汤的堡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如此复杂的地形,乐志洲审时度势,灵活部署。

他吩咐战士们:"若敌人来犯,人数不多,就派一个战斗小组应敌。

敌众我寡时,就以一个班迎战。

万一寡不敌众,切记,以坑道为屏障,死守阵地,待援军到来,再伺机反击。

"乐志洲的部署滴水不漏,将有限兵力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

鹰派将领,志在必得

与此同时,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中将,却将注意力瞄准了这个不起眼的"丁字山"。

这位鹰派将领刚刚经历了上甘岭战役的惨败,正急于寻找一个能够雪耻的机会。

在范弗里特眼中,"丁字山"简直就是一块唾手可得的"肥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孤立、突出,志愿军难以驰援;而23军初来乍到,必然立足未稳。

更重要的是,这里是展示其"新战术"的完美舞台,一举扭转国内舆论,重振军威,何乐而不为?

这位将军还动了点小心思。

他的老同学艾森豪威尔即将上任总统,不如将这场胜利作为献给老友的"贺礼",岂不美哉?想到这里,范弗里特迫不及待地拍板定案,将行动定名为"鞭挞行动",誓要在1月25日这个特殊日子里,好好教训一下志愿军。

王牌劲旅,火力全开

1953年1月25日,尚未见到曙光的天空,就被美军飞机的轰鸣声撕裂。

朝着这个不足百平米的小高地,F-84战斗轰炸机一连投下数百吨炸弹,足足轰炸了4个小时!而上百门重炮,更是倾泻了15万发炮弹,企图以摧枯拉朽之势碾碎志愿军的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待硝烟稍散,王牌劲旅登场了。

在空地联合火力掩护下,美7师31团出动2个营步兵和33辆坦克,从容列阵。

其中27辆钢铁巨兽一左一右,直逼高地,利用炮口优势,对阵地发起火力覆盖。

另6辆坦克则迂回侧后,切断志愿军唯一的增援之路。

志愿军虽寡,志不可没。

面对狂风骤雨般的轰炸,乐志洲带领战士们坚守坑道,静候时机。

任凭硝烟弥漫,战士们的心如磐石,巍然不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终于,到了敌步兵发起进攻的那一刻,埋伏在暗处的志愿军打响了反击的第一枪。

浴血奋战,殊死抗敌

战斗自此进入白热化。

仅仅派出一个战斗小组,就足以抵挡一个美军排的攻势;一个班组的血性男儿,竟与敌军连级部队奋战到底!乐志洲指挥若定,调兵遣将,宛如下棋,处处先敌一着。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了。

美军集中优势兵力,一鼓作气杀到坑道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乐志洲当机立断,亲自率领一个小组杀了出去。

只见他们雷霆万钧,手榴弹从四面八方飞来,将挤成一团的敌军炸得七零八落。

英勇的战士们没有退缩。

班副陈志浑然不知衣服被烧焦、耳朵烧伤,只顾指挥战斗;战士刘开发右眼负伤,鲜血模糊了视线,却紧咬牙关,誓与阵地共存亡。

一个个凡人,在枪林弹雨中无所畏惧。

一次次反击,让敌人倒下一片又一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胜利在望,敌人溃退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这句话,用来形容当时的战场再合适不过。

连续7个小时的殊死拼杀,让美军如大梦初醒。

伤亡惨重的部队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再也无力进攻。

而此时,志愿军炮火及时赶到,给了敌人致命一击。

面对如此颓势,美军指挥官终于认识到,再打下去已是徒劳无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一丝侥幸也被志愿军的英勇抗击击得粉碎。

15时40分,一声长号吹响,美军仓皇撤退。

胜利的旗帜,在志愿军手中高高飘扬。

这一仗,志愿军仅伤亡11人,而美军却损失惨重,足足有150人阵亡或负伤。

战地余波,盘根错节

战斗的硝烟已散,故事却没有就此结束。

随军记者将这场丢人现眼的惨败如实报道,让美国上下一片哗然。

国会山上,议论纷纷、众说纷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质疑,这究竟是一次正常军事行动,还是将士们充当了供人观赏的角斗士?浪费如此兵力,究竟是为哪般?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风暴迅速将矛头对准了号称要速战速决的艾森豪威尔。

在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下,这位新任总统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范弗里特必须下课。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做梦也没想到,拍马屁拍到马腿上,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故事的最后,让我们把镜头重新拉回到朝鲜战场。

志愿军将士们,又怎会想到,他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保卫的这片土地,竟成了扭转战局的关键所在?志在千里,不怕千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最平凡的英雄本色。

结语: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加强排的传奇,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面对强敌,他们没有退缩;面对诱惑,他们坚守信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小高地,值得为之奋斗一生。

信息来源:志愿军一个加强排,在美国国内掀起波澜,艾森豪威尔撤掉范弗里特
2024-06-02 16:30·历史系小狼
志愿军一个加强排,在美国国内掀起波澜,艾森豪威尔撤掉范弗里特
2021-04-27 09:31·兵说